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1 / 14 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2.《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

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 A. 仁政爱民

B. 无为而治

C. 严刑峻法

D. 儒表法里

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 A. 圣人

B. 儒者

C. 官吏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2 / 14 D. 帝王

5.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 遏制学术自由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提高儒学地位

D. 统一思想文化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 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 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7.《董学特性新论》一书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

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8.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 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 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 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3 / 14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

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 A. 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 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 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

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三纲五常

D. 和谐中庸

11.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

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 吸收道家思想宣扬无为而治

D. 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2.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4 / 14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13.《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

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含朴素的唯物论

1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

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皇帝颁布“罪己诏”是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15.“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

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5 / 14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

是( )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8.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

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 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19.《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

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 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 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 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20.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

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6 / 14 是( ) A.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

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