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英政治存在的问题
姓名:***
班级:行管2班
学号:**********
从人类的政治发展史来看,精英政治的理论光辉点就已有所体现。
诸如中
国古代的“君权神授”封建制确立一代又一代的君主成为政治统治界的独特精英,随着“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为进一步扩大政治精英的规模创造了一定
的有利条件。
在古希腊贤人统治论中,柏拉图就已提出哲学家应当是国家最理
想的统治者,因为哲人是知识与理论的拥有者。
但精英政治理论却形成于本世
纪上半期的西方学说中。
精英政治理论认为:“政治统治来源于统治者的品德、才能和技巧”。
它一般是由“人类统治活动中的优秀人才和成功者”或者是
由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对政治发展走向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组成。
他
们是权力的操控者和使用者,他们对国家的政治活动进程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导向、响应、破坏或是颠覆。
精英统治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异质性, 即首先承认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资源
分配的不平等性,进而肯定在政治权力领域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必然性.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精英与大众的两分法。
莫斯卡指出:"最漫不经心的人也能注意到,在一切政治制度共有的,恒常存在的事实和倾向中,有一种极为明显的现象: 从最原始的,几乎还未跨入文明的社会, 到最发达,最强大的社会,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行使各种政治职能,垄断政权,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利益;而人数众多的
被统治阶级则身受统治阶级或合法,或专断粗暴的管辖和控制"。
严格地说,精英——大众两分法有规范含义与经验含义之分。
所谓规范含义是指社会"应该"由精英来统治或治理。
在精英政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其责难大于认同。
精英在其字义上指的就
是只有一部分少数人能成为国家管理者。
不管是非民主国家还是民主国家,管
理者总是居于少数,被管理者总是多数,这是管理界的一条定律。
由于权力资
源不像其他自然资源那样丰富。
权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就意味着权力的分配
与运用非常有限,对于它的使用始终排斥多数人于外。
关于对公众的看法,精
英主义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政治专业化的知识
就成为管理国家的有效手段。
而这种专门化的政治知识并非谁都能掌握。
正如
米歇尔斯在他的《寡头统治铁律》所认为的那样:“公民对公众事务缺少浓厚
兴趣”及“职业领袖在文化上的优越地位,他们的不可或缺性,大众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无能”。
这等于说政治精英的嘴巴决定着与公众自身相关而有时却与精英们的事务相关性不大,这种实际上是由别人决定着自己的事务,也确实
是令公众感到不太舒服的地方。
精英们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把公众抛向政治的底层,却提升和巩固了精英们在政界的“舵主”地位。
这恰是帕雷托给予精英们
获取权力和拥有权力的理由——智能的优越性。
但如果单从智力角度相比,公
众的智力真的比单个精英或是诸多精英团体逊色吗?帕雷托的这种对精英智力
的肯定也恰恰是对公众智力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精英理论另一批判领域内,把精英主义等同于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的
再现。
而这种等同与人性有着不可抹灭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和洛克在其著作中
就已表明对人性“善”的怀疑,他们都认为人性有贪婪、自私与兽性的一面。
在大卫·休谟“无赖假定”之中,更是对人性“恶”的一面的肯定。
谁能保证
当权精英们不可能不犯错误?由于人类自身缺陷,就很难避免精英们的糊涂、
自私、贪婪极有可能在权力的顶端像幽灵一样的出现。
此外,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哈维斯在他的书《精英的黄昏——贤能政治之后的美国》中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他认为精英执政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差异
原则和流动性原则。
差异原则说的是人的能力存在着差别,而精英主义要人们
接受这种差异性(也就是默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常态,是普遍现象)。
那么精英主义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最有才能的人去做最困难的、最重要、同时也可能是报酬最丰厚的工作。
但同时精英执政必须是建立在贤能政治之上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怎样的精英集团统治一个国家,社会流动的通道必须是畅
通的。
在一定的竞争性选拔的过程中,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则
进入精英集团,人们必须能够根据其表现在社会层级的阶梯上上升或者下降
(而不是比方说,子承父业)。
一个有活力的精英执政集团应该是充满流动性的。
哈维斯的论证遭到了现实的颠覆。
原因在于差异原则最终跃于流动性原则
之上,那些爬上去的人会想方设法把梯子踢掉,或者是确保自己的子女、亲戚、亲信可以用更低的标准爬上来,最终导致寡头政治。
但是美国的现实是,父母
一辈的精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这种精英地位——通过各种社会资本
和经济资本的传递,在这个体制之下,上去的人不愿意下来,且想方设法堵住
下面人想要爬上来的路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造成从长期来说社会
流动性降低,精英集团不断僵化,最终丧失了精英属性。
在亚洲,新加坡可能是最直截了当宣称他们实行的是精英制的国家。
但是
同时他们也遇到了相当大的问题。
哈维斯认为精英制的另一个缺陷就是会给精
英(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制造一种幻觉,认为他们是一种脱离社会和国家
的独立存在,而他们不对社区、社会、民族承担任何的责任。
这与李光耀本人
所构想的精英制很不同的。
事实上李光耀本人并不持庸俗的精英决定论,而是
看到了一个社会里社会个阶层保持和谐的重要性。
只不过在他的计算里,精英
是提供这个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而普通人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罢了。
但是要做到这些,对于新加坡来说不是自然的,而是需要被人为塑造的。
在这
个意义上,精英制并不是只精英当权而已。
也即是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如何
把精英选出来”这个哈维斯所关注的层面上。
而其实,不应该只关注与抽象意义上或者结构意义上的精英制。
而同时应
该考察精英和其所代表的民众之间的代表性问题。
既然精英理论自身携带的
“恶果”不少,民主理论自然成为精英理论的替代或是补充。
然而当今,随着
社会多元趋势的到来,民主更是成为众国的呼声与发展目标。
但不管对诸多精
英们来说,政治秩序的塑造与维持,民主是它的手段亦是它的目的。
就本质而言,民主以阶级利益自居;就手段而言,民主以大众参与为其政治活动方式。
当然,众国的民主发展亦受到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限制。
所以,精英
政治所存在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