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之令狐文艳创作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令狐文艳 摘 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曾子言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为明确君子的特质,《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三、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据现有文献所记载“,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上面表示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君”主要是对社会地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自身修养方面“,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 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四、《论语》中的君子之行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孝,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在不远行“。对兄弟要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化百姓,为政以德。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 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3.君子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另外,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 五、“君子”的现实意义。 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为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结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强大不能违背,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值得称赞和重视的。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于任何消极解构的。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迎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浅析孔子仁与礼思想及关系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仁”、“礼”思想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影响到现代社会。那么,他的“仁”与“礼”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仅就这一关系作如下论述。 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孔子来说,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是崇尚周礼的。他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对“天下无道”的局面痛心疾首,一生都在为恢复礼的权威而努力。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提出了仁的道德思想体系。那么,孔子怎样看仁与礼的关系呢。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 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 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 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 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訒。”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子贡问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 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 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 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 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 其中的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