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精品文档

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精品文档

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

这,是一种关于生命召唤的力量 , 承载梦的理想。大爱的指引 ,

迷路的天使寻找到了无垠纯洁的天堂 , 泰戈尔《吉檀迦利》中所

阐述、描绘、用心呈现的是爱的引力带来的巨大的心灵震撼 , 将

人类的思绪提升到了无法测量的高度 , 使人感受内心渴望的充盈

的爱,再不孤独 ,直击心底的醒中梦。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1861.5.

7—194187)被称为“亚洲第一诗人”,是印度的一位诗

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

吉檀迦利》 共收散文诗 103首,均无题, 但皆可统一于全集

的题名。《吉檀迦利》是英文音译 , 是孟加拉语“献诗”之意 ,

即献给泰戈尔心中的神明的诗歌。 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 ?勃特勒 ?

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 ,给予盛赞 ,并为之作序。叶芝写道 :“他

的一生十全十美 ; 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

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 ; 从二十五岁左右到三十五岁光景 , 他心中 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他 的艺术愈来愈深刻 , 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 ; 人类的一切向 往憧憬 , 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 生存的,他倒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这些抒情诗 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 ,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 ,

不 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一一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 , 然而又显得

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 , 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

正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在呼喊 : ‘因为我热爱今生 , 我知道 我将同样热爱死亡。'”

在叶芝的鼓励下 , 泰戈尔亲自将《吉檀迦利》译成英文。

1913

年英译本出版 ,泰戈尔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 , 也

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亚洲人。获奖理由是 : “由于他那至为

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 ; 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 , 并由于他自己用 英文表达出来 , 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 分。”

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 , 以轻快、欢畅、朴实、

思辨、自知、优美、热情的笔调歌唱对神的敬意、生命的枯荣、

自我的反省、生死的思考、与神结合的渴望、现实生活的欢乐和

悲哀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的无私情

怀,是一种大爱的展现 , 是对生命本体的跨越性认识 ,在诗中含有

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泛神论与博爱精神是贯穿于泰戈尔生命的两大主题。 博爱要

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其最基本的前提是“人人

有一颗热忱的心”。博爱, 既无私又广大 ;既能把这种

爱给予亲人 ,给予朋友 ,又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芸芸众生。 他要 自己洗练得像爱情一样单纯 , 像儿童一样纯洁。他的目的是要让 自己“永不抛弃穷人 , 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 从而把自己整个生 般。

平等”、“ 命和力量奉献给自己苦难的祖国。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 , 称

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诗歌除了宗教内容外 , 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热爱生

命,热爱自然 ,热爱现实的乐观情感 ,是《吉檀迦利》中一段段诗

歌精神的集中体现 , 而他的精神又是通过美妙的文学形式来实现

的。

诗歌的创作是自我陶醉的幻想。 ”在《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序中,编者引用泰戈尔的这句原话 ,而他还说 : “除了心灵的自我 夸张外 , 对外界没有任何认识。”这些谦虚的话语其实真实反映 了他的创作心态 ,即舍弃一切外界的干扰 , 在有限之内得到无限 的快乐。

你已经使我永生 , 这样做是你的欢乐。 这脆薄的杯儿 ,

你不

断地把它倒空 , 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 ,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 , 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

音乐。” (节选第 1首)

吉檀迦利》 的第一首诗歌就是由动听的声音作为开篇的初

奏曲,生与死, 爱与怨,在山水之间本是永恒的主题 , 却在小小的

苇笛声之下淡淡地隐没了。 生命与苇笛 , 庄重与轻盈 , 一下子从最 朴素和自然的地方进入到一个伟大的话题。全诗探讨了关于爱、 关于生命、 关于思想的话题 , 以诗化的语言称颂美、 永恒与和谐 ,

宣扬爱。

我的歌曲把她的妆饰卸掉。 她没有了衣饰的骄奢。 妆饰会 成为我们合一之玷 : 它们会横阻在我们之间 , 它们丁当的声音会 掩没了你的细语。

我的诗人的虚荣心 ,在你的容光中羞死。呵 , 诗圣, 我已经拜 倒在你的脚前。只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 , 让你来吹出 音乐。” (第 7 首)

又一次, 朴实地献歌 ,又一次带给读者质朴的美感。 他毫不掩 饰、毫不矫揉造作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是苇笛 , 这自然单纯没

有任何修饰的天籁之声 ,侵袭我们的心灵 ,使之净化 ,升华。

夜引诱我的种种欲念 , 都是透顶的诈伪与空虚。

就像黑夜隐藏在祈求光明的朦胧里 , 在我潜意识的深处也响

出呼声――我需要你 , 只需要你。

正如风暴用全力来冲击平静 ,却寻求终止于平静 , 我的反抗

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一一我需要你,只需要 你。”(第 38 首)

撕心裂肺般冲撞的爱 ,浅看是自私地满足自我的需要 , 但是

细细品读 , 这些撼人心魄的文字 , 承载着心门的呼喊 : 我需要你 ,

只需要你。那么强烈,那么的不能舍弃 ,透彻明晰的思辨、 感情浓 厚的哲思、肃然起敬的爱 ,是每个人心的需要 , 是对神的大爱 ,是

以最自我的需求来表达对爱的引导和渴求。

但是请你召回 ,我的主,召回这弥漫沉默的炎热罢 ,它是沉

重尖锐而又残忍 , 用可怕的绝望焚灼人心。

让慈云低垂下降 , 像在父亲发怒的时候 ,母亲的含泪的眼 我需要你 , 只需要你 让我的心不停地重述这句话。日 光。” (节选第 40 首)

诗人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 , 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

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 , 并给予有力的支持。运

用散文诗的形式、简练的词句、最纯真的自然现象 , 以深远的思

想打动读者。 “慈云”“父亲发怒时母亲含泪的眼”都深刻表达

了他心底那股对于苦难中的人民深深的爱怜。

吉檀迦利》从第 86 首开始咏吟死亡。在诗人看来 , 死亡是

神的使者 ,而不是可怕的魔鬼 ,应恭迎 ;死亡是通向神的门槛 ,是

带领我们朝向更广阔空间的引领者。

我来到了永恒的边涯 , 在这里万物不灭――无论是希望

是幸福 , 或是从泪眼中望见的人面。

呵,把我空虚的生命浸到这海洋里罢 , 跳进这最深的完满里

罢。让我在宇宙的完整里 , 感觉一次那失去的温馨的接触

罢。” (节选第 87 首)

死亡是融入宇宙 , 飘荡着的灵魂在完整的宇宙里感觉一次失

去的温馨。诗人隐喻现实的冷漠 , 但内心仍充满了爱的呼喊。对

死神的欢迎态度 ,反映了诗人死与生等同 , 生之美, 死亦美,生与 死的轮换如同这昼与夜的交替的思想。

天空里晨光辉煌 , 我的前途是美丽的。不要问我带些什么

到那边去。我只带着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旅途尽处 , 晚星将

生。” (节选第 94 首)

死亡之美 , 美不胜收。终于有了充满情感哲理的吟唱

当我刚跨过此生的门槛的时候 ,我并没有发觉。就是这样 , 在死亡里,……我爱今生,我知道我也会一样地爱死亡。”(节选 第 95 首 )

大爱无垠 , 面对死亡、热爱死亡 , “让我全部的生命 , 启程回 到它永久的家乡”。

吉檀迦利》饱含激情而又质朴的语言 , 真理和完美的心 ,

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 , 若无形的力量 ,引导着读者走向世

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其中隐含着对生命、对人类、对自

然、对一切存在的赞美 , 其伟大与崇高依然在于对生的喜悦与对

消逝的敬仰。这种善良、美好的情怀 , 是对作为人类自身的灵魂

的净化和升华 , 人性的觉醒和生命的觉悟。泰戈尔由此毫无疑义

地摘取了 191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当时的评委瑞典学院诺

贝尔委员会主席哈拉德 ?雅恩在《颁奖词》中曾这样鞭辟入里地

评价这部作品 : “其特点为思想的极大深度” ,是呈现“灵魂对

永恒的渴望”而又“充满诗意的思想”的清新、 优美的诗歌。

热 血在沸腾 ,生命就如喷发而出的烈焰 ,在激情燃烧 ,有一股无形的

力量,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 , 深邃的思想和温暖的情感和谐一 致 , 生命哲学的本质和核心 , 一种无限包容的爱和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