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分析及对策选择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理论学习》作者:张定新一、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旅游业经过30年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和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不断加大。
1.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亮点纷呈。
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成长。
1978年,山东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仅9000人次,旅游创汇59万美元;1987年,接待海外游客开始超过10万人次;1994年,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1997年开始超过2亿美元;2004年,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实现两个“突破”,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外汇收入也首次突破5亿美元;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2007年,海外旅游人数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4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3.5亿美元。
在国外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内旅游市场也日益兴旺。
1990年,山东省接待国内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1995年,国内旅游收入开始超过150亿元;2004年,接待国内游客开始超过1亿人次;2006年,国内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214.8亿元;2007年,国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55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8%。
2.发展势头良好,速度不断加快。
山东旅游业在经历了初期的成长后,进入21世纪又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九五”时期,接待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年平均增长9.9%和8.5%,“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5%和15.0%,“十一五”前两年则达到了26.9%和20.1%,分别比“十五”时期高10.4和5.1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高17.0和11.6个百分点。
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也保持加快发展的态势,并且均快于游客的年均增长幅度。
3.旅游产品不断开发,结构不断优化。
山东采取多项措施,根据不同客源市场需求,为不同的客源层,持续、深度开发多层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甚至量身定做旅游产品,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亮点。
一是树立品牌形象,增强营销理念。
为鲜明树立山东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地位,形象地展示山东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山东省将旅游形象定位为“文化圣地、度假天堂”。
并且投入巨资,在境外以及国内主流媒体予以广泛宣传,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山东还打造出“泉水之都”、“帆船之都”、“国际风筝都”、“东方文化圣城”、“江北水城”等一个系列城市品牌形象群,大大增强了这些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二是提升老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
山东对现有资源和产品进一步整合,以“文化圣地度假天堂”为统领,构建“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骨干产品体系,知名度不断提高。
各地旅游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青岛市以举办2008奥帆赛为契机,加强奥运旅游产品开发;烟台推出葡萄酒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和海滨沙滩度假旅游;威海、聊城推出温泉旅游。
这些产品日益成为山东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三是细分市场,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为不同的海外客源层量身定做旅游产品,成为山东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针对韩、日市场,山东主推孔子文化、齐鲁美食、中国书法等专项产品,同时与规模大、实力强的日航合作包装推介“孔子街道”等新产品。
针对港澳台市场,合作建立“山东旅游推广联盟”,启动“港澳台入境旅游倍增计划”。
针对台湾游客特别推出“山东新体验”10条精品线路。
在香港推出“大气山东”系列精品线路。
针对东南亚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举办“山东旅游周”,推出修学旅游、赏花之旅、民俗之旅专项产品。
针对欧美远程市场,主推孔子题材产品,举办“感受中国从孔子开始”专题促销活动。
针对俄罗斯新兴市场,主推山东海滨度假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与国、中、青三大总社的实质合作,联合开发德、英、法和美加等欧美市场,并且积极开发邮轮产品,争取更多豪华国际邮轮停靠山东旅游,促进沿海旅游产业向高端发展。
4.旅游市场结构不断完善。
海外游客比重持续上升,1990年只占全部游客的0.53%,2000年占1.02%,2007年上升为1.21%。
韩、日主体客源稳定增长,新兴客源市场快速成长,境外客源市场日趋多元。
2005年,亚洲游客占82.6%,欧洲游客占8.8%,美洲游客占5.9%。
至2007年,欧洲游客比重上升到9.2%,美洲游客上升到6.5%,亚洲游客占81.8%,其中,韩、日两国游客占到全部的73.7%。
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前,从事经济商务活动的人员一直在入境游客占据主体地位。
2007年,来山东旅游观光的游客开始超过从事经济商务活动的人员,分别占44.4%和43.4%。
入境游客中外国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996年,外国人所占比重为68.4%,港澳台客源占31.6%;2007年,外国人占80.9%,港澳台客源仅占19.1%。
5.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
1990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为7.5亿元,仅占GDP的0.5%;1995年,所占比重有了较大提高,达到3.4%;2001年,比重首次突破5%;2007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653.6亿元,所占比重首次提高到6%以上,占6.4%。
国内旅游成为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990年,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0.4%,1995年达到3.2%,2001年突破5%,2007年达到6%,所占比重均远远高于入境旅游。
二、山东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日益繁多,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旅游需求。
但是,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国内旅游市场看,各地旅游发展不平衡。
2007年,山东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游市场的新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三是细分市场,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为不同的海外客源层量身定做旅游产品,成为山东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针对韩、日市场,山东主推孔子文化、齐鲁美食、中国书法等专项产品,同时与规模大、实力强的日航合作包装推介“孔子街道”等新产品。
针对港澳台市场,合作建立“山东旅游推广联盟”,启动“港澳台入境旅游倍增计划”。
针对台湾游客特别推出“山东新体验”10条精品线路。
在香港推出“大气山东”系列精品线路。
针对东南亚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举办“山东旅游周”,推出修学旅游、赏花之旅、民俗之旅专项产品。
针对欧美远程市场,主推孔子题材产品,举办“感受中国从孔子开始”专题促销活动。
针对俄罗斯新兴市场,主推山东海滨度假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与国、中、青三大总社的实质合作,联合开发德、英、法和美加等欧美市场,并且积极开发邮轮产品,争取更多豪华国际邮轮停靠山东旅游,促进沿海旅游产业向高端发展。
4.旅游市场结构不断完善。
海外游客比重持续上升,1990年只占全部游客的0.53%,2000年占1.02%,2007年上升为1.21%。
韩、日主体客源稳定增长,新兴客源市场快速成长,境外客源市场日趋多元。
2005年,亚洲游客占82.6%,欧洲游客占8.8%,美洲游客占5.9%。
至2007年,欧洲游客比重上升到9.2%,美洲游客上升到6.5%,亚洲游客占81.8%,其中,韩、日两国游客占到全部的73.7%。
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前,从事经济商务活动的人员一直在入境游客占据主体地位。
2007年,来山东旅游观光的游客开始超过从事经济商务活动的人员,分别占44.4%和43.4%。
入境游客中外国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996年,外国人所占比重为68.4%,港澳台客源占31.6%;2007年,外国人占80.9%,港澳台客源仅占19.1%。
5.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
1990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为7.5亿元,仅占GDP 的0.5%;1995年,所占比重有了较大提高,达到3.4%;2001年,比重首次突破5%;2007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653.6亿元,所占比重首次提高到6%以上,占6.4%。
国内旅游成为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990年,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0.4%,1995年达到3.2%,2001年突破5%,2007年达到6%,所占比重均远远高于入境旅游。
二、山东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日益繁多,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旅游需求。
但是,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国内旅游市场看,各地旅游发展不平衡。
2007年,山东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亿人次,其中,青岛市3259万人次,占全省的16%,加上烟台和威海市,三个市占到全省的32.5%;全省国内旅游收入1550亿元,其中,青岛市350.1亿元,占全省的22.6%,加上烟台、威海两市,则占到全省的41.3%。
与国内旅游市场比较,国际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更加明显。
2007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249.6万人次,接待外国人202万人次,分别有66.3%和71%的集中在青岛、烟台和威海三个市;三个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合计超过10亿美元,占全省的76.1%。
从入境客源看,2007年,美洲、大洋洲、非洲入境游客以接近40%的速度增长,比重有所提高,但来自亚洲的游客比重仍高达81.8%。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够。
在大多数景区,存在着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旅游产品种类少,旅游设施不配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体验项目设计少,游客参与度低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存在管理混乱,无序开发的现象,与自然景观不和谐,也破坏了旅游景点的整体形象。
3.旅游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相当广泛。
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
近年来,山东注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但从总体上看,山东的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既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
4.旅游业竞争力不强。
旅游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山东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旅游企业集团总体数量少,经营规模小,资本程度化低,市场影响力弱。
山东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旅游企业品牌,也缺少在区域旅游板块中能发挥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
据统计,山东省旅行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平均资产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