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长 春 建 筑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
2013-201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
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
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
SNS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
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
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
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
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
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因为大学生是
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
调查。
一、调查对象
全体上网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
三、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

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
四、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

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
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所有的被调查
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
“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
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
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
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
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
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当被问
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
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
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
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
中。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
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
倾向。”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
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
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
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
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
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
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渠道特
性使得网络舆论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解决网络舆论中的暴力
问题,有许多受访者认为需要立法。然而支持者还不到一半,
与预料有很大出入。有人担心立法会剥夺正常的言论的权
利,暴力与非暴力的界限难以区分。很多受访者坚持认为只
有靠网友自律来改善网络环。一位软件工程的学生说:“网
络的本质是匿名的,这使得法律监管绝对无法实现。事实上,
‘网络舆论暴力’的消除的关键在于网民的自身素养的提
高,网民们把握言论自由的限度,不能侵犯他人权利。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同寝室友也表示:“我经常登录英
文的社交网络,就发现国外的网络环境比国内的好很多。究
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国内社会的病态导致网民在现实中的
病态,然而在现实中又难以表达,导致网民在网络上的病态
的爆发。”对于“是否参与过网络舆论事件”的问题,几乎
所有受访者选了“仅仅是围观”或者“我只是随波逐流”的
选项。对此分析,事实上网络舆论的日益强大并没有使网民
获得一种言论上的自由,反而丧失了思维上的自由。从调查
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还是十分理性的。但是,
他们也表示会由于舆论的引导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性的
情感认识,甚至很多人有过冲动的行动。
五、调查总结
网络舆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伦理
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
面影响。如何针对网络舆论危机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
有效地克服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学
生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
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基于网络
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是调节网络
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
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
约,是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借鉴和应用,表
现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网络舆论的“群体极
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多元对立。“新的传播技术加强
了人的思想分化,而不是融合。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
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在开放的网络舆论
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
和意见是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在“群体极化”的作用
下发生分化,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
大,完成自我肯定与复制,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舆论联
盟”。通过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功能得到放大或压制。
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这些“舆论联盟”也不断
扩大或缩小,相互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如“哈尔滨警察打
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其后
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
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
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
或形成新的想法、观念。
网络语言失范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失范。网络舆论的
互动机制产生了新的叙事结构、话语符号、话语策略及话语
文化,加快着舆论事件的传播蔓延。但同时在网络舆论中,
教育和管理的忽视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缺少了约束和管制,
网络舆论的语言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在网络论坛
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讦和谩骂、恶意诋毁他人声誉等
不文明用语行为经常可见。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制
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的“奇言怪语”为时髦,以发
表粗制滥造、肆意恶搞的“胡言乱语”为潇洒,以传播黑色、
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正在改
变和颠覆着大学生阅读、写作、思考、生活的固有模式,泛
滥成灾的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
德失范的一个真实缩影。
网络舆论的文化西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迷茫。在人
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大量充斥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各
种舆论信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舆论的优势,大力宣扬西
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西方
国家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
多元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极为明显,它破坏了大学生
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文化、伦理道德观念,
使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
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
想。大学生的行为抉择不时会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
困境,其伦理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错误的“舆论场”导致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互
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
场。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容易被他人言
论的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舆论场”,对于泛滥的网络信息、
网络快餐文化等不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盲目跟风,形成网络
舆论危机。互联网络上无中心、无限制、无终极管理者,大
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
的心理要求促使一些平时不敢谈不敢言的话题在网络论坛
上可以畅所欲言,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些错误乃至
反动的言论并乘虚而人,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
论。错误的“舆论场”反过来又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异
化,扭曲的道德标准有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多数大学
生对于网上舆论还是能够理性对待的。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