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简明版
近世文学
俳句 :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音组成。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 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 中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 “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 “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 用。
近代文学
代表流派、团体与作品 一、明治初年-明治二十年(文明开化与文学功利化时代)
启蒙思潮--福泽谕吉《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等 翻译文学--《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政治小说--矢野龙溪《经国美谈》、东海散士《佳人奇遇》等 写实主义的萌芽--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等
近代文学
《小说神髓》 作者坪内逍遥,1885年出版, 否定了明治维新之前小说 “劝善惩恶”的功利主义以 及小说“游乐娱乐”的两个 趋向。主张小说应描写人情 世态,并以写人情为主;主 张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着重心理的观察与持客观的 态度,是日本现代文学中一 部重要理论著作。
中古文学
日记文学 : 《土佐日记》 作者纪贯之 ,作品记录了他在公元930年自土佐辞 任归京时一路舟旅的经历。有趣的是,作品借一个 女性的口吻完成,其目的不祥。不仅以形象的方式 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而且以充满感情的客观 世界的形象描绘,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波动。是 “日记”文学的始创之作,最为著名。
上代文学
变体汉文
日本人学习汉语写作, 其中不免有生硬或日本 式的表达,不是地道的 古汉语。
上代文学
万叶假名
将汉字当作纯粹的表音符号来使用。
銀 母 金 母玉 母 れるたから
古尓斯迦米夜母
こにしかめやも
上代文学
2《日本书纪》 720年由舎人亲王等人编撰的史书,记述神代 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歷史。全三十卷,系谱 一卷,系谱如今已亡佚。作品按编年体的形 式,完全用汉文体,尊重客观事实的手法编 写而成。编写目的是为了对外展示国威。
和歌: 《新古今和歌集》 1201年源通具、藤原有家等人根据后鸟羽上 皇的敕命开始编纂的和歌集。共收录和歌20 卷1980余首,其中除了前代和歌,还收录了 大量镰仓当代的名家之作。歌风唯美、梦幻、 艳丽。
中世文学
军记物语: 《平家物语》 作者不详 。原称《平曲》,又称《平家琵琶曲》,为 盲艺人以琵琶伴奏演唱的台本,只有3卷,后经说书艺 人传唱、补充,加之一些文人校勘 、改造,在12011221年初步形成今传的13卷本。 《平家物语》主要叙述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 按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 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 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中古文学
2《源氏物语》 作者紫式部,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 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以天皇之子光源氏一生的生涯为主轴,向世人展开了一个绚丽 多彩的情感世界。作品从光源氏与继母藤壶通奸事件开始,至 其妻女三宫的通奸事件和另一位妻子紫姬的死而终了。故事中 穿插源氏宫廷地位的晋升、流放、再度晋升和与各种不同的女 子交往的情节,生动有趣。它是由一篇篇独成体系的小故事以 并列的形式构筑而成的、具备完整格局的长篇小说 。
中古文学
物语文学: 1《竹取物语》 创作年代不详,是日本最早一部物语文学。 一位伐竹翁在竹心中取到一个美貌的小女孩,经3个月就 长大成人,取名“细竹赫映姬”。5个贵族子弟向她求婚, 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可是这些求婚者都遭 到失败。这时天皇想凭借权势来强娶她,也遭到拒绝。赫映 姬在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中突然升天。
近世文学
近世文学
时代背景
从德川幕府建立到武士还政明治天皇 ( 1603- 1867 ) *日本封建制度最为完善、最为巩固的时代 *民众性的、娱乐性的新兴文学兴盛发展
近世文学
代表作品
近世小说: 《雨月物语》 作者上田秋成。脱稿于1768年,发行是在 1776年。小说由九个短篇构成,被誉为日本 怪异小说的最著名的杰作,九个短篇的主题 明快,结构紧凑,并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传 说,其中既有中国的文言和白话小说,如 《剪灯新话》、《古今小说》等,也有日本 古典名著,如《万叶集》、《源氏物语》等。
近代文学
《舞姬》 作者森鸥外, 1890年发表。用浪漫抒 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官吏丰太郎与 德国女郎爱丽丝的爱情悲剧。表现了 西洋文化与东方守旧思想的强烈碰撞, 表现了丰太郎在自我觉醒后,不得不 与现实妥协的悲哀。爱情与生活的两 难选择,使原本就唯唯诺诺的丰太郎 不知何去何从。现实的社会、矛盾的 人心无一不注定这场爱情的悲剧。 《舞姬》被誉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 开山之作
中世文学
代表作品 《徒然草》 作者吉田兼好,成书于1330年左右。全书共分 243 段,有杂感,有评论,有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 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以及 公卿贵族、武士、僧侣、樵夫、赌徒等人物。作者 对当时日趋灭亡的贵族命运投以批判的目光,认为 这是顺乎“变化之理”。
中世文学
中古文学
随笔文学 : 《枕草子》 作者清少纳言, 11世纪初完成。共有三百余段,大体可分为 三种形式的段落。一是类聚形式的段落,通过长期、细致和 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将彼此相关、相悖的事物加以分类,然 后围绕某一主题,加以引伸;二是随笔形式的段落,内容不 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动,还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在 一年四季之中的变化,抒发胸臆,缀成感想;三是日记回忆 形式的段落,片断性地记录了清少纳言自己出仕于中宫定子 时的宫中见闻,也可说成是宫仕日记。主要是作者的亲身体 验,但也不乏当时流传的故事和戏剧性场面,描写手法诙谐 幽默。
中古文学
说话文学 : 《今昔物语集》: 诞生于公元12世纪初,作者不祥。总计31卷 (其中欠缺3卷),收录1040则故事。第1卷 至第5卷的内容是印度故事,第6卷至第10卷 是中国故事,第11卷至第31卷是日本故事。 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
中世文学
中世文学
时代背景
镰仓幕府成立,到室町幕府成立,至江户幕府成立 (1192-1603) *天皇、贵族统治的没落 *武士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王朝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地域性的、带有庶民 特征的文化产生碰撞
上代文学
2和歌: 《万叶集》 成书于8世纪后半叶,据说编者是大伴家持。现存的 《万叶集》就有20卷,其首数达四千五百之多,是 日本现存的最古老、最大部头的抒情歌集。采用的 是“训读”标记法和 “万叶假名”两种文字。其中 不但收录了宫廷及朝野的个人作品,还收入了偏远 地区的民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时丰富多彩的活 生生的历史画卷 。歌风真情、雄健、朴实。
*出现了文学的各种流派、各种要素和文学创作的各种 可能性 *东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
近代文学
发展阶段
一、明治初年-明治二十年 二、明治二、三十年代 三、明治末期-大正末期 四、昭和前期 明治时代(1868.9.8-1912.7.30) 大正时代(1912.7.30-1926.12.25) 昭和时代(1926.12.25-1989.1.7)
上代文学
地志: 《风土记》 8世纪初元明天皇命令各级官员向中央朝廷进 献记述当地山川、草木、物产、禽兽、鱼虫、 土地及地名的《风土记》,有的地方花了两 三年,有的地方花了二十年才编写完成。大 部分都已失传。其中的地方神话、传说、故 事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上代文学
“诗”“歌”文学: 1汉诗 《怀风藻》 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 751年成书。收录 64名诗人的120首作品,编者不详。作者都是 当时的皇族显贵和其他官吏、儒生、僧侣等。 诗歌以五言八句为主,内容方面包括侍宴从 驾、宴游、述怀、咏物等,借用儒道老庄典 故,文风浮华,讲求对仗,似是深受中国六 朝文学影响。
中古文学
代表作品 汉诗: 敕撰三集:奉天皇敕命而编纂的三部汉诗总集的合称。 它们分别是《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 集》。
中古文学
和歌: 《古今和歌集》 905年纪友则、纪贯之等人根据醍醐天皇的敕命开始 编纂的和歌集。是一部选录有1111首和歌、共20卷 的“和歌”集大成之作。这部歌集在歌唱平安王朝 的春去秋来,周而复始的同时,向世人们展示了花 红叶绿、花鸟风月、雪月花等极具日本文化特征的 审美意识,深受宫廷人士的喜爱。和歌从广阔的天 地走进了贵族的文艺沙龙,视野变得狭小,技巧变 得成熟。歌风优雅、纤细。
中古文学
日语假名 假名的形成大约是在9 世纪末、10世纪初。日 本人依据汉字草书创造 出平假名,柔软圆润; 依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 首创造出片假名,有棱 有角。因为它们是用来 替代正式汉字“真名” 的,所以叫假名。
平假名 安 → 以 → 宇 → 衣 → 於 →
あ い う え お
片假名 阿 → ア 伊 → イ 宇 → ウ 江 → エ 於 → オ
中世文学
御伽草子: 《浦岛太郎》 浦岛太郎是一名渔夫,因救了龙 宫中的神龟被带到龙宫,并得到 龙王女儿的款待。临别之时,龙 女赠送他一玉盒,告诫不可以打 开它,太郎回家后发现认识的人 都不在了。他打开了盒子,喷出 的白烟使太郎化为老翁。盒子中 保管的是浦岛太郎的青春,太郎 在龙宫里,快活地生活了几天, 而同时,地上却度过了几百年。
近代文学
二、明治二、三十年代(文学觉醒与实践的时代) 写实的深化—二叶亭四迷《浮云》等 拟古典主义—砚友社:尾崎红叶《金色夜叉》等 幸田露伴《五重塔》等 浪漫主义—森鸥外《舞姬》等 文学界:北村透谷《蓬莱曲》等 明星派:与谢野晶子《你不能死去!》等
近代文学
《浮云》 1887年二叶亭四迷所著长篇小说。描 写了一个知识青年内海文三的命运, 他由于不屈从日本封建官僚的压迫, 不愿采取与现实妥协的处世哲学,终 于被关在幸福大门之外。作品批判了 日本官僚社会的腐朽、卖身求荣的知 识分子的卑鄙无耻以及小市民贪财附 势的庸俗心理。在主人公文三身上, 反映了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以后,知识 分子的苦闷、迷惘,也体现了作者对 日本近代社会的憎恶和失望。作品的 典型形象的塑造、真实细腻的心理刻 画以及深刻有力的社会批判,都为日 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使 它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第一部批判现 实主义著作,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 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