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联合收割机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趋势越来
越明显,在提高农作物收获效率的同时,降低收获损失,提高操作方便性。我国
当前的农机发展状况,在智能化方面相比国外较为落后。因此我国未来的收割机
研发,需要在收割机工作状态实时监控,自动化调整,及智能化故障提醒等方面
进一步加强,使收割机时刻处于最佳收获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主要阐
述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和发展
随着我国联合收割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收割机2012年的年产量达到110
万台,成为全球联合收割机制造第一大国。联合收割机型很大程度上以专用型为
主,有针对性的对农作物进行收割,一般一台联合收割机在不更换功能部件的情
况下,最多收获两种作物。由于我国的地理及气候特点,作物收获期短,地域跨
度大,收割机作业时间受收获季节影响明显,作业时间集中,如果在收获期出现
故障,将会严重影响收割机使用率。
1.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1.1国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对于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大约在18到19世纪就
已有人研制出来,但不具备使用价值。直到20世纪20年代,通用型联合收割机
在美国开始广泛应用。而后又被推广到了澳大利亚,苏联,及加拿大等国家。在
21世纪后,欧美一些国家对其技术掌握已逐渐成熟。为了提高其机器的利用率
和效果,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辅助试验(CAT),辅助制造 (CAM),及计算
机辅助设计 (CAD),对机器进行设计优化,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自动化
技术及智能化新技术,对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参数行实时监控调整。目前,国外采
用模块化设计技术的联合收割机类型较多,其主要特点是底盘和机体的通用性较
强,根据作物的收获特性及机器功能部件参数配置,更换相应的部件,从而满足
收获多种作物的需求。
1.2 国内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相比国外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主要以仿制国外机
型为主。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发展迅速,研制出了新疆
2背负式小麦收割机、轮式自走式稻麦收割机和履带式稻麦收割机等机型。近年
来,很多国外新技术被应用在现代新型收割机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CAN BUS、组合仪表舵柱的应用,不但可以方便调整、操作机器,还减
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GPS测速装置和喂入量自动计算装置的应用,可实现收割
机作业速度及未喂入量的时时显示,操作者可以方便的调整操纵机器,使机器达
到喂入量和行走速度最佳匹配状态,整机动力分配均衡,从而在提高收割机作业
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收获损失率,提高机器收获性能。联合收割机关键部件故
障监测及声光预警装置的应用,可使操作者及时发现收割机的故障,实施必要维
修维护,保证收割机在工作时正常的运行,提高收割机可靠性。凯斯纽荷兰工业
研发的国产4077、4088单轴流联合收割机,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和监测装置,
功能强大,调整方便,是当前国产联合收割机技术发展的一大进步,但相对凯斯
纯进口收割机还存在一定差距。
2.通用联合收割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中,联合收割机的应用无论在收割机机型和结构方面时
刻都在更新。我国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朗的,向着大型化、智能化和
通用化方向发展。
大型化:大型化收割机割幅将会有所增大,随着机器功能的不断增加,发动
机功率也会增加,喂入量增大,作业效率更高。这种发展趋势将更快的提高联合
收割机的收获效率,降低收割成本。
智能化:未来的收割机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会融合信息技术和微电子
控制技术等一些先进技术。对发动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全方位提高收
割机的工作性能。
舒适化:加强驾驶室的密封,减震,除尘以及降噪性能,改善驾驶环境,提
高人机工程和驾驶舒适性。同时通过先进的辅助技术,加强自控、监测装置的应
用,减小驾驶员的疲劳,提高操作方便性。
通用化:未来收割机还将提高通用性,满足不同作物收割需要,向通用化方
向发展。通用型收割机除过桥接口能够连接不同割台外,还应提高底盘及机体通
用性,只通过简单参数调整,即可满足收获不同作物的需求,真正实现一机多用。
3.结束语
随着农业耕种和收获方式的不断更新,联合收割机运用科学化的耕种和收获
方式,为农民减轻了负担。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对智能、先进的通用型
联合收割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联合收割机需要持续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
换代。要研制出技术先进的规模化收割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的水平,研制出适合我国规模化生产的通用型联合收割机。
参考文献:
[1]王刚,吴崇友,伍德林.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农
机化学报,2013,06:6-8.
[2]梁学修.联合收割机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3,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