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保护

历史街区保护

1、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对中国某城市城市更新区域或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城市更新区域和街区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论述,形成认知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内容完整的思想体系。

题目自拟2、充分了解城市更新区或历史街区现状及保护开发状况,从交通(城市道路系统、交通枢纽站点、道路断面设计、交叉口、停车场及行人),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遗存,城市风貌保护,邻里关系的构筑,传统文化的传承、城市功能组织及空间构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逐步解决问题。

3、论文统一A4格式,穿插照片,图片、速写以辅助分析,要求用自己的思想分析总结,不得抄袭他人或网络内容,设计版式不限。

4、着重分析所选地点的城市特色并加以延伸,鼓励总结自己认知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分析。

都城隍庙历史地段城市更新西安都城陛庙历史地段的区位西安都城陛庙历史地段位于西安市明城区莲湖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范围内,西大街的中段,它距钟楼的直线距离约1000米,距北院门回民街的距离500多米,属于城市的中心区。

都城隆庙历史地段范围包括南临城市主干道西大街,北至庙后街,东起北广济街,西至大学习巷的区域,整个地块面积10余万平方米。

都城陛庙地段内部及其周围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能代表西安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地段。

都城陛庙历史地段区位图如图4.1所示西安都城煌庙地段的历史沿革西安都城陛庙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其统辖西北诸省,等级最高,故称“都城陛庙”,系当时全国三大都城煌庙之一。

起初都城陛庙并不位于西大街上,而是位于东门内的九耀街,由原唐辽王薛仁贵的府邸改建而成。

后来为了镇压薛丁山(薛仁贵之子)的冤魂之所—铁丘坟, 而于公元1433年(明朝宣德八年)移建于现址,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清顺治时(1644一1661年)屡加扩修,雍正九年(1731年)大殿毁于火后,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用拆除明秦王府的木料砖瓦又扩充修建。

具有关资料记载,重修后的西安都城煌庙“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

庙门口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蔚为壮观。

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雨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

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鼓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

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

整个都城陛庙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轮美灸,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

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时都曾修葺过。

民国12年(1923年)都城陛庙前院遭大火,陕西督军陈树藩里令作价出售,后遂建商业铺面,保留至今。

随着西安市城市经济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速度与老城区破败的环境和落后的面貌的矛盾日益尖锐,西安明城区内的改造更新成为了西安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

在西安市政府近期提出的“唐皇城复兴计划”中,复兴西安都城煌庙街区是其中的重点项目。

作为历史上全国著名的三大都城陛庙之一的西安都城隆庙,其在历史上的名声和现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其知名度甚至还不如一些地方性的城煌庙(例如上海老城厢的城煌庙商业区),西安都城隆庙历史街区的改造已经提上了日程.西安娜城院庙衡区的现状分析西安都城隆庙街区整个地块处于西安市明城区回民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范围内,位于西大街以北,北广济街以西,大学习巷以东,庙后街以南(图l)。

它的东侧有清真女寺,西侧有陕西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大学习巷清真寺,地块内还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都城煌庙,是西安市内文物古迹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除此之外大部分是民居建筑.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地块周边的回民社区比较兴旺,延续了底店上居或前店后居以及围寺而居(围绕大学习巷清真寺和清真女寺而居)的生活模式,而围绕都城煌庙周边居住的汉民社区则大多门庭衰败,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均破败不堪(图2)。

12按都城陛庙历史复原图见图4.16所示。

正中庙院尚存。

庙前原有一座面阔五开间、高三丈的大牌坊(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牌坊后的雨道(庙正街)长约200米,两边为店铺,是明清以来地方手工业和小商品传统交易市场。

二山门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明间为门道。

门内坐南朝北、重檐歇山顶的戏楼,又称乐舞楼,,楼面阔13.2米,进深13米,屋脊用镂花砖,斗拱、杨、柱上多雕饰有龙、凤像首,是清末建筑。

如图4.17a、b、c所示。

在戏楼和大殿之间的院落内,有一个三开间的木牌坊,正面匾题“有感有应”,背面匾题“聪明正直”。

3用地性质分析:基地内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此外还有商业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学院和新建幼儿园)和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都城煌庙。

4交通分析:北广济街、庙后街和大学习巷三条回民商业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层数2—4层,高度约10一12米,店面的面宽分为3米、6米和9米三种,且以6米居多,而商业街道宽一般为8一9米,这样街道宽与店面高之比小于1且店面宽与街道宽之比小于1。

这样, 当W(临街店面宽)/D(街道宽)兰1和D(街道宽)/H(沿街店面高)荟1且街道宽约10米时,容易产生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

这符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阐述的富有生气的街道产生的条件一`由于比D尺寸小的W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有生气”。

这在北广济街表现的尤为明显。

西安都城陛庙传统回民商业街道空间分析图如图4.10所示。

北广济街、庙后街和大学习巷街道空间实景如图4.11、4.12、4.13所示。

在都城煌庙街区内部街巷宽度大都很窄,地段内的主要街道建华西巷和建华东巷宽度仅为4米,这仅是满足消防通道的最小宽度。

其分支的巷道宽度很多仅容一人通过,不但空间非常局促而且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如图4.14a、b、c,4.15a、b所示城市风貌:5商业业态分析:街区内的商业基本集中在北广济街、庙后街和大学习巷三条街道上,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很全,有以回民食品为特色的熟食和餐饮,还有各种服装店和日用百货商店,此外还有若干家医院以及藻露堂和宁德堂等药店。

随着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内还出现了美容护理店和快餐店等商业业态。

总的看来,社区内的商业虽然内容颇丰富,但是档次不高,而且经营不成规模、不成系统,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服务范围偏窄。

四西安都城陈庙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想都城隆庙历史地段的商业现状是具有浓郁的传统回民清真食品特色,基本上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业态。

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以本街区的居民为主,以外部人流为辅,这也决定了它的商业消费模式、档次都比较低,还属于一种内向型的商业结构模式。

都城陛庙传统商业街区各商业业态的比例和分布具体情况见表4.1。

环境:地段内的居住环境拥挤不堪,没有一片可供居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基本没有什么居住生活质量可言。

大部分用来通行的巷道都是砖石路面和素土夯实路面,每逢下雨路面就泥泞不堪,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地段内除了一些树龄较大的树木以外,绿化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够,远远不能起到调节地区小气候和人们心情的作用。

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觉巷大清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广济街清真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学习巷清真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皮院清真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皮院清真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城陛庙与文物建筑的相对位置如图4.32所示。

如4.33、4.34、4.35、4.36、4.37、4.38分别为各文物古迹照片。

西安都城煌庙历史街区位于西安莲湖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在以都城隆庙为圆心,半径600米的范围内,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景观,主要有:西安都城煌帅本表根据笔者实地调研资料制作而成。

其历史文物分布的密度之高、文物保护的级别之高在整个明城区内都是不多见的,是这一地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由于当地居民的乱修乱建新的住宅,不论在风格上与这些文物古迹格格不入,而且在视觉上和交通上也割裂了这些文物古迹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它们孤立的处于杂乱的民宅中。

作为西安城内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除了都城煌庙和清真寺等数个历史文物建筑还支撑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外,地段内充斥着的大量居民自建的质量低劣的住宅建筑使原有的“街巷—院落”肌理破坏殆尽,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处于日益衰退之中。

都城煌庙历史地段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主要有都城陛庙、大学习巷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女寺,这些都是难得的旅游资源6西安都城煌庙历史地段的现状人口构成都城隆庙街区内的居民从民族构成来说主要为汉民和回民,汉民主要分布在都城隆庙周围居住,回民主要围绕清真女寺和大学西巷清真寺及其北广济街和大学习巷两条回民商业街居住。

由于住宅建筑的老化、居住环境的恶劣和基础设施的缺乏,有能力的居民和青年人大都选择城市周边环境好的小区居住而把房子出租给城市低收入的人群。

再加上随着城市经济重心的转移,西大街的改造和都城隆庙小商品市场的撤销,使大量的小商品从业人员被迫离开了这个地方。

所以都城陛庙街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社区结构异化的现象,街区内原有的社区结构正面临逐渐解体。

总的来说,整个街区缺乏生气和活力。

街区内居民的生活如图由于本地块处于明城区的中心地区,处于西安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由于城市土地越靠近市中心地价越高,所以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改变现在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性质为以商业、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商业用地,这样即迎合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可为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提供资金,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发展,即“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

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街区内的都城煌庙的文化场作用和重新整合回民社区文化,从而重塑这一街区的场所精神,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

下面就具体谈一下我们的具体措施:l对于地块内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都城陛庙,本着“整旧如旧”、“利用与维护相结合”的保护原则,重新修复都城煌庙,开辟都城煌庙文化广场,充分利用历史文物的文化场效应,重塑以都城隆庙为核心的道教文化场,复兴昔日热闹的庙会和繁荣的庙市,重塑都城煌庙的“场所精神”。

根据回民围寺而居的生活习惯,借鉴陕西回民民居传统地道的建筑形式,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重新规划回民社区,使其得到延续和发展。

保留社区是因为“源于现实生活并真正为之服务的场所及其精神才是活力的源泉”。

,从而使街区避免成为“一种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历史情境的体验场所”。

继承和发扬街区内固有的老字号(如老童家腊肉和老徐家柿子饼等)、回民饮食文化和陕西小吃.同时,还应该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引入一些现代和时尚的消费模式、知名品牌的商业业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好各种商业业态,使都城隆庙街区这个商业社区在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对都城陛庙地段的更新设计遵循历史上的延续性原则、文化上的生态性原则、空间上的整体性(一种积极的空间)原则、功能上的复合性原则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原则5.3.1街道和肌理的保护与更新(1)城市肌理的延续建筑师屈培青认为,“古城风貌保护及发展不是简单的建筑形态保护,而是城市肌理、脉络的传承和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