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_李绍林

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_李绍林

【教材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X李绍林(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关键词] 练习;设计;编写;样式[摘 要] 语言练习编写是对外汉语教材的一个薄弱环节,有不少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强调了语言练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些练习编写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 H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3)03-0034-06Some thoughts on compiling language exercisesLI Shao-lin(College of Chinese,Beijing L anguage U niv er sity,Beijing100083,China)Key Words: ex ercise;design;compile;patternAbstract: The compilation of language exercises is a w eak link in Chinese tex tbooks,there are m any problem s w hich need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T his article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ex ercise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and proposes several principles of com piling ex ercises. 一、引 言任何有关技能的学习都有赖于练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同样也有赖于语言练习。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时对语言练习的编写和设计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有东西可练就行了。

在学术研究上,有关语言练习方面的研究也很薄弱,不成系统。

实际上,研究这个问题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

就学术性来说,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不仅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相关,而且与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课题。

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及其教材编写的整体水平,有必要对语言练习的编写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仅把对练习问题的一些思考发表出来,意在引起注意,为同行们的深入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二、语言练习的作用1.从教学心理学看练习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教学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研究教学参与者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总结并提出符合学习者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练习问题。

西方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建构直接受到行为派心理学的影响,在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受其影响更大。

行为派和以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学心理学都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强化(reinforcem ent),认为一定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和一定的刺激相联。

当这种联结形成以后,一旦出现了某种刺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

练习就是学习中的一种强化。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对于语言教师讲 2003年7月第1卷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 al U niversity Jul.,2003Vol.1No.3 X收稿日期:2003-04-09 作者简介:李绍林(1953-),男,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习得、汉语修辞学。

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一次掌握,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予以强化,才能将其溶入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之中。

没有练习就没有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因此可以说,没有练习就没有学习。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习者置身于一种语境中(刺激)想不起来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而不知道说什么或怎么说(言语反应),这实际上就是对有关的语言项目强化得不够,没有达到熟记于心的程度;或者强化终止时间过久,以致产生了消退现象。

一般认为,在强化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强化的数量是习得第二语言的一个变项,强化的次数越多习得就越好,抵抗消退也就越有效。

从人的记忆方面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的新知识一般只能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被学生储存在头脑里。

短时记忆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记忆的容量有限,米勒(M iller,1956)指出一般以七个项目为限,上下浮动不会超过两个项目。

这个看法为心理学界普遍接受。

另一个特点是保持的时间有限,最长只能保持20—30秒。

这样看来,新知识如果只停留在学生的短时记忆里,基本上等于没学,必须把新知识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至今还没有人给它确定出一个范围”(伍棠棣等,1980),里德(Reed ,1988)甚至认为它的容量是无限的,所以不会产生大脑容量不够现象。

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也很长久,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直至人的一生。

可以说,进入长时记忆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

要达到这个目标,练习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心理学家们从练习作为记忆控制操作的一部分出发提出练习的两种机能,第一,练习有将输入的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的机能;第二,练习有将输入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迁移到长时记忆的机能。

心理学家们把练习作为一种记忆策略来研究,这是一种宏观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练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练习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李扬(1993)指出:“在参加评估、检查教学时,看一部教材编得好不好,除了看语料的选择、整体框架安排外,主要看练习的编排”。

吕必松(1993)在谈到第二语言教材编写时说:“练习是第二语言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部教材练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赵金铭(1998)把练习编写的质量作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练习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前面已经谈过,这里只谈教学者。

对外汉语教学搞了几十年,尽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新东西层出不穷,但是,精讲多练的正确性始终没有受到质疑,有人把“三分治病七分养”这句俗话套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提出“三分讲解七分练”,话虽简单,却包含着对练习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概括。

从教师这方面说,语言练习不仅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获得许多反馈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反馈信息,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和多少东西,教学是否成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错误的分析,能知道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是否有欠缺,有没有进行补救教学的必要;能知道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是否有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等原因,并使教师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对新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信息还能了解到学生起点行为¹是否足够。

如果学生起点行为不足或过高,就要考虑改变教学计划或实施某些针对性教学。

三、语言练习编写的思考在国外教育史上,练习的作用历来受到重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1898)曾提出三条著名的学习率,第二条就是练习率(Thelaw of exercise )。

º研究者除了强调练习的重要性以外,还对练习的方式进行过大量研究。

例如,有・35・第3期李绍林: 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¹º另外两条学习律是预备率(L A W OF R EA DI NES)和效果率(L A W OF EF FECT )。

前者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后者指出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

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在进入学习阶段已具有的知识、动机、发展情况等一切内在条件。

换言之,就是学习者在开始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之前已有的行为或成就水准。

“学习心理学之父”美称的德国专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913)通过实验提出分散练习(space practice)优于集中练习(mass practice)的观点。

可以说,艾宾浩斯率先对练习编写问题进行了研究。

我们不仅应该像前人一样重视练习编写问题,而且应该比前人做得更好,力争有所突破。

当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高涨,汉语热不断升温,在这种形势下,就对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材的练习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要反对两种不好的做法,一种是有得练就行,信手拈来交给学生;另一种是练习多多益善,认为多练总比少练强。

编写练习应该反对这两种粗制滥造的做法,要力求出精品。

那么,现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练习编得如何呢?赵金铭(1998)通过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两方面得到的信息,总结出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存在的10个问题,其中,第4个问题就是“练习种类单调,数量不足”,可见问题严重。

赵金铭在论文中列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一览表”,针对练习提出以下方面:——机械性——活用性练习——较少控制——无控制的原则上面这几方面概括出练习设计和编写的一些重要问题,很有参考价值,本文不再重复,下面提出的几条意见,也不是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某些方面继续对练习编写做些深入研讨,逐步认清和解决一些问题。

1.练习内容要和课型的教学目的相一致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型一般分为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四种,课型之间的不同除了在其他一些方面有所表现外,还主要反映在教学目的上。

教学目的是教学中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每种课型都有特有的教学目的。

教学时要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共同配合,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练习当然也要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如果练习内容与教学目的相脱节,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在一些对外汉语教材中,所编的练习确有这方面的问题。

吕必松(1993)指出:“有的阅读教材编写了不少口头表达方面的练习,特别是缺少快速阅读练习。

这就是练习内容与课型的教学目的不一致。

”李绍林(1994)针对某精读课教材的练习指出:“练习的内容要适合精读课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练习的内容达不到这个目的或者作用甚小,就不合适,如给汉字注拼音,多音字和形近字组词等。

”语言练习和课型的教学目的要相一致切忌流于空泛,应该有具体的操作程序。

教学内容有难易,学生水平有高低,所以即使同一种课型的练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不能完全相同,有很多具体的值得注意的东西。

以听力课为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还有不同的目的。

在初级教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以课堂风格表达的简单的词句;在中级阶段,学生要练习听懂带有某些常见变化的语句,使学生逐步适应外界的口语表达;在高级阶段,学生要逐步学会听学术报告,视听节目的广播,理解说汉语的人在各种情景下的语言表达。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隶属听力课目的的短期目的,这种短期目的对编写语言练习更具直接的作用,应该始终贯穿在练习编写的过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