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典大师丢勒的版画艺术语言及技法特点美术学院 09级04班张雪萍摘要:版画是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
版画分为铜版画、木版画、石版画等,版画艺术典雅、庄重、沉稳,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画种,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艺术大师。
他一生专注于艺术境界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他对艺术语言的剖析和技法的运用,对现代版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艺术大师丢勒的艺术语言的研究,和他技法运用的特点的探究,能让我们在以后的版画创作中对艺术语言的理解运用和技法的掌握更加的娴熟精湛。
关键词:艺术语言;技法;版画;丢勒Analysis of classical master durer's prints and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languageZhang Xueping academy 09 levelAbstract: Print is done by the method of painting, engraving, printing, and so on a work of fine art an art form. Prints into etchings, wood engraving, lithographs, etchings art elegant, solemn and stable,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in the world is a rare type of albrecht durer's German Renaissance art master in Germany. His life focused on the pursuit of the highest level of artistic state, his analysis of artistic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Durer's artistic language, based on the art master, and his techniques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quiry, we can in the later in the engrav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istic language use and master more masterly techniques.Key words: Artistic language; Techniques; Prints; durer一、引言版画是作者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特殊技法或手工制版印在刷而成的一种绘画艺术,现存最早的版画形式是多属于木刻复制,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种。
又是绘画艺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大多是木刻艺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铜版画和漏印。
它特有的刀木喂形成独特的版画语言,使它在中国乃至国际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二、丢勒的简介及其代表作品1.丢勒的简介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生于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首饰匠家庭,自幼随父学习金属雕刻工艺,他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幼时在其父作坊接受艺术启蒙教育和金属雕版训练,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
15岁的丢勒从师于纽伦堡艺术大师米·沃尔格姆特,19岁时他为父亲画像,精准的造型和娴熟的技法让人震惊3 年后满师,年轻的画家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巴赛尔。
1505年去威尼斯考察,深受意大利艺术的影响和熏陶,无比崇拜曼特尼亚严谨的画风,并确定了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涯。
他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到了欧洲,并结合文艺复兴时的理论和哥特式的传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丢勒及其喜欢喝擅长铜版画,因为他认为这种形式易于流通,这也的确使他的主题、技巧、风格以及构图广为流传,影响欧洲的每个角落。
他以精湛的技巧扩大了铜版画的领域,并将版画从单纯的复制印刷术中抽离出来。
虽然“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巨匠”、马丁·施恩告尔和曼特尼亚等人的作品对他的创作风格影响巨深,但是却并没有成为他艺术形式的束缚,他的版画作品对当代的画家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他以扎实的造型基础和睿智的艺术构想,把雕版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使铜版画艺术的知识和理性特征共存。
丢勒一生奉献给了艺术事业,著有《四度量书》1527年,丢勒第二部科学著作《筑城原理》出版。
1528年,《人体解剖学原理》脱稿,这是他二十七年来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结晶。
可惜,他没有看到这部著作的巨大影响。
五十七岁的丢勒,从荷兰归来后,体力衰弱,屡为病魔侵扰,这颗灿烂的文化巨星于1528年4月6日突然陨落了。
丢勒是一位伟大艺术大师,在他的思想里艺术是无止境的,任何事都不能停下他对更高艺术领域的追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艺术创作。
所以他的成就是无穷大的,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惊世之作2.丢勒主要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有很多,著名的铜版画作品《忧郁》,忧郁作于1514,当时是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张画也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却力求表现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一反中世级宗教艺术的抽象与空洞,从而传述了新的时代精神。
铜版画《忧郁》的含义更加复杂一些,画面上诸多的象征性因素,迄今还难以作出确切的说明,迄今不知丢勒赋予的所有物件,与中世纪的科学,与当是的炼金术的方法有什么关联。
画面一个硕大的多面体、天平、时钟、刨子、圆球、带有缺口的剑、金属的沙漏计时器、安睡的狗、镂刻在墙上的字,还有在用石笔撰写神话故事的丘比特等,画面的一切物体的寓意何在,到现在也不能全部解答。
除此之外他的著名代表作品还有木版画《启示录》、铜版画《苦闷》、《骑士、死神与魔鬼》等,除了版画他的油画《亚当与夏娃》、《四使徒》还有许多著作也闻名于世。
三、丢勒木版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技法的应用与探究丢勒的版画都是有寓意的,一般都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他的创作给人的整体感受往往是锋芒毕露的、矛盾的、紧张、纠结的,虽然作品情感丰富,但作者凭借高超技艺,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和他幼年跟着父亲做金银匠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种工艺来不得半点瑕疵。
这也养成了他对艺术的谨慎态度,同时影响他创作风格的也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正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创作不仅是细致入微,而且严谨,把自然科学融入到创作中去,而且还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使作品内容丰富,不单单是空有其表。
1.丢勒早期木刻版画创作丢勒早期的木刻版画创作如《启示录》,在它的创作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明显带有哥特式风格小型画的基本特征,尽管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却多少保留了一些德国传统的马洛克式风格特征。
在它的创作《启示录》中最著名的一副就是《四骑士》,此画作于1498年,画上的四位骑士象征着神的公正严明的批判裁决。
运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人体外部的轮廓线。
四个骑士“征服者”手持弓箭,“战争之神”高举利刃,“饥荒之神”托举天平,“死亡之神”三叉戟紧握,地狱之神哈德斯也穷追不舍,正吞噬者教主们。
这套组画人物造型精准肌肉线条丰满有力,细节细腻。
在版画的制作技法上,运用了大量缜密的线,排列出长短不一、平行、交叉、黑白排线以及阵点。
把各种物像的明暗关系准确的表现出来。
充分的掌握了木刻版画黑白转化的技巧,各种刀法之间衔接的自然、顺理成章、恰到好处。
这幅版画不仅有德国民间的传统版画的风格,又有丢勒的寓意特征,画面充满着幻想性的感染力。
2.丢勒木刻版画的巅峰时期让丢勒的木刻版画走上巅峰的创作正是《启示录》,随着《启示录》的刊发,丢勒也跻身于当代艺术家的行列,并且在他去意大利去观看艺术节时,收到了当地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
自此之后也迎来了丢勒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1510年完成了从1498年开始创作的大型木刻版画《基督受难》,此大型创作共16幅作品,为了区分,他把这套木刻称之为《大受难》,同年,他又相继完成了一套37幅作品的小型木刻《基督受难》,又被他称之为小受难。
这套木刻版画实际上是属于圣经故事的连环画。
在之后的一年,也就是1511年他又创作了《圣母的一生》木刻组画。
这套组画作品充分的表现了圣母对子民的爱戴,体现了他慈爱且深沉的性格,画面宁静、和谐又平静深情。
此套作品与之前完成的《启示录》、《基督受难》都是白光暗的风格,也表现了艺术家丢勒精确、理性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贴近现实,反应真实世界,没有为了使画面更加华美、妩媚而过多的粉饰修改,而使创作失去了真实性。
他用非常质朴、率真的刻画手法去描绘去塑造对象,因而使画面更加真实,使人物形象也更加深刻有力。
3.丢勒木刻版画的技法特点丢勒的木刻版画刻画手法朴实无华,简单明了,简单的线造型,刀法精湛,用刀基本统一,使人观感和谐统一却又大气质朴,毫无花销,让人感觉踏实却又真实。
刀法纯熟、干脆手法老练,使人在欣赏作品时有一种干脆畅快酣畅淋漓的感觉,体现了艺术家丢勒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
虽然刀法单一,却不使画面枯燥,细节的刻画却细致生动,趣味盎然,让人忍不住去深究。
人物轮廓线夸张有张力,人物造型准确精炼。
四、丢勒铜版画的艺术语言及其技法的应用与探究1.结合代表作品浅谈他的艺术表现方法丢勒创作的作品中最难以理解琢磨的一幅就是《忧郁》,此作品与《圣哲罗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是画中对象所处环境从室内变成了海滨,远方是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掠过苍穹。
一个羽翼丰满的少女手托着腮沉思,另一只手拿着圆规,身后坐着天使小爱神,周围散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空中的蝙蝠的巨大翅膀上写着“忧郁”两个字,作品中有许多神秘莫测和使人难以探究的地方。
整个画面隐喻难懂,许多的人对它争论不休,史学家们认为画面中的少女是科学、艺术和知识的化身,于此同时她又是智慧女神的化身。
这幅作品完成后便获得了成功。
有一些史学家分析《圣哲罗姆》、《骑士、死亡、恶魔》、《忧郁》是四种气质中的三种人的代表,也有人觉得它分别代表了理智与科学、道德与天职、以及神学。
这幅画作于1514年,创作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前一夜,多多少少带着变革的味道 ,可能画面内掺杂的某些哲理因素也与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画面内的每一处细节貌似都蕴藏着一种只可体会只可欣赏却表达不出的对自然与人生的探索。
我们看到画面上一个坐着深思的强健女性,她是忧郁的象征,她的聚精会神,表明她在思索着一些充满苦闷、矛盾、不满、不甘、但又困窘甚至无比失望无比绝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