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以前

新中国成立以前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环境卫生事业落后
城乡卫生状况极差。我国自1879年建设首座自来水厂到1949年新中
国成立,70年间全国仅72个大城市建有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40万吨,管
网总长6589km,只供给外国租界和大的工商业区约962万人饮用,而广大
劳苦大众饮用水状况异常恶劣。当时的城乡建设毫无规划,工厂与居民住
宅犬牙交错,完全不符合卫生要求。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极差,住房
低矮,潮湿,拥挤不堪,通风采光不良,甚至人畜共居。劳动人民的生活
环境如此恶劣,污染严重,以致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猖獗,严重威
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当时,少数医学院校虽开设有公共卫生课程,但环
境卫生只占其中小部分内容。尽管也有人在个别地区开展过环境卫生工作,
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固定经费,工作
难以为继,加之当时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环境卫
生工作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部分医学院校设立公共卫生专业 环境卫生学才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全国环境卫
生工作蓬勃发展,促使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不断充实,深
化和完善。在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过程中,值得提出的是于1979年,1984
年,1990年,1995年,2001年先后五次召开全国环境卫生学学术会议。这
些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事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均取得了显
著成就和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围绕生物性因
素的研究扩展转移到对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研究,从最初单纯对环境因
素监测,调查扩展到与人群健康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宏
观流行病学调查转向对人群的宏观调查与实验室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调查研
究,以及应用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污染物的远期危害研究和
多种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研究。在环境暴露上从测量环境浓度转向测量个
体实际暴露。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环境与健康的关
系。特别是生物标志的建立和应用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为评价
人群罹患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肿瘤的危险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探讨污染
物的毒作用机制中,从过去的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逐步深入到当前的细
胞,蛋白质水平乃至基因水平。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环境基
因组计划的启动,有力推动了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及基因-环境相互
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不仅是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的更
新,更是学术思想上的飞跃,必将为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
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发展会议上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
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
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
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强调充
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包括清洁的环境)。这些新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是从根
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的明智之举。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农村工作放到
突出的位置,这给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97年我国
政府就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也
为今后的环境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最近2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由于大量乡镇企业的兴起,城市污染企业的转移,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
的污染以及在村镇建设中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等,给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带
来诸多新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是我国环境卫生工作者的
重要任务。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饮用水状况也有
很大差别。根据卫生部2001年的统计,我国农村自来水厂(站)694138个,
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5。1%,且多未完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的要求,而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是分散式给水。广大农民的饮水面临着
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的“三重”污染威胁。就全国范围
而言,农村饮水的突出问题仍是生物性污染危害。因此,加强对农村饮用
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和饮水消毒工作,防止肠道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是当
前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我国目前还有2597万人口饮水困
难,约6000多万人口饮用高氟水,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饮用高砷水,应采
取积极措施提供优质水源,改水降氟,降砷,减少氟,砷等地球化学因素
对健康的危害。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处理的技术工作
在不少农村地区厕所设施简陋,达不到粪便无害化的要求。有的根本
没有粪便收集处理装置,造成苍蝇大量孳生,是农村肠道传染病发生的重
要原因。此外,由于各种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民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
致粪便垃圾不能及时被清理,也是当前农村地区生物性污染较严重的重要
原因。因此,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卫生意识,普及卫生知
识,对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进行现场指导,积极推广新型的卫生厕所,改
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设正在
迅猛发展。各级环境卫生工作者应主动参与到村镇建设规划和建设之中,
对村镇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特别应充分考虑有
毒有害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问题,农村生活
垃圾堆放处理问题及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问题等,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具
体措施。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
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除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
卫生法规外,国家应尽早制订和完善适合农村情况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法
规体系,各地农村应组建专职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当地政府部门要树立可
持续发展观念,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禁止
城市企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当地的乡镇企业也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开展
源头预防,尽量避免末端治理。

(四)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赋予预防医学的使命和当
前全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给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提出了新的任
务和要求,从事环境卫生工作和研究的各级人员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认
识新事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开展新的工作内容。
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生产性用房(办公场所)内设备如计算机,
复印机,空调器,移动通信设备,微波加热炉,饮水净化器等及装饰装修
和密闭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应引起环境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住宅居室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以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都需要环境卫生工作者认
真对待,为保护人群健康努力工作。此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
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和不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保
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给他们提供安全,舒适,清洁的旅游
环境,将成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一项新任务。总之,各级环境卫生工作者必
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
事业心开创环境卫生工作新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