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沿海滩涂的开发与内湾的利用上,但同时,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而临着很多的危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为追求鱼产品数量增加,沿海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海洋捕捞业的投入,渔民借钱造船势头也很猛,而捕捞活动大多集中于近岸海域,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流入沿江、沿海,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主要入海流域沿岸和沿海企业每年排入的工业和生活废水,使渔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是海水富营养化、氮磷比失衡,一旦具有赤潮生物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就容易引发赤潮灾害。环境污染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因素,据估算,全国每年因污染问题导致的渔业资源损失达几十亿元。据统计,“ 2003年全海域共发生赤潮119次,累计而积为14550km2 。”我国近岸海域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海水质量恶化,受到严重污染的海域的不断扩大,海洋生态化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使其遭到很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由于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超越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导致了难以恢复的资源破坏。口前,捕捞是影响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因素,渔民不遵守休渔制度,酷渔滥捕等屡禁不绝。这种开发方式使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我国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着水体总的生态平衡。很明显的如我国渤海的对虾资源近年来大幅度减少,已基本上无虾汛。 三是大规模的围垦活动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品种的严重退化造成自然资源基因库的污染。首先,围海造田等人为活动,使得渔业水域而积缩小,自然渔业物种受到威肋、,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肥育、生长、栖息的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自然渔业资源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苗种生产的不规范和养殖对象的遗传品质退化严重,因为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使得生产中的放流种质混杂、近亲繁殖等某些不规范的操作还在继续,污染了渔业资源的基因库。与此同时,人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以及在沿海海岸的建闸筑坝,割断了鱼类的徊游路线,破坏了渔业生态环境,严重危及重要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多样性程度下降等等。 目前研究现状: 对于海洋开发和发展问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的一些研究。 1. 在国内方面: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是中华民族从保守的“黄河文明”走向开放的“蓝色文明”的第一步,也是蓝色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当现代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之时,迎接和建设蓝色文明,就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经30多年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实践,东部沿海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据2008年世界银行《增长报告:持续增长和全民性发展战略》报告,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7%,海洋经济增长率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国内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叶昌臣、朱德山以蓝点马蛟为例,对渔业的最佳经济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世纪初,聂善明、陈本良等学者对海洋或近海渔业过度捕捞问题,邓景耀等对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郭守前等对渔业管理模式,刘新山、李龙飞对海洋渔业权理论的基础研究,唐议、唐建业等对我国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以及郭文路等对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各领域的学术分析与探讨。 在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管理方面,我国的研究可总结为三点:一是从综合方面进行多层次的有关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模式的探讨分析。如,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如何解决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等问题。二是从我国海洋渔业实施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我国实施渔业权制度可行性初探,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在渔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ITQ渔业管理制度与物权理论的关系等。三是依据我国沿海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近海水域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的探讨研究。如,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我国沿海水域赤潮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等。 2.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从1945年开始,全球已建立了30个渔业管理组织及机构,并成立了一定数量具论坛性质的渔业组织。联合国专门机构及全球性多边组织,也越来越关注渔业问题。如1946年,为规范捕鲸业,成立了国际捕鲸委员会;1949年,为规范东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美国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公约,成立了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Science)》和英国《自然(Nature)》等世界权威期刊许多发表论文认为,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将趋于枯竭;传统海洋渔业也即将消失。全球海洋渔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促使世界各国的生态学、经济学和渔业专家及渔业管理者,开始从不同学术方面探求其内在原因,寻求其解决途径,改变其枯竭趋势,恢复或实现传统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3年出台的《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2008年6月开始组织制定的《港口国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措施的协定》(简称港口国措施协定)的谈判等。 以上是对国内外对于海洋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一些相关研究,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发现,纵观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方法步骤: 要实现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方法。 一是压减捕捞船舶总量,加快发展远洋渔业。按照我国《2003 -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到2010年压缩船只3万艘,减少10石的总功率,争取到2015年将渔船总捕捞能力控制到与资源相协调的水平。因此,除了通过发展养殖业、休闲渔业、旅游业、水产加工业和服务业,转化近海捕捞力量外,还应该开展多边渔业合作,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资源,发展远洋渔业。据渔业资源可行性分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可观的渔业资源潜力。而世界粮农组织估计,世界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约有2亿吨,其中上层鱼类6000多万吨,底层鱼类约4000多万吨,头足1000多万吨,虾类1亿吨,迄今已开发利用的不足一半,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些远洋渔业资源,可大大减轻我国渔业资源口前因紧缺所而临的压力。 二是重视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渔业资源的增殖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持海域养殖区生态平衡的必须。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渔业资源的增殖,在环境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确定养殖规模,改善养殖环境。以养殖业为例,坚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而积和养殖密度,合理配置养殖生物,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开发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方式,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工程化养殖,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养殖对海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保护和修复沿岸海区等脆弱生态系统。 三是鼓励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第三产业。比如,传统的养殖业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和社会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以观光和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并以此带动旅游业等的发展。这样可以促进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既能保证增加渔业产量,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又能使受损的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恢复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建设面向广大海洋渔业用户的信息资源多媒体综合数据库;构建分布式大型公共海洋渔业信息网络平台,数字式信息交流服务与应用技术的海洋渔业平台,以及多媒体与可视技术的信息平台网上服务系统;加快海洋渔业信息技术及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立与应用;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海洋生态渔业的开发、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五是减少海洋污染。船舶和开采石油带来的污染已经给海洋带来了严重灾难,很多年前就报道的鲸鱼集体自杀,海洋上的大量油污均和海洋污染有关。另外,许多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和生活生产垃圾的丢弃已经超过了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严格的立法规定和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污的排放。 在渔业生产方式思路转变之下,我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应从两个方而入手:一是渔业产业内调整。包括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通过培育远洋渔业开发集团公司、引进新型网具转变捕捞方式等提高海洋捕捞渔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运用现代先进的养殖理念、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增加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打造品牌,在此基础上,引导海洋捕捞渔民向养殖业转产转业。二是渔业产业外调整。要积极推进渔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大转移。比如海洋捕捞业的调整,如果单纯从本行业内部调整,思路可能很窄,而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要求出发,从整个现代化进程着眼,就可能形成要解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我们渔业的产量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尊重自然,避免过度捕捞,其次,将科技发展作为动力,减少船舶的污染,采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捕捞设备。给海洋一个喘气的时间,避免繁殖期捕捞,限制渔网的大小,对于过小的鱼虾要放回海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另外,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对矿产开采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或尽量减小对生态的破坏,给海底动物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