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本解读
7
二、结构
1、 追问式结构,倒叙和插叙向结合: 、 追问式结构,倒叙和插叙向结合:
青年作家斯汀戈引导观众追随苏菲一生的悲剧,故事前 行、谜底揭破。故事以斯汀戈为明线展开,斯汀戈用旁白叙 述他自己的人生、苏菲和内顿的爱情,他是旁观者,也不是 旁观者。
2、片断记忆连缀的心灵史 3、《艾米莉·迪金森诗集》:
16
一、“A”字的三个意思 ”
Adultery :通奸 Able :能干 Angle:天使 :
17
二、原著分析
1、从《圣经》(宗教)出发 、 圣经》 宗教)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自我意识”即是罪 恶--自身分裂为二(灵魂/肉体、精神/本能) 2、人性总是复杂的 、 海斯特•白兰 ↗↙ 亚瑟•丁梅斯代尔 ↓↑ 珠儿
导演: 导演:田壮壮 编剧:肖矛 编剧: 主演: 主演: 吕丽萍 濮存昕 李雪健 出品: 出品: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Longwick Film (1992)的叙事
1、视角:第一人称的童年视角 特点:变声期、言无忌却、冷漠、冷酷 2、结构:“丰”字型结构图式 将婚姻史、家庭史和政治史合一的叙述策略; 以“爸爸-叔叔-继父”三个片断连缀而成;透视 埋在 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3
二、传奇故事
1、全知视角,倒叙结构,旁白叙述,从主人公出 生到他生命的尽头,一路絮叨而微讽地讲述
2、将葛奴乙的“天才”嗅觉和“死亡”的连锁反 应神秘地交融在一起
4
三、电影内涵:“悖论”的展示 电影内涵: 悖论”
葛奴乙追求的是“美”(处女香),但他却以“恶” 的途径(杀人)来获得。 为了寻求自我的存在,葛奴乙要制造人体香水, 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于他手上时,社会却离他 更远,当他拥有了颠倒众生的香水时,他并没有被 接纳为人,反而被奉为神。 葛奴乙最终选择让自己被拥趸吃掉,这样爱就 留存于每一个食人者(施爱者)的心中,同时也完 成了对自己罪孽的救赎。
13
二、电影中的隐喻
蓝风筝、 蓝风筝、 乌鸦歌、 乌鸦歌、 红布、 红布、 断骆驼、 断骆驼、 灯笼…… 灯笼
14
三、电影的风格
基调:淡漠、 基调:淡漠、灰暗 风格: 风格:朴实 场景简单,对白简短,运用大量的中远景, 场景简单,对白简短,运用大量的中远景,保 持距离的观照、 持距离的观照、旁观的讲述
15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原著:纳撒尼尔 霍桑 原著: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改编: 改编:Douglas Day Stewart 罗兰·约菲 导 演:罗兰 约菲 Roland Joffé 戴米·摩尔 主 演:戴米 摩尔 Demi Moore 加里·奥德曼 加里 奥德曼 Gary Oldman 罗伯特·杜瓦尔 罗伯特 杜瓦尔 Robert Duvall 剧情/爱情 类 型:剧情 爱情 出 品:美国(1995) 美国
5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 苏菲的选择》
原著:威廉 斯泰伦 斯泰伦William Styron 原著:威廉·斯泰伦 导演:艾伦 帕库拉 帕库拉Alan J. Pakula 导演:艾伦·J·帕库拉 主演: 梅丽尔· 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主演: 梅丽尔 斯特里普 凯文·克莱恩 克莱恩Kevin Kline 凯文 克莱恩 皮特·迈克尼克尔 迈克尼克尔Peter MacNicol 皮特 迈克尼克尔 类型:剧情 爱情 类型:剧情/爱情 出品:美国 出品:美国1982
四、思想内涵
1、记忆、救赎: 、记忆、救赎: 苏菲的生存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疑问,生存对 她来说是一种耻辱、、精神炼狱,唯有死亡能使灵魂 安妥。 2、秘密、谎言、真相: 、秘密、谎言、真相: 纳粹制造的人间悲剧却以秘密和谎言的重压加诸 善良人的身上,回忆中埋藏着可怕的秘密
10
五、摄影、美术、音乐 摄影、美术、 摄影
电影文本解读
1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香水》
原著: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 原著: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导演:汤姆 泰克维尔 导演:汤姆·泰克维尔 Tom Tykwer 主演:本·韦肖 Ben Whishaw 主演: 韦肖 达斯汀·霍夫曼 达斯汀 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约翰·赫特 约翰 赫特 John Hurt 阿伦·里克曼 阿伦 里克曼 Alan Rickman 类型:犯罪 剧情 剧情/惊悚 类型:犯罪/剧情 惊悚 出品:德国康斯坦丁影业 出品:德国康斯坦丁影业2006
18
↘↖ 罗杰•齐林乌斯
三、电影与原著的差异
小说 电影 故事开始时亚瑟•丁梅斯代尔已怀孕, 电影的前半部分虚构了男女主人公的 男女主人公已经为“罪孽”煎熬 浪漫邂逅、激情相恋
情节
结尾 形象
真相揭开之后亚瑟•丁梅斯代尔很快 病逝,他死了,将“罪恶”甩给了她, 她最终成了众所周知的圣女
电影则是大团圆的结局,还含有一个 最后一分钟营救
电影中共三次展现这部诗集,草灰蛇线般串联起苏菲的 故事,并非常深刻的渲染、揭示了苏菲的内心世界,预示着 苏菲最终的生命选择和归宿。
8
三、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内顿: 内顿: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博学敏锐、有怪异的艺术 气质和天生的浪漫激情。带给苏菲爱的激情、 浪漫,也带给她精神折磨,与苏菲相对、相应 并相承。 斯汀戈:年轻,单纯,友善。故事的聆听者、见证者、 参与者,是苏菲爱情选择中的一个对象,将电 影推向高潮,带来亮色。 苏菲:人性复杂和尊严的展示者,集中了内心的彷徨、 苏菲: 犹豫、矛盾、拒绝、妥协;自责、耻辱、绝望 9 ……
形象皆丰满,有人性、心理的都层次 人物类型化,尤其丈夫罗杰•齐林乌斯 表现 形象被漫画化、扁平化 增加了浪漫激情戏,用红色鸟、哑奴 进行艺术化渲染 电影中加入了大量印第安生活背景, 营造一种神秘感,形成宗教/世俗、文 明/荒蛮的对比
19
2
一、影片重点:用影像诠释“气味” 影片重点:用影像诠释“气味”
@利用光线、照明、音乐(音效)等诸多视听元 素营造氛围,刻画、烘托不可见的“味道”(如主 人公出生及少年感知气味;初遇卖杏子的女孩;行 刑台上;一棵树;烟花……) @利用微观放大的拍摄方法(细微的、颗粒状态 的),使树木、水果、石头等平凡事物显示出陌生 化的效果;尤其是葛奴乙的鼻子、眼睛等特写镜头 @利用视象幻觉来展现(师傅闻到了葛奴乙第一 次配置出来的香水,惊闻花香鸟语美人拥吻) @镜头的切换(葛奴乙在街上所嗅到的一切事务)
@集中营中的镜头以纪录片风格呈现,节奏冗长、 真实残酷、无任何剪接处理 @电影的总体色调是灰暗的冷调,郁结凝重。 回忆中的电影画面是黑白,并隐隐掺杂些紫红色;现 实生活中的色彩交织温馨梦幻的紫红、深邃神秘的深 蓝、生机舒展的鹅黄 @背景音乐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写完这 曲之后,长离人世。
11
《蓝风筝》The Blue Kite 蓝风筝》
6
一、苏菲的几次选择 1、亲情选择: 苏菲在父亲、丈夫与自己的良知中挣扎;在儿子 和女儿中,苏菲选择了将女儿投放焚尸炉 2、道义选择: 为救儿子,苏菲向德国军官献媚祈怜,甚至希望 自己的儿子作德国人。 3、爱情选择: 当斯汀戈向苏菲求婚时,苏菲选择了回到内顿 身边 4、生死选择: 苏菲一直选择“生”,最后选择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