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对学生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计算机使用方法成为新世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作为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我认为学好计算机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即使我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重要作用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从现实生活的观察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没收到应有的关注,反而被严重忽视,这不禁使人感叹大学生计算机的学习现状如何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合理的使用计算机。
一引言
(1)电脑的基本操作。
它主要包括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已经杀毒软件的设定
与使用。
WINDOWS控制面板的使用磁盘管理,桌面设定,打印机的设定与
使用等。
满足日后下一步学习的基础以及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2) 网络系统。
它的学习主要包括:网络连接情况查看,网络连接操作,网络邮件使用,简单
网络故障排查。
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学习,一便于连接网络以及处理简单的网络
故障
二学习计算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意义。
在校期间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集应用的学习对于在校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相关调查表明,企业招聘中除软件专业外,对于计算机都要求有一定的操
作的能力而熟练的操作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闪光点可以让自己从应聘者中脱
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计算机可以极大的降低工作的劳累程度,让人享受生活
的美好。
毫无疑问,计算机是美好生活十分有效的催化剂。
三计算机学习面临的危机
随着新生计算机技能的不断提高,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面临
着极大的危机。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普遍不端正甚至是消极的学习
态度导致了他们无法学习到一些虽然基础但却十分重要的计算机知识。
接着
便是由学生学习现象而由一些学者提出的质疑,学者已经开始质疑这门课程
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了。
(1)当前的教育模式是知识型技能型教学,关注的是计算机及其通用技术,
如二进制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客观的说,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能力需求间的差距,有
教育者自身的原因还存在着大量的现实矛盾。
(2)首先,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极大,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
但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给教学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
困惑
(3)计算机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当中,一些新软件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给课
程的定位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并且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课评价甚
至认为计算机课教的都是一些过时无用的计算机知识。
(4)面对危机和质疑,相关的教学人员应该做出一些相关的改革,因为计算
机课的重要性不容质疑,重新让期焕发活力刻不容缓。
四改革从思维开始
基于课程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做出改革是势在必行。
当然这并不是表面改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应该从思维上。
大学计算机课程需要思维性的教学。
计算机学科中有很多普适思维。
这些思维不仅反映了计算,计算机的原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基于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的问题求解思路好方法,从而由助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借鉴计算机平台研究一些需要大量处理数据的问题。
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也必须挖掘这样的思维培养学生使之具有这样的思维,要是学生看到并确信思维是能够实现的。
因此,大学计算机课程要实现思维性改革,不仅要讲知识更要讲贯穿这些知识的思维。
蕴含在计算机学科知识当中的,建立在可实现实现基础上的思维教学是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价值。
思维教学课概括为知识随着思维的讲解而展开,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和训练而提高。
计算思维能力将成为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能力,这是有WING教授提出。
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即将对人类日常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
五大学计算机的思维性与课程定位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第一节课,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体系的开端,大学计算机课程应具有以下特点:
思维性。
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对各学科学生的创新性培养是重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离不开计算学科的手段,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要培养这些普适性的思维。
素养性与知识性。
一定的知识与素养是理解并建立起思维的必要条件。
知识主要是与思维有关的知识,素养主要是信息和信息处理方面的素养。
这门课程就是要将思维知识和素养有机结合。
六结论如何将计算机与化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利用计算机去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建立一些反应的模型,还应该充分利用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获得的普适性思维。
大胆的去进行一些学术上的研究和创新。
学习计算机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在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最终才能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王守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
[2]谢开勇: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3]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