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墙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摘要说明 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其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截止至2017年全球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达到1950亿美元,欧洲占比25.62%。 房间需要装修,首先要做的就是墙面处理,但是只要有了装配室内墙板之后,墙面处理就不需要了,根本就不需要在墙面上面做涂料装饰,也不需要找墙纸,也不需要做墙布的装修,只是仅仅需要采购装配式内墙板一块一块组合起来,墙面装修就完成了,这样的墙面装修颜色多样,而且具有一定的防潮隔热效果,在家居装修当中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该装配式建筑墙板项目计划总投资20680.0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49.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77%;流动资金5630.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23%。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47683.00万元,总成本费用37469.16万元,税金及附加371.88万元,利润总额10213.84万元,利税总额11994.53万元,税后净利润7660.3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334.1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9.39%,投资利税率58.00%,投资回报率37.04%,全部投资回收期4.20年,提供就业职位816个。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和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通俗的讲,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建房子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常见的构件种类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装配式建筑推广条件成熟,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1)成本端:建筑工人人数减少,工资不断提升,2018年建筑业农民工平均收入达到4209元/月(约为2009年2.6倍),日薪可达300-400元,标准化装配式装修可大幅减少所需工人数量及工时,节约用工成本;2)政策+施工端:住宅规范化程度提升,房企户型日益标准化,且国家对住宅功能和质量的重视程度提升,为鼓励装配式建筑,若建筑评分符合标准则房企获得一定财政奖补,促进装配式比率提升。此外干法施工将取代质量通病,包括湿法作业常见的墙体开裂、渗漏等问题;3)产品端:相关制造企业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外墙部分已趋于成熟(包括钢构、墙板、楼梯等),而内装部分包括整装卫浴、整体厨房正处于放量风口,具备制造优势的企业持续丰富品类和制造实力,逐渐满足B端和C端客户个性化需求。装配式建筑与内装工业化推广条件成熟,行业迎来起航。 装配式建筑墙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市场分析预测 第三章 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第五章 土建工程 第六章 公用工程 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 第八章 工艺技术方案 第九章 项目平面布置 第十章 环境保护 第十一章 项目职业安全 第十二章 项目风险说明 第十三章 项目节能可行性分析 第十四章 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五章 投资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七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
附表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 附表3:节能分析一览表 附表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附表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附表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 附表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 附表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 附表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 附表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建设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和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通俗的讲,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建房子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常见的构件种类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按主体结构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建筑、装配式木建筑三大类型。据住建部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占比64%,具有成本低及试用范围广的特点,装配式钢建筑占比30%,装预制配式木建筑占比6%。 与传统现浇式建筑作业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约人力、缩短工期、环境友好、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以预制率为35%左右的30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项目和同等规模的传统建筑项目比较,装配式建筑能将工期缩短30%左右,施工人数减少70%/100人,同时,装配式建筑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有效降低粉尘、噪声与建筑废物等环境污染。 装配式装修作业过程中采用干式施工,施工工地无火、无水、无尘、无味,不用焊割、不用水泥、不搭纱布,从而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极小,建筑垃圾明显少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可在工厂内完成,养护时间短,施工现场可以快速完成安装,缩短工期。同时,装配式建筑可同时多层施工,盖主体可同步内部装修,实现立体交叉作业,施工速度更快。全装配式项目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省3/4的工期;若以预制率为35%左右的30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项目为例,传统建设周期是28个月,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减少至20-22个月。 2016年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政策推进元年。国务院、住建部陆续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而后,全国各地省市陆续出台百余项装配式建筑专门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通过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政策、容积率奖励、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切实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根据政策指引,2025年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渗透率将达到30%以上,若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约21亿平方米估算,届时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6.3亿平方米以上,保证了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速在17%以上。考虑到实现一定规模效应后的装配式成本将显著下降,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届时实际需求可能实现更快的增长。 对标海外市场。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市场渗透率高达32%-70%。对标海外成熟市场,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只有不足5%的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日本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兴起源自二战后日本房屋损毁,快速解决居民住宅不足的迫切性。自此,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理念开始形成,政府主导下,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并于80年代末发展成熟。期间,日本装配式建筑经历了规格量产型-企划量产型-追求高附加值-资源循环利用等阶段。目前,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甚至已接近90%,以低层住宅木结构和多高层集合住宅PC结构为主,具有大规模批量生产标准产品,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领先经验。 德国装配式建筑的早期大规模应用主要为解决战后住房的短缺问题。建造方式严重依赖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体系,并于90年代之前受到普遍欢迎。但受限于当时《雅典宪章》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PC建筑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建筑单元、户型、建筑构件大量重复使用,德国大板建筑如今已饱受“建筑单调、僵化、死板,缺乏特色,缺少人性化”等诟病,部分项目已被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建筑的个性化,设计的精细化、强调建筑耐久性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建筑构件大量实行标准化、模数化。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略高,并限制了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形成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装配式建筑生产成本。据骏业建科统计,20%-55%的预制率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高128-255元/㎡,预制率越高,成本越高;从各省市的调查案例来看,PC造价较传统造价高200-800元/㎡,PS造价更高,节省的人工成本目前仍不足以弥补较高的构件材料费。 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影响更明显,一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届时将实现更快的需求增长。首先,愿意从事传统建筑业的工人日益减少,建筑业农民工人数自14年持续回落,而农民工收入上涨压力较大,14年以来,平均每年工资涨幅7.3%。此外,老龄化在建筑行业日益严重,农民工平均年龄从2008年的34岁升至2018年的40.2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日益严格的环保将倒逼传统现浇式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 钢结构相比于混凝土结构更具有做装配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钢结构而言,钢构件一直以来都是由钢结构公司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吊装,主体结构本来就是装配式的概念,与普通钢结构没有区别。装配式钢结构与普通钢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墙体,普通钢结构的墙体在现场砌筑完成,而装配式钢结构会要求用预制的外挂墙板等;同时室内装修系统和设备管线,装配式钢结构也要采用集成化。 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主体结构原本主要采用现浇方式建造,与装配式的理念差距较大,技术限制成为短期制约。目前国内真正掌握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因而在实际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问题: 传统现浇方式建造时施工工艺粗放,构件之间连接相对随意,对混凝土内部钢筋的位置也要求不高;改用装配式后,关键工艺是灌浆套筒,即构件之间的钢筋采用灌浆套筒或螺栓等方式连接。钢筋连接的数量和种类多、结构复杂、对钢筋位置有较高要求,连接的施工难度也较大,同时,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技术来监测套筒内部钢筋连接是否到位,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成为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