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国卫生事业财政分析.doc

2019年中国卫生事业财政分析.doc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中国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分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中国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分析摘要: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发展成就,但与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还有待解决。

特别是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原有医疗保障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使广大公众享有更好、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合理进行财政投入去促成新医改的建成,去实际解决百姓就医压力将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卫生事业一项充满挑战和急需建设的事业,因此中国的财政支出应当给以医疗卫生事业足够的重视。

本文就中国卫生事业在近年来的财政投入、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做简要分析,采用数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浅析现如今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问提。

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四个机制一个体系以及资源整合调整差异等相关意见和建议,还望对我们卫生事业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卫生资源分配;地区卫生资源差异目录第一章中国历年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情况1. 中国历年卫生事业财政投情况 (黑体,小四号,顶头,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 (1)1.1 X X X X X X X (宋体,小四号,开头空一字,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 (2)第二章……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

一般目录中应含两级以上标题。

(正文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二字)空一行1. 引言在刚结束的十八大会议上,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口号,而健康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健康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以“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对加强卫生工作事业的总要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突出了卫生工作的灵魂。

报告不在停留在以往以卫生事业谈卫生为题的思路, 而把卫生事业放到了国民健康的高度,这也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对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做了新规划。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民生的重要基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卫生系统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

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命题。

医疗卫生单位作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最前沿的窗口,只有在落实医改任务、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财政投入,达到不浪费一分钱,不让老百姓多花一分钱。

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才是对坚持科学发展的最好体现,才是卫生事业财政合理投入的具体体现。

本文通过对以往年前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分析,简单明晰的指出以前年度财政投入中的弊端和不合理。

以及对新医改的要求的思考,对卫生事业的建设提出合理分配资源,资源整合提出新的构想。

通过对以往年间财政款项投入方向,投入金额,投入地区的研究,以及所取得效益的分析,得出财政投入存在地区差异,存在投入方向的错误,以及财力不均等投入的弊端。

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假设,提出财政投入均等分配,财政投入。

还望对卫生事业建设有所帮助,更深切盼望我国能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黑体,小四号,顶头,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论文应叙述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黑体,小四号,顶头,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1.1.1 X X X X X X X X (黑体,小四号,顶头,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最多形成三级标题)1.2 研究背景……1.3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4研究方法……2. 地区差异分析X X X X X X X X (黑体,小四号,顶头,题号与文字间空半字)……一、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历年投入状况分析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发展成就,这一系列的成就都与国家政府的财政投入息息相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初再到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财政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原有医疗保障体系发生很大变化。

本章将对近年来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情况作简要分析。

表(1)2000年到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例(%)表(1)统计的是2000—2006 年各年全国财政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比例,医疗卫生的总费用由财政投入、社会支出、以及个人现金三部分构成。

从各比列可以看到在这七年里财政投入的比列都不算太大,但除在2002 年的略有下降,其他年份都是逐步增加的,增长点数达到2.6 个百分点。

此外,社会卫生支出比例与政府预算支出比例增长趋势基本相同,除了2001 年的略有下降,其余年份都是逐年环比增长的,在2000年的基础上,2006 年社会卫生支出比例增加了7.1 个百分点。

由于这2方面因素的作用,公民的个人支付比列由2000年的59%降落到2006年的49.3%,约降10个百分点。

从金额上由2000的709亿到2006年的1421亿近提高了一倍,但由于通货膨胀以及人口增长实际增长比不是很大。

这样的增长比列和幅度显然可以看出在过去的那几年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是非常小的,且增长速度也相对缓慢。

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对卫生事业这一块的重视程度的欠缺,导致这种财政投入金额和比列关系也是情理之中的。

表(2)2006年到2012年我过财政投入金额及增长比列。

表(2)统计的是2006至2012年我过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总投入金额和逐年的增长比列。

2003—2007 年期间,全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累计已经达到6311亿元,比1998—2002 年期间增长了1.27 倍。

从2008 年开始,政府开始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该年度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757.04 亿元,比2007 年增长38.5%。

2009年度全国医疗卫生支出投入3994.19亿,2010年投入4804.18亿,2011年投入了6367亿。

全国财政三年实际投入的数字为15165.37亿,比预计增加了6665.37亿。

2009—2011年期间比2003—2007年期间增长了2.4倍,这样的财政投入可以看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建立更好的卫生机制的决心。

到2011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是34%,可以看出,个人医疗卫生支出负担正逐年显著降低,个人医疗卫生负担也逐步减小。

但至今该比例对于百姓来讲压力依然十分大。

虽然金额和力度都越来越大,投入量也越来越多,但是百姓就医难就业贵的呼声也还未停止,正因如此我们还应该审视卫生事业的现状,去看见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比例对于当前中国的国情存在不足。

根据文章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在总量上是逐年增长的,并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快,从这一方面来讲是值得欣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得到,中国的GDP和财政支出的总量也在迅速的增长,尤其是GDP 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1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10.7%。

我们再看看从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增长比列来看,2003至2011年期间政府财政对卫生事业的增长速度仅为2倍左右。

2012年中国的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仅为5.1%,不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还要低(平均6.2%)。

而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别达到了9%和8.9%,而在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国家财政对卫生投入为GDP 的8%至10%,并且实现全名医疗医疗保障体系,公民共同支付的比列相当之小中国卫生部长也表示中国卫生费占GDP比重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在看看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该比列从2008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2.28%提高2011年的3.18%,提高了0.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这个比重显示近几年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所占财政支持比重并不大。

无论从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所占当年GDP 比值看,还是占当年财政总支出比值看,中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都还很小。

到2011年中国百姓个人卫生现金支出比列约34%,该比列也体现了当今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不是空穴来风。

除该因素外,近年来中国物价节节攀升这对于百姓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GDP 节节攀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长,但是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虽存在却没有显著提高,多年以来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例最高的是2006 年,达到18.1%,而世界上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最高比例超过40%。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依然偏低。

2、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地区差异显著。

医疗是每个公民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服务,医疗资源分配的社会安排能否达到社会利益的平衡将直接影响这种资源所要发挥的效用。

然而国家对医疗卫生的财政分配,正是调节医疗资源分配的有力杠杆,是实现每个公民公平享有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

另一方,医疗卫生的财政分配的原则则便是公平。

要实现这个总原则,就必须有具体的原则保证其落到实处。

因此,医疗卫生财政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资金均等原则。

现实中,便是要求拨付给各个病人的医疗资金相近不应分城镇或农村差异,这是实现公平总原则的最为基本的标准,也是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原则的基础。

2、地区相近原则,地区先进指医疗财政投入应该在各个地区间实现均等不应存在较大差异。

只有较为相等的财政投入才会让不同地区的公民享受到公平的医疗资源,因此不论地区发展有何差异,各个地区人民的人均医疗财政资源应尽可能接近。

3、有效化原则,这项本原则是指医疗卫生财政资源应该在各个医疗卫生领域间有效分配。

本章将重点阐述的是地区相近原则。

众所周知,新医改实行的报销原则是在指定医院指定地区内报销,而当今中国的医疗资源并没有合理分配,拥有更多财政投入的区域当然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然而每个公民权利相等却受到区域歧视,而且当患病者在其他区域取得治疗他所承担的费用将额外自行支付,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因此实现医疗财政投入地区相近也刻不容缓。

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中、西明显的地区差距,虽然西部这几年的西部大开发是这一差距逐渐减小,但这一差距样显示在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方面依然十分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