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一、成果概况(一)成果名称: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二)成果类别:技术开发类(三)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四)主要完成人:陈强、刘云彩、沈立新、王庆华、苏俊武、许彦红、段成波、陈友祥、毕波、孙志刚、胡维奇、汪正初、刘永刚、周筑、杨松、黄会芝、王绍昌、孙宏、郭永清、李自蕊、李正乔、王俊、钏相汤、邱正启、李浩、尹爱华、王丽琼二、成果简介(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2011年国家林业局将《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为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53),起止时间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
该专项于2016年6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研究形成的“秃杉大径级材人工林培育技术”被认定为科技成果,收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系统(成果库号17020558),在全国林业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通过示范、应用和总结,形成科技成果《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2、背景由于我国资源禀赋所限,加上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内优质大径级木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导致进口的压力不断增加,国家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进口才能缓和市场的供求矛盾。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以中、小径材为主,占蓄积量的70%以上,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径级优质材资源仍将严重不足,大径级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是我国木材供应和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秃杉(Taiwania flousiara Gaussen)具有适应性强、速生、持续速生时间长、高产、干型通直等经济特性,是培育大径材、珍贵用材的理想树种,项目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重点领域中“农林安全与现代林业”优先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和木材安全的客观需求,开展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有利于特色乡土珍贵用材树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能丰富我国南方速生珍贵大径材造林树种种类,为国家大径材、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现代林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论点与论据1、主要论点1.1 秃杉优良家系选择建立多元数量化回归模型进行秃杉优树选择,以减少或剔除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子代测定后选择出适于大径材培育的优良家系。
1.2 秃杉大径级工业用材林人工培育配套技术通过土壤和树木营养成分分析,进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施肥的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修枝强度试验,以促进秃杉苗木和幼林生长,探索出配套的大径级用材林人工培育技术。
1.3 秃杉各龄级大径材林分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研究通过林分密度与林分直径和材积等因子间、立地因素与龄级生长量和材积的相关性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树木生长模型,确定秃杉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的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
1.4 秃杉大径级人工混交林栽培优化模式及技术研究通过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的改造、秃杉与绿化树种复合经营的田间试验,分析总结针阔混交、长短结合的经营模式。
2、主要论据2.1 优良家系选择制定了秃杉优树选择实施方案,确定了候选优树应符合的条件,在云南、贵州、湖北和重庆等地调查了236株候选优树,建立起6个数量因子和7个定性因子的数量回归模型:V′= 5.050+0.313a-1.485b+0.002c-0.093d+0.008e+0.087f+g。
确定了秃杉优树选择的标准:Ⅰ级优树:≥I+0.3δ,即Ii>1.6465;Ⅱ级优树:I+0.3δ> Ii>I-0.3δ,即1.6465> Ii>-1.6465。
复选出优树165株。
研制出的云南省地方标准《秃杉优树选择技术》于2015年9月通过云南省林业标委会的技术审查。
采集了95株秃杉优树的种子,培育出92株优树(含对照)的苗木12.98万株,采用84个家系在腾冲和屏边营建子代林。
开展了秃杉球果形态变异研究、种子品质及苗木生长变异研究,在腾冲试点选择出适宜在滇南、滇西南及相似区域发展种植的临-8、盈-16、盈-17、腾中-13、腾曲-5、腾界-25、腾中-12、腾中-7、盈-2、盈-5、腾界-6、昌-6、昌-7、腾界-26、龙-18、腾猴-10、腾和-1、凤-4、梁-4、昌-4、龙-20、龙-15、梁-1、腾中-5、腾曲-14、凤-2、凤-1、梁-14等28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地径的平均实际增益分别达18.76%和20.75%;在屏边试点选择出适宜在滇东南及相似区域发展种植的龙-18、龙-15、龙-20、雷-8、腾中-3、盈-17、腾曲-6、腾曲-13、雷-20、腾中-7、临-9、盈-5、腾猴-3等13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地径的平均实际增益分别达15.24%和23.30%。
其中选育出的云林1号~云林6号等6个秃杉优良家系,被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林木良种。
2.2 秃杉大径级工业用材林人工培育配套技术测定了土壤养分及不同年龄、部位秃杉的13个全营养元素,根据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开展配方施肥试验。
苗木喷施大量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可分别提高7.55~17.26%和28.88~57.98%,筛选出较佳的苗木施肥配方。
幼林追施大量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混合施肥的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树高和地径生长可分别提高 4.32~41.92%和6.49~94.72%,选择出较佳的幼林施肥配方。
通过试验表明秃杉在11年生以后就不需要施肥,对腾冲11年生秃杉进行了连续4年的生长观测,树高和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78m和1.95cm,说明在良好的立地条件下秃杉能持续稳定的生长。
对11年生秃杉进行不同强度的修枝试验,3年的观测表明:秃杉修枝后枝条会进行恢复性生长,修枝会对林木的高和径生长产生负作用,在秃杉的经营管理中应采用少量多次的修枝方法,修枝强度应控制在树高的1/4。
从秃杉的长寿性、枝叶的空间分布、根系连生、单株和林分生长等综合分析,秃杉的速生持续时间长,10年生后只需重点进行密度调控,不需要施肥,在大径材培育需要较长周期下可以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
2.3 各龄级大径材林分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等立地因子下的秃杉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量的状况,提出了秃杉人工林造林地最优的立地因子组合为:坡向为阴坡、坡位为下部、坡度小于15°、土壤厚度较厚的地块。
开展了立地条件与秃杉林分生长的关系、秃杉人工林的林分直径结构、秃杉单木竞争和林分竞争、数学模型仿真及林木株数密度的控制等研究,建立起秃杉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与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之间的数学模型:N = 12620.801D-0.813。
通过林木竞争强度和分化程度、自疏系数以及立地条件等因子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典型样地实际调查及优选标准比较,制定出不同龄级和径阶的合理密度区间。
2.4 人工混交林栽培优化模式及技术研究通过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改造试验,秃杉与深山含笑、木莲等绿化树种混交试验,调查了秃杉与华山松、杉木、旱冬瓜等树种混交的生长表现情况,除旱冬瓜因早期生长迅速而对秃杉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外,其他树种都能与秃杉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秃杉与华山松、杉木、深山含笑、木莲等生长速度相近树种混交时可采用株间、行间混交的方式造林,与旱冬瓜、川滇桤木等前期生长迅速的树种混交时宜采用带状、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在秃杉大径级人工林培育中可采用与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固氮树种等混交进行复合经营,以短养长,提高经营效益。
2.5 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策略和技术体系根据秃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及林分结构特点,秃杉在良好立地条件下表现出的持续高生长力,提出秃杉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策略:以良种和立地选择为基础,在10年生前主要调控秃杉与其他植物物种之间的生存和竞争关系,10年生以后主要调控秃杉个体之间的生存和竞争关系。
相应的培育模式为:在10年生以前采用除草、松土、施肥等技术措施促进秃杉幼树生长,增强其竞争力,促使林分早郁闭;10年生以后重点进行密度控制,开展复合经营,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径级通过疏伐后保留合理的密度,给目标树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促进立木的径生长,以缩短培育周期,提高经营效益。
通过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优树和优良家系选择、立地条件选择、壮苗培育、造林、幼林抚育管理、密度控制及复合经营技术等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技术体系,30年可培育出径级达40cm以上的大径材。
2.6 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12篇,培养研究生4名,培训基础技术人员128人次。
2.7 试验示范林生长表现课题组共营建试验示范林1000亩,目前林木生长迅速,显示出良好的生长势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1年在曲石镇设置的人工培育试验林60亩,2014年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和每亩蓄积量分别为10.4m、19.7cm、0.1908m3和17.1775m3,材积生长呈不断加大的趋势。
2012年在芒棒镇营建的人工培育试验示范林300亩,2015年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1.59m和2.50cm,分别超过对照20.45%和26.90%。
2014年在界头镇营建人工试验林240亩,2015年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0.61m和0.69cm,分别超过对照29.79%和27.77%。
2012年在曲石镇设置的密度控制试验和示范林200亩,通过抚育间伐后每亩平均81株,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和每亩蓄积量分别为11.9m、21.4cm、0.2261m3和18.3141m3,其蓄积量生长远远超过对照。
2012年在曲石镇对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改造160亩,2015年每亩平均株数、胸径、树高、枝下高和蓄积量分别为104株、17.80cm、11.25m、5.2m和17.0595m3,生长量增加明显,在其中50亩中间种绿化苗木深山含笑12株/亩,2015年深山含笑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7.32cm和7.3m,深山含笑再过1~2年就能达到胸径8cm以上的绿化大苗,每株售价可达200~300元,每亩可收入2400-3600元。
2014年采用秃杉与木莲营建混交林40亩, 2015年秃杉平均每亩100株、平均高132cm、平均地径1.93cm;木莲平均每亩50株、平均高45cm、平均地径0.60cm。
(三)创见与创新(或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探索出了基于多元数量化回归模型的秃杉优树选择技术,为分布区域广而不匀、立地条件复杂、种群较小、立木类型多样、树龄差异大的珍贵用材树种优树选择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创新了珍贵用材树种优树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