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方言栏目剧发展探析——以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为例张亮亮提到方言栏目剧,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栏目剧。
如重庆电视台著名的《雾都夜话》、陕西电视台广受欢迎的《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等等。
这些栏目一般在各地方电视台的固定时段播出;时长大约三四十分钟;内容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为主、各集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是一种特殊的电视栏目。
比如,播出语言是当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演员以未经专业培训的群众演员为主,而不是职业演员;采取制播分离的方式,一般由当地私营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电视台购买和播放的电视短剧。
方言栏目剧在发展中,为地方电视台不仅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传播区域文化的美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观众对方言栏目剧的收视热情逐渐下降,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和《都市碎戏》的收视率都曾面临“十分困难的收视形势”。
考察方言栏目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式,不仅是对这一类电视栏目发展的研究,也是对地方电视台如何在发展中创造性利用当地区域文化资源的探索。
本文主要以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为例进行阐述。
一、方言栏目剧的兴起和发展《百家碎戏》在开办之前,陕西电视台在方言栏目剧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2005年5月陕西电视台开播的《都市碎戏》,月平均收视率曾攀升到9.5%,播放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周一集到现在的每天一集,仍然广受观众欢迎。
可以说,《都市碎戏》的成功是陕西电视台再次开办方言栏目剧《百家碎戏》的一个实例保证。
2006年5月份,陕西电视台举行了一次全省观众收视调查,《百家碎戏》排在最受欢迎节目的前两位。
《百家碎戏》主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
栏目通过方言反映农村生活,可以说主要是为了吸引农村观众。
因为经济和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有限,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多听不明白某些普通话词汇的意思。
《百家碎戏》这样的设置使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普通群众在看电视节目时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情感认同。
而《都市碎戏》则主要反映陕西关中普通市民的生活,特别是西安的市民生活,即它在内容设置上和《百家碎戏》进行了差异化处理,形成了自身的观众群。
对于《百家碎戏》受欢迎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方言栏目剧比其它栏目更具亲近感。
这一方面体现在短剧内容主要反映普通人当下的世俗生活;另一方面,是方言栏目剧直接让普通人在电视媒体上“说着方言”扮演着“普通人的生活”,这一独特的栏目表现形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栏目互动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遐想空间,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圆梦”的机会。
同时,也与当前流行的电视剧创作风气(即电视剧必须要有当红明星主演、情节必然围绕血腥、情色、暴力等庸俗制作套路,才能获得较高收视率)形成了一种对照。
就像希腊神话中喀索斯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一样,大众迷恋电视媒体上“普通人扮演的普通人角色”,这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方言栏目剧可以存在并盛行的受众原因,也是地方电视媒体通过利用本地资源,满足电视节目走向观众、走向生活的一种需要,是电视实现大众化回归的一种表现。
方言短剧中,那些未经专业培训的演员,往往表现出“不自然”的表演状态,这种质朴的“模仿表演”在普通观众心理激起的情感认同远远胜过了专业演员的“逼真表演”,可以说这种“普通人当演员的形式本身”对观众的吸引力大于短剧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那些方言短剧中说着“和自己一样的方言”的演员,有的可能就是他们的邻居,演员与观众这种天然的亲切感,强化了方言短剧与生活的亲切性。
其次,是方言栏目剧艺术地还原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剧中带着乡土气的语言及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惯,使各地方言栏目剧的“百姓生活”具有了不同的乡土味和文化特征。
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展现了浓郁的巴渝文化;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主要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文化。
这些方言栏目剧,不仅在题材、语言等方面贴近当地现实生活,同时也让当地观众感受到了自身生活中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观念,在观众中间产生了深层的情感认同,这也是方言栏目剧独特的观赏魅力。
比如,曾在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播过的《过年》,就是一期十分感人的节目。
节目在情节设置方面很简单,刚开始交代了即将过年这一时间因素,人物是一对含辛茹苦将子女供养成大学生的农村老人,情节在两位老人对多年未回家过年的子女们的期盼中展开。
故事让所有来自贫苦家庭、走入了城市的人感慨。
特别是一开始,两位“真实的”农村老人之间对话时,说的那一个“饿”字,就淋漓尽致里体现了关中农村的味道,亲切感人。
第三、对于电视台而言,方言栏目剧创造了备受关注的收视率,《都市碎戏》和《百家碎戏》都曾创造了最高近乎达到10的惊人收视成绩,这是地方电视媒体选择方言栏目剧的一个关键因素。
高高的收视率背后隐藏的巨额广告利润,是方言节目能在地方电视台频繁播放的经济因素。
以陕西电视台为例,在播放方言短剧时,插播的很多广告都是当地医疗、商场等广告商。
综观方言栏目剧,内容以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主,演员是“说着方言的普通人”,他们最多在表演中获得短片制作方的一些指导,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质朴的还原,正是这样的演员来源方式,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
“一地鸡毛”似的生活现实在普通人用质朴的方言演绎中,获得了清新的真实感,方言栏目剧中的方言,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普通人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它在观众和栏目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天然的贴近性和新鲜感。
二、方言栏目剧自身的困境方言栏目剧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地方电视台和当地观众的喜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方言栏目剧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中,方言栏目剧制作出现了猎奇现象,即刻意寻求方言的贴近性。
有些方言栏目剧为了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贴近程度,大量使用了流通领域狭窄、生僻的俚语、脏话、粗话,为其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
方言栏目剧的本真是为了张显社会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为了猎奇或者制造语言游戏,采用的应该是具有较强表现力、易于理解、有鲜活生命力的方言词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开阔观众的收视空间,才会给电视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必须明确的是,在方言栏目剧中,方言只是作为其形式存在,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剧”才是关键,形式是帮助内容提升其影响力的手段,当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失去其价值意义时,任何形式都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形式只会沦为无意义的表达。
不可否认,方言栏目剧兴起之初,演员的表演语言为其赢得了很多关注,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用表演的语言来吸引眼球,没有发挥电视作为一个声画结合媒体的自身特征,也没有发挥电视短剧利用精彩的故事吸引观众的本质特征。
在地方电视台一窝蜂似的推出方言栏目剧时,利用方言造势是主要策略,这使其忽视了方言栏目剧本身的独特性,即内容与独特的语言相结合的生动表现力和戏剧张力。
方言栏目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短剧,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题材偏重世俗化,语言更生活化。
然而,有些创作者却在创作过程中,简单地将受众理解为文化程度不高、需求低俗,将他们的生活简单地图解为市民人物在油盐酱醋中的斤斤计较,导致方言栏目剧失去其内在的、亲切的文化姿态以及世俗化魅力。
这也是《百家碎戏》等方言栏目剧表现出剧情简单、语言粗俗,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因。
第二、由于制作成本较低,市场回报相对较高且资金回收周期短,方言栏目剧存在为追求收视率和市场效益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的现象。
以《百家碎戏》为例,有些播出的节目影像质量过差,无论是画面拍摄中的色彩还是构图都过于粗陋;同时,剧本也比较差,比如情节设置不紧凑、无新意;人物的对白空洞、语言没有时代感;人物性格不鲜明;不同的剧本往往出现同一个曲子的“大满贯”。
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方言栏目剧制作公司专业性不强、创作态度不端正,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电视台把关不严,在方言剧的购买上没有设置明确的节目质量指标,比如画面的要求、故事的要求等问题。
三、方言栏目剧发展的根本比利时评论家梅特林克曾这样描述自己对世俗的理解“我那卑微的日复一日的存在所包含的美、崇高和真挚……哪怕是仅仅一霎那的感动,也好”。
①主题的世俗性、平民性,以及表演语言的生活性、地域性强化了方言栏目剧与观众之间的亲近性,作为地方电视台对区域文化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方言栏目剧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何走得更好,还需很多努力。
首先,在剧本创作中保持珍视世俗题材、展示世俗情怀的精神内涵是关键。
只有注重对人性关怀的深层追求和诠释,才能引导故事情节在逐步推进中揭示复杂的人性内涵,展现丰富的人性价值,塑造有血有肉、富于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文化形象。
这需要编剧以现代的文化眼光理解社会生活,不能仅仅将眼光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盯在底层观众身上,应该体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观众需求。
剧本的创意、选题是方言短剧成功的基础。
提高剧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由于方言栏目剧的剧本大多数是业余编剧创作,社会来稿比较多。
对于这些稿件,应该在坚持故事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加强可看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制作公司应该主动引导一些编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这些事件进行戏剧化的改编和处理,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更多人对方言短剧的喜爱。
其次,作为传播机构和播出平台的电视台,应该对当地方言栏目剧制作公司提出质量标准,一方面是影像的画面质量,一方面是剧本的质量。
比如,应加强故事情节的观赏性、独创性及个性化形象的塑造、富有张力的悬念设计等等;同时树立正确的竞争风气,促进制作公司之间良性竞争。
对于制作公司,应该增强精品意识、注重节目包装,这不仅是制作公司的一个宣传策略,也是关系方言栏目剧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方言栏目剧的播出,是深厚地域文化的需要。
地方电视媒体立足本地资源,利用方言的独占性在竞争中独辟蹊径,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竞争的目标锁定本地域受众,是其增强自身本地竞争力的一次突围。
然而,如何通过方言栏目剧凸显地域文化的特点,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农村百姓对黄土地深厚的感恩之情诉诸于荧屏;如何反映他们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在当下社会面临的矛盾、冲突、抉择与协调,表现他们在新时期建设家乡、创造新文明的精神,却是地方方言栏目剧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方言栏目剧可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 释① 卢蓉著,《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参考资料2006年陕西电视台全省电视观众收视调查(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法系)论调查记者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作用胡宏云调查记者是指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或者出声的现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