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 博物馆研究博物馆研究 20192019年第2期(总第146期) •历史研究• DOI:10.13368/j.cnki.mure.2019.02.012 在2-6世纪,中原战乱不断,东北地区先后为曹魏、西晋、前燕等政权控制,同时高句丽与中原的交流较之前更为频繁,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这一时期,在大批移民出于各种原因移入高句丽境内,成为其治下的部众,有的则移出高句丽,进入辽西、中原地区,并与当地民族融合为一体。总体来看,学界对这些移民的研究,主要有苗威《高句丽移民研究》[1]维公《汉族移民对高句丽经济贡献》[2]等,另有部分研究高句丽这一时期相关问题的论文涉及移民问题,但这些研究针对性不强。本文选择这一阶段高句丽移民为研究对象[3],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高句丽移民迁徙的原因高句丽移民迁徙的原因 高句丽开国国王朱蒙在公元1世纪左右[4]建都于纥升骨城,即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20里五女山高句丽古城。高句丽建国之初,即开始对外扩张。在汉魏时,高句丽经历与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的战争后,在好太王时期占领了辽东地区[5]。长寿王即位后,高句丽疆域达到最大,东南疆域的东半部至今龙兴江,西半部至今汉江;南部疆域在长寿王时期抵达汉江南岸;西部疆界已至辽河[6],占有汉时的东沃沮及乐浪旧地[7];疆域北至第二松花江。疆域拓展的同时,高句丽在小兽林王时期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8]。随着交流的增加,铁
器开始传入,高句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有所提高。[9]至魏晋时期,高句丽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等生产方式的经济模式[10]。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2-6世纪,开始出现移民迁入和迁出高句丽的现象,笔者总结原因如下: (一)东北亚地区动荡的政治局势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割据混战时期,中原先后出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北方地区后,仅十一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随后又出现“永嘉之乱”,政局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在这样的局面下,东北地区的政治力量频繁更替,这对高句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盘踞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瓦解后,高句丽在辽东的阻力陡然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曹魏政权对高句丽持积极拉拢的态度。在266年,西晋王朝取代曹魏政权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可是西晋王朝与曹魏相比更加弱势,其稳定局面仅维持了十一年就再度陷入内乱。在这种局面下,鲜卑慕容廆在辽西地区建立割据政权。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11],西晋愍帝于建兴年间(313—316年)授予他“镇东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12]承认了慕容氏政权在东北的地位。慕容
廆遂于公元317年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定都龙城(辽宁朝阳)。
2-6世纪高句丽境内的人员流动研究世纪高句丽境内的人员流动研究 冯雅兰冯雅兰 - 72 - 面对频繁更替的政局,高句丽在242年曾积极向辽东进军,“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13]但遭到了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的讨伐,高句丽遭到重创,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法向辽东进军。西晋建立后,高句丽美川王(302—331年)再次向辽东进军,“三年(302)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14]其后慕容氏政权与高句丽围绕辽东征战不已,而两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渔翁得利的角色[15]。前燕与后燕虽然一度在势头上压倒了高句丽,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其在辽东的发展,最终辽东地区被高句丽好太王吞并。 中原始终动荡不安,对东北的控制能力有限,大量官员、士兵及灾民逃亡高句丽“避乱”[16],高句丽则乐于接纳这些移民并将其安置。此外,高句丽在对外战争中也掠夺了大量汉人,并将其迁徙到栅城、平壤等地方安置,以发展城市建设。同时,高句丽在对外征伐中,还有大量人口被汉人掠走或主动投奔中原政权。可见,动荡的政治环境给了高句丽发展的机遇,也促使了移民的产生。 (二)高句丽政治制度的完善及对外交流的加强 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区域的扩大,高句丽政权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高句丽对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这些都促进了移民的产生。 高句丽王国建国之初,政治制度相对简陋。国内有五部,分别为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桂娄部为王部,在今辽宁桓仁县一带,其他四部分居四方[17]。至汉魏时期,高句丽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其官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18]国王权利在逐渐上升,五部部长的地位下降,渐渐演变为主管地方的行政长官——褥萨,同时,其下属的使者、皂衣先人等的身份也随之具备了地方二级行政建制属官的性质。[19]建安十四年(209年),高句丽“移都于丸都”[20],至小兽林王时期,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21]。这一时期,高句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这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政府开始对国内人口进行迁徙以兴建城市,这些移民以外来人口为主。 高句丽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伴随着对外扩张的脚步进行的,这又促进了高句丽的对外交流。高句丽在建国初期就隶属于卫氏朝鲜[22],后又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东汉末年则隶属公孙度政权,高句丽在这其中先后接触了不同的政权。曹魏建立后,高句丽以祝贺改国号为名主动遣使于曹魏,同时也与南方的东吴政权建立了联系。“十年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23]此后,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往来不断。 随着高句丽政治地位的提高,其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其中以佛教传入最具代表性。佛教传入高句丽即始于小兽林王时期(371-384年),中原高僧顺道和阿道最早来高句丽传授佛经,“二年(372)夏六月,秦王符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四年(374),僧阿道来。”[24]此外,还有一位“高丽道人”[25]进入中原,因佛法高深被史籍记述。 可见,随着高句丽制度的完善及文化交流的加强,其对移民具有一定需求与吸引力,大量“亡胡”及汉人开始来投。而具有文化的中原僧侣对高句丽的文化发展 - 73 -
贡献更为巨大。 (三)自然气候逐渐寒冷 此外,此一时期自然气候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这应也是影响高句丽移民的关键因素。汉代,中国的气候就开始转冷[26]。至魏晋时期气温更为下降,与黑暗时代冷期相当,东中部地区的冬半年平均气温分别较今低0.30℃。而东部季风区在魏晋时期湿度较低,气候总体偏干。[27]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所在的东北地区应为更冷。在西川王三年(272年)与故国原王五年(335年)分别出现霜降提前到来和“杀谷”[28]的记载。在中川王七年(254年)至故国壤王六年(389年)的135年间里,高句丽发生自然灾害23次,平均每10年发生自然灾害1.7次,高于平均水平。三次人相食的记载均发生在此一时期内[29]。可见此一时期高句丽灾害之严重。在恶劣气候和灾害的影响下,农业生产遭遇了巨大打击,高句丽国内环境动荡,对外不断发动战争,掠夺人口与资源。这也是移民产生的原因之一。 综上,基于东北亚地区动荡的政治局势、高句丽政治制度的完善及对外交流的加强及自然气候逐渐寒冷等原因,高句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移民。 二、高句丽移民的人数高句丽移民的人数、、类型及安置类型及安置 根据前文研究,在此一时期,高句丽移民出于三种原因移入高句丽或移出至他地。这些移民人数众多,分为多种类型,并被高句丽及中原政权进行安置。 (一)高句丽移民的人数 现依据史书记载和学界研究,对移出、移入高句丽和高句丽国内的各类移民进行列表统计。 高句丽移民的状况及人数[30][30]:
序号 姓名或来历 时间 人数 1 自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 新大王伯固时 (165-179年) 五百余家 2 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康降。 汉献帝初 三万余口 3 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 甚多(约一万) 4 春二月,筑丸都城。 山上王二年(198年) 不详(约一万) 5 冬十月,王移都于丸都。 山上王十三年(209年) 不详(约一万)
6 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 山上王二十一年(217年) 一千余家
7 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 东川王十年(236年) 1人 8 荥阳句骊,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毌刺史丘俭伐其叛者,徙其余种。 曹魏正始三年(242年) 六百人
9 初,其臣得来见王侵叛中国,数谏王不从。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 242-246年 3人
10 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军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 曹魏正始五年(244年) 千数 - 74 -
11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 曹魏正始六年(245年) 四千余口 12 春三月,东海所献美女。 东川王十九年(245年) 1人 13 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 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 不详(约一万)
14 达买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 西川王十一年(280年) 六百余家 15 八月,王发国内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宫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 烽上王九年(300年) 不详(约一万) 16 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 美川王三年(302年) 八千人 17 蓨高崇,字积善,勃海人。四世祖抚,晋永喜中,与兄顾避难奔于高丽。 晋永嘉中(307-313年) 2人 18 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 晋愍帝建兴元年 (313年) 不详(约一万) 19 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美川王十四年(313年) 男女二千余口 20 春二月,攻破玄菟城,杀获甚众。 美川王十六年(315年) 甚重(约一万)
21 廆我将如孥据于河城,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俘其众千余家,归于棘城。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 千余家
22 珉高琳字,其先高勾丽人也。六世祖钦,廆为质于慕容遂仕于燕。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 1人 23 冬十二月,崔毖与数十骑,弃家来奔。 美川王二十年(319年) 数十骑(约五十人) 24 慕容云,祖父高和,句骊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焉。 319-342年 1人
25 慕容幼、慕容稚、佟寿、郭充、翟楷、庞皝鉴,皆东走,幼中道而还;兵追及楷、鉴,斩之;寿、充奔高丽。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 2人 26 高丽道人 338-362年 1人 27 皝燕王分兵讨诸叛城,皆下之。拓境至凡燾城。崔、常奔邺,封抽、宋晃、游泓奔高句丽。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 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