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名词解释:26.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 11月,办有《语丝》 (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又称“语丝文体” 27.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25.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3月2日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主要成员有“创造 社”和“太阳社”成员,鲁迅及其他革命的“同路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刊物有《北斗》《十字街头》《拾荒者》《萌芽月刊》《文学月报》等。1936年解散。左联的成就在于1向帝国、封建、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 围剿”2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3开展文艺思想论证和斗争4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品。 26.张爱玲:张爱玲: (1920.9.3-1995.9.8)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 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讲话》 即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简称。这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讲话》对当时的文艺运动有现实针对性,对革命文艺历来所关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讲话》主要是关于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新感觉派 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他们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或以快速跳跃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近于疯狂的生活;或以精神分析学的现代心理分析细腻而多变的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以具体地呈现某种心态和气质。这一派作品多发表在《无轨列车》和《现代》杂志上,所以又称现代派。代表作品有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施蛰存的《将军的头》等。 七月派 在抗战前期,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团结了一批青年作家,这是七月派的雏形, 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女儿们》的发表,绿原,阿垅,曾卓等诗人的诗歌创作使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着重抒写重大题材,表现对战斗的渴望与对光明的向往。但在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深度有限。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死于狱中。1979年原中央专案组对田汉的“结论”被推翻,田汉得到平反。 问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强调文学的启蒙使命,凸现现代“人”的意识。
1)“五四”文学中的人的意识:以现代个性意识为中心的人的主体意识。“五四”的个性主义是与人道主义相辅相成的,并不走向极端,往往以个人主义、个性主义为人道主义的基础。周作人:“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便是最透澈的话。……所以我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资格。耶稣说‘爱邻如己’。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地爱别人呢?”(1918年《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的共同处。”(1921年《个性的文学》,《谈龙集》) 什么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如何理解? “文学理想的寂寞”是指沈从文纯生命的文学思路,即探讨文学和生命的关系而不是强化文学和社会时代的关系。这种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恶特别敏感,于是他用湘西世界保存的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格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主题。正是对人性堕落的忧患意识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内核。不用革命性来改造中国,而主张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所以说他是寂寞的。 阐述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一简答):(1)《野草》表现了鲁迅的生命虚无感: A.认为生命的终点是坟:在《过客》中有体现。B.认为各种拯救观念是虚无的:在《坟》、《希望》、《影的告别》有深切的表现。a.拒绝宗教拯救、拒绝儒家理性:《影的告别》中有体现。b.拒绝乌托邦:《影的告别》有体现。c.拒绝亲情、人情拖累:《过客》有体现。d.拒绝童心拯救:《风筝》中有体现。C.自我是破碎的:体现在《野草》、《腊叶》、《墓碣文》、《影的告别》。“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表达了鲁迅对自我的不满意感,而“彷徨于无地”“独自远行”的生命感受和人生选择包含着极度的虚无与苍凉。 (2)、《野草》表达了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态度 A.哲理层面上反抗绝望的态度:《过客》中有体现;《死火》中,死火宁愿“烧完”,也不愿意“冻灭”。这都是一种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B.现实层面上反抗绝望的态度:《这样的战士》体现了鲁迅精神中战士的一面。《这样的战士》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表达鲁迅不计胜负、战斗下去的决心。他看到各种正人君子的虚伪,看到各种新旧人物的狡猾,他要揭露他们、批判他们。《狗的驳诘》、《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体现了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 (3)小结 鲁迅强烈感受到生命的虚无本质,但并没有走向消极放弃,而是以反抗绝望的态度来抵御人生的虚无。虚无与反抗之间构成思想张力,反抗不能改变他对人生虚无的认识,虚无感也不能消解他的反抗态度。 阐述《子夜》的社会分析派小说特点。答:(一)“它们力图对社会生活作总体的再现,全貌式的再现。” (二)“注重从经济的角度再现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 (三)“从社会剖析派作家到再现生活,其根本意图和侧重点在于向读者剖示中国社会的性质。” “以上这一切, 都是社会剖析派作家把现代小说的描写艺术和社会科学的精密剖析出色地融合起来的结果。” 简析曹禺话剧《原野》中“金子”的形象。答:花金子是一个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 强悍的心”的活泼泼的生命。在《原野》中曹禺干脆撇开现实的限制,借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卡通般的生存空间,尽自己的天才之能来塑造花金子的形象,使曹禺的女性崇拜的情结才得以舒解,毫无疑问花金子的形象是曹禺作品中最饱满、最美丽的形象。这是曹禺对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的女人所划的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曹禺再也没有塑造过这类反叛型的血性女子,而他对女性的赞美也由野性的现代气质转向到温馨的传统气质,情感的性质自然也由爱恋转为尊敬。花金子满怀狂热的青春激情、风流、泼野、对焦大星的懦弱既同情又厌恶,以女性的诱惑力吸引仇虎,又把这种肉体的欲望升华为精神的爱恋。这些都是和仇虎的原始激情互相呼应的,并且被表现得血肉丰满,富有魅力。 28、什么是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如何理解? 答:“土地”与“太阳” 是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大地、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五、【论述题】29、比较《边城》的乡土风情与传统田园诗意有什么不同?)答:《边城》的乡土风情与传统田园诗意的比较: 文人的田园诗更多是一种外在视角,因而往往有“隔”;《边城》的田园诗意更多内在体验性,故“不隔”。 其内在体验性体现在:(1)作者对湘西诗意的体会、展示;(2)从内在角度体验湘西人的生命,感叹其悲剧。故作品有很深的忧伤。这种忧伤既非常感性,又具有哲学高度。 “先以歌咏田园诗般的散文笔调缓缓地展开对湘西人纯朴风情的细致描述,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对人生无常的强烈预感之中:这就是 沈从文个人文体的最显著的形式特征。”(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论 沈从文的小说文体》,《漩涡与潜流》) 30、阐述钱钟书小说《围城》的思想成就和价值缺陷。 答、(1)思想成就方面: A、形而上的人生感受。在上海时褚慎明引用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接下去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 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后来,在船上时,方鸿渐对赵辛楣说:“我还记得那一次楮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推回上海。„„” B、人性批判: a.方鸿渐性格:软弱、没有理想;具有批判世俗的价值立场和敏锐眼光。 b.批判庸俗的人性:李梅亭、高松年、沈太太等人庸俗不堪。 (2)价值缺陷: A、对人的贫穷处境缺少悲悯之心:李梅亭、顾而谦从上海乘船到宁波时买大菜间的票,又故意掩饰自己的贫穷,隐含作者只有嘲讽,没有同情。 B、站在男性霸权立场上憎恨、嘲笑主要爱上男人的女性: 人物方鸿渐、叙述者、隐含作者对女性人物鲍小姐、苏文纨、孙柔嘉不公平。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答: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2、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3、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