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及合作协议书
北京任道国际策划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城市设计中心
2011年6月16日
目录
一、项目背景: (3)
二、总体目标: (3)
三、发展思路: (4)
四、区域总体结构: (5)
五、发展模式: (8)
六、工作内容: (8)
七、总体原则: (10)
八、设计工作流程: (11)
九、项目组织: (12)
十、合作单位: (13)
渑池仰韶文化区控制性规划合作协议书 (14)
一、项目背景:
仰韶文化是在中原大地上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作,是华夏文明的人文本原圣地,其时间跨度两千年,正可谓人文沉积深厚,历史悠悠绵长。
为了更好的保护、彰显并盘活仰韶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发挥渑池县发展的资源本底,结合渑池未来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环境的提升需求,优化、美化、绿化、生态化、生活化、和谐化、人文化渑池的城市发展、城市生活新空间,升华渑池县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凸
显城市集体象征性资本,并以此为内核,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渑池的新空间打造和文化新积
淀,高品质地经营城市,特作此总体发展纲要。
二、总体目标:
“人文怀古地,山水盆景间”
保护历史遗产,彰显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渑池生活新空间
基于仰韶文化遗址核心区的保护建设,扩大文化遗址周围的绿色缓冲带范围,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历史人文——生态生活的绿色过渡带,形成文化遗产与生态生活的相得益彰,开辟渑池县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活新空间。同时,借此文化——生态过渡带建设与韶山风景区的
绿色景观衬托,提升渑池城市品质与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文渑池的社会、环境维度与内涵,
使之共鸣于仰韶之神韵。
为此,通过深刻领会历史遗址的考古学价值和与之相呼应的旅游学价值,集中历史遗产神奇神韵的内核,发散旅游环境生态惬意的外围,将人文遗产与绿色生活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以神韵引爆魅力,以绿色丰富魅力,以城市支持魅力,以生活体验魅力,以空间塑造魅力,
以时间积淀魅力。
通过对仰韶遗址的重点保护,全面打造仰韶文化——渑池生活新空间,提升文化内核在
本地区乃至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界的吸引力,以塑造绿色环境为生活新空间的生态本底,打造国内一流的历史人文——生态生活的景观过渡带;从而通过文化与景观的双重魅力打造,
创造出河南乃至于全国一流的居住氛围。实现渑池县以文化提升城市、以城市活跃生态、以生态呼应文化的良性的“文化、城市、生态”三维耦合机制,构建渑池县未来的城市文化软
实力,经营渑池的独特城市品质与品牌。
三、发展思路:
1、强化文化景观双极核
2、各类功能区域采用散落状渐进式布局
3、推动各类文化教育事业的展开
4、负责投资资本介入,BT模式运营
5、负责引入医疗体系,发展疗养产业
四、区域总体结构:
一极、两带、三区、多通廊
以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区为文化核心,全力打造文化极核。籍此核心创造景观文化双极核;
并因此发散状打造多条绿色景观通廊,配合曲折流水系,微地形塑造,适应性地形改造,创
造三门峡乃至于中原地区顶级文化景观区。
在各条的景观廊道周边,通过精心雕琢,微环境改造,创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
在外围区域,配合文化旅游疗养业的发展建立医疗,疗养,文化区。
发展趋势演变架构图:
核心区打造双核创建景观通廊建设
叠折水系构建
微地形塑造
适应性地形改造
政府文化职能转移公共空间建筑塑造
微环境构建文化生态空间点缀其间
携资本优势
医疗专长
创建疗养胜地
集文化内核
环境专长
发展新兴产业
五、发展模式:
A.利用文化极核效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发展壮大核心文化
B.利用文化景观双重优势,采取BT模式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发展疗养,文化,医疗等
产业,并同时推动环境景观的二次升级;
C.转移当地政府文化职能,引导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方向;
D.创建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塑造,引领地区性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二次升华;
E.在以高素质文化居住人群为基础,结合招商引资,建立发展疗养度假及高新产业区。
六、工作内容:
1 规划概述
研究本次规划位置、范围、及相关信息,明确规划原则、相关标准,解读上位规划。
2 规划目标和策略
明确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提出本次规划应遵循的策略。
3 分区规划
包括用地的构成,及各类用地的总量修正及在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调整。
4 道路交通综合规划设计
分别对: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公共交通、停车系统,出入口等方面进行设计调整。
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包括不同性质绿地的规划设计。
6 专项规划设计
主要包含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环卫设施、场地规划。
7 市政工程规划设计
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广电、燃气、管线综合等。
8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设计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