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营销学吐血重点整理

金融营销学吐血重点整理

解释金融产品概念是指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金融工具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增值服务,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并且以货币作为载体的一切服务。

金融产品可定义为:满足顾客金融需要的金融服务。

这种服务依托于某种金融工具,也可能完全独立于金融工具而存在。

解释金融产品价值核心价值:能为顾客解决最基本,主要问题的产品价值形式价值:金融产品可以通过物质介质,或间接的物质介质来有形的体现产品的特征。

延伸价值:由技术附加,品牌附加,以及服务附加三部分组成。

金融产品的特点1、无形性2、金融产品价格弹性大3、易模仿性4、人是构成金融产品的重要因素5、同质性和差异性6、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7、规模效应性8、时效性9、增值性10、多样性和广泛性11、动态发展性12、产品的无法储存性13、风险与收益的匹配14、金融业服务与消费者关系的持续性15、客户需求是金融产品的核心.16、金融产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金融产品营销的特征共性:1、营销过程中——实施整体营销2、营销理念上——注重品牌营销和关系营销3、营销方式上——采取直面营销4、营销人员——提倡全员营销特殊性:1、宏观环境比较严格2、营销对象——体现双重营销3、营销产品——相互联动4、营销创新的独占性非常有限,竞争周期加快解释金融营销(金融产品营销)指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各金融机构采取整体营销的行为,通过交换、创造和销售满足人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值,建立、维护和发展与各方面(客户、竞争对手、监管者等)的关系,以实现各方利益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解释金融营销战略指金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为求得企业长期发展,完成企业任务和目标,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而制定的总体性、长远性规划。

金融营销战略特点1、长远性2、全局性3、对抗性4、风险性与应变性5、特殊性6、稳定性7、科学性8、艺术性金融营销战略的层次1、总体战略金融企业总体战略是营销战略中最高层次的决策,它明确了企业的使命和业务范围,并对各项业务进行了资源配置。

金融企业总体战略主要是回答企业应在哪些领域进行活动,使得业务与市场机会、业务与业务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协调。

2、业务战略金融企业每个业务单位是根据市场类型来划分的,不同业务单位对应的市场需求与竞争对手各不相同。

因此,每个业务单位都必须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发展战略,以便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职能战略职能战略又称为职能层战略,是金融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

金融业务战略的有效执行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而职能战略可以使部门工作人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部门在实施总体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在执行业务战略过程中的任务、责任和要求,从而有效行使部门职能,实现企业目标。

4、其他战略创新战略、人才战略、文化战略、形象战略。

金融营销战略的作用1、指导作用金融企业所有营销活动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都要服从于营销战略,它是企业营销工作的最高纲领。

营销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对未来环境的变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可以有效控制营销风险。

在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企业必须依赖于正确的营销策略,在每个关键的时期和环节上快速、正确地做出反应,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求生存、求发展。

2、协调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活动已成为金融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核心。

它涉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与产出,同时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因此,金融营销战略可以明确业务范围和重点,衔接各个部门的工作,强化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形成共同的企业营销文化理念。

3、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帮助员工建立美好的企业发展愿景,充分调动工作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营销知识与技能水平,并将“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植入企业内部,生根发芽。

4、塑造品牌形象如今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低级的价格战争上升为高端的品牌竞争。

通过不断增加企业品牌价值,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来获得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盈利水平是金融企业赢得竞争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

而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可以高效使用企业资源,整合营销活动,形成建立长期稳定品牌优势的合力。

金融营销战略规划是指具体指定长期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正式过程和仪式。

它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

总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定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制定实施方案,即用什么手段、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实现战略目标。

第三个阶段是将规划行程文本以备评估、审批。

如果未通过审批,则需多个迭代过程,对规划做出修改。

金融营销战略规划的原则1、顶尖原则:资产规模第一品牌价值第一金融产品创新第一2、客户保持力原则:客户忠诚度,吸引新客户成本3、价值原则:品牌价值,价值创造4、整合原则:资源的优化配置5、前瞻性原则:掌握主动权,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金融营销渠道的类型(1)直接渠道:1、分支机构、网点2、面对面推销3、直接邮寄销售4、电视直复销售5、电子渠道6、信用卡网络7、自动柜员机(2)间接渠道:代理机构、中介商(某些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被物化,即具备实物形态,并且这些产品在某些分销环节上,可与金融机构相分离,通过一定的中介商,间接地销售出去。

)1、银行的间接销售渠道2、保险公司的间接销售渠道3、证券、基金公司的间接销售渠道(3)批发与零售业务与实体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存在很大差别。

实体产品的批发和零售可由独立的中介商进行,而在银行业,则多数由银行自己进行。

银行的零售业务:针对消费者业务,如日常的存款、取款及其他一些银行代理业务,大都由各个面对消费者的储蓄所来完成;对机构客户开展的存贷、转帐、结算等即为批发业务。

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业务,即为批发业务,而营业部的个人日常交易业务,则为零售业务。

金融营销渠道的发展1. 大力扩展网点功能(1)居民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仍为功能单一的储蓄所,一般只能受理客户的存取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据统计,在英国,一个典型的家庭要同20多个金融产品的供应商打交道,他们从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和证券经营商等金融企业购买40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扩展基层网点的业务范围,积极办理消费贷款、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信用卡和外币兑换等业务,从而推动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2 .拓展营销渠道(1)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拓展业务范围。

我国加入WTO后,竞争环境十分严峻,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比如商业银行要把个人金融业务和代理业务做为开发重点,中间业务也要创新,伴随着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要大力开拓混业新业务,大力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

(2)扩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代理分销渠道。

比如商业银行要扩大销售,也应建立自己的代理网络,包括寻找更多的代理商和信用卡的特约商。

也可以和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结成战略联盟,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并购。

是拓展分销渠道最为快捷和最为有效的手段,尤其当进入一个新开发的区域,跨地区和跨国经营更是如此。

(4)合作营销。

比如根据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多、融资额度大、融资渠道需要多样化的特点,可构建项目贷款的银团贷款机制,建立同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分销体系。

这样,既可以实现同业双赢的目标,避免无序竞争所带来的伤害,又可有效地分散信贷风险。

3. 积极开发新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入WTO,外国金融机构涉足我国金融市场后一般不会拼网点,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服务手段来占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空白或薄弱的领域。

面对着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利用网络营销的电子银行业务将会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选择。

我国虽然近几年在这方面也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比较落后。

我国居民的信用卡使用普及率和自动柜员机的市场覆盖率仍非常低,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的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但仍不足,至于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业务更是在襁褓之中。

面对网络经济及网络营销的大发展,面对加入WTO后西方噶大国家大批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国金融界面临着巨大挑战,压力尤其大的当属电子销售及服务业务。

金融营销渠道的选择因素1、产品及需求因素2、市场与控制因素3、成本与利润因素解释金融脱媒“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脱媒的影响(机遇挑战和应对)一、金融脱媒现象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机遇①是金融脱媒的发展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有了更有效更全面的工具和手段。

通过贷款转让、互换、期权、期货、等发行债券、证券化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快捷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②是存款业务面临新机遇。

特别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

受资本市场影响,同业存款同比增长。

③是各类新型融资业务有了新出路。

商业银行可针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券商融资业务的推出开展新型资产业务。

并利用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④是支付结算业务拓展有了新空间。

如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服务时,可对法人与交易所、法人与下属、个人与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进行资金汇划,发展为三级清算业务。

二、金融脱媒现象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①是金融脱媒加速,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令银行资产负债两端承压。

从资产端来看,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

从负债端来看,联网平台技术运用和产品创新加快,倒逼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令负债业务趋向“一般存款同业化,同业存款市场化,储蓄存款理财化”,加速存款分流。

②是金融脱媒加剧,使银行盈利增长面临挑战。

自央行2012年7月6日不对称降息并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后,存款利率纷纷“一浮到顶”。

由于银行短期内无法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放集中于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短期内净息差和存贷款利差收窄的压力凸显。

相比来说,金融脱媒对中小银行盈利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大型银行更大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