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脊松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7例

整脊松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7例

..40..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3 Vo1.(5)No.4 

整脊松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7例 

Orthopaedicspinal and tendon—relaxing massage on treating 1 87 case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陈建彬 (福建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中图分类号:R3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3)04—0040-02 

【摘要1 目的:观察整脊松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 

照组92例,治疗组采用整脊松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结果:治疗20d后,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比 

较。显示治疗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整脊松筋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整脊松筋手法;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orthopaedicspinal and tendon—relaxing massage o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Methods:1 87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 ̄s,9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92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orthopaedicspinal and tendon—relaxing massage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massage therapy.Results:20 days after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better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The orthopaedicspinal and tendon—relaxing massage played an obvious role in promoting symptom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Keywords] Orthopaedicspinal and tendon—relaxing massage;Manuduction;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doi:1 0.3969/j.issn.1 674—7860.20 1 3.04.023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 

率逐年升高,并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质量,是康复科的常见病。笔者在2008 ̄2012年间,应用整 

脊松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 ̄2012年l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腰椎问盘 

突出症患者187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09例;年龄20~ 

71岁,平均46岁;病程15d ̄5年;随机分为整脊松筋手法组 

(治疗组)和传统推拿组(对照组)。治疗组95例,其中男38 

例,女57例;年龄20 ̄70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d,最 

长5年,平均6个月。对照组92例,男40例,女52例;年 

龄21~71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2d,最长3年,平均5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 

异(尸:,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都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X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 

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 

出的部位及程度LlJ。 

1.3排除标准 

严重骨质疏松及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 

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合并严重感染;妇女妊娠期;腰椎结 

核、肿瘤患者;合并腰椎滑脱或椎体压缩性骨折及伴严重椎管 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有椎间盘突出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者。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 

采用整脊松筋手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4.1.1整脊手法 

患者俯卧,医者在患侧腰臀及下肢采用较轻的于衮、按、 

揉、拿等手法进行放松,手法要求柔和、连贯、渗透,对筋结 

点、痛点着重治疗,时间约5min。应用侧卧定点斜搬法,患者 

保持正确体位,进行复位,该复位法适用于腰椎后关节旋转错 

位,并排除腰椎滑脱的患者。俯卧双手间接冲压法[3】.患者保 

持正确体位实施复位,该复位法适用于腰椎生理前曲过大,腰 

椎前滑脱的患者。 

1.4.1.2松筋手法 

直腿抬高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另手 

握住足踝部,进行缓慢直腿抬高,牵张下肢后侧筋脉,以患者 

耐受为度,抬高维持约5~10s后放下,双下肢各重复3~5次。 

搬腿压髋法:患者俯卧双下肢伸直,术者单腿站于床旁,另腿 

屈髋屈膝放于患者双腿间,一手抬起患者对侧下肢膝部固定于 

术者膝上,另手肘部按压患者髋后部,缓慢用力下压,牵张大 

腿前侧筋脉,维持约5~10s后放下,双下肢各重复3~5次。 

循经点按法:用肘尖点按。肾俞、志室、腰阳关、大肠俞、腰眼、 

委中、承山及阿是穴。 

1.4.2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 

操作步骤:用于衮、按、揉法推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2~3遍; 

点按肾俞、志室、腰阳关、大肠俞、腰眼、八骼、委中、承山、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5卷第4期 一41一 

阿是穴;采用常规斜扳法进行复位【2]。 

以上两组均配合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10次为1个疗 

程,2~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疗效标准 ①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功能恢复 

正常;②显效: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b, 

基本恢复工作;③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活动轻度受限,可做 

较多的工作;④无效:治疗后没有减轻症状或加重。 

表1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1.6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都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应用f进行检验, 

P<O.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下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经统 

计学处理,P<O.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整脊松筋手法组 疗效优于传统推拿组。 

3讨论 

西医腰椎、椎间盘退变及机械压迫神经学说是目前人们对 

其的普遍认识,但并不能圆满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而且经手 

术治疗后出现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高达约30%的事 

实[3],也反映出其不足。所以,保守治疗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中医手法治疗以其见效快,副作用少而 

被患者广泛接受。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经络损伤、 

气滞血瘀、骨错缝、筋出槽,气血阻于腰间,不通则痛,造成 

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手法治疗通过扳牵、旋转,使椎间关节 

产生屈曲、扭转、椎间盘滑动挤压,促使突出物发生移位及形 

态变化或还纳,或突出髓核破碎或突出髓核组织游离,改变与 

神经根之间的关系,调整脊柱顺应性,增加椎间隙,降低椎间 盘内的压力,有效缓解背部肌肉的痉挛,恢复神经根正常生理 

功能,减轻或消除症状。笔者采用整脊松筋手法,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治疗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l994:l86 [2]张启富.腰椎问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综述[J].颈腰痛杂志,2008,29(5):477— 

480 

[3]彭美玉,张俐.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1.江西中医药,2008, 

39(306):78—80 

编辑:李妍编号:ER 13012501(修回:2013.02—20) 

(上接39页)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l,%) 

3讨论 

伴随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健康新性逐渐形成,而亚健康 

状态也被人们所关注,亚健康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被 

称为“第三状态”,而慢性疲劳综合征则被视为亚健康状态重 

要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选择.西医 

理论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病发原因和机理以及发病机 制并没有非常清楚,通常认为其和细菌感染、睡眠状态、精 

神应激、遗传效果等因索有关,上述因素的非正常化容易导 

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生改变,《黄帝内经》当中“倦”、 

“堕”、“困薄”、“体解”和《金匾要略》当中意欲食不能食, 欲卧但不可卧等,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症状。按 

照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理论中同属于“虚劳”范畴。 

发病机因大多为过度劳累和思虑等,因为被内外因所困,导 致患者出现体内脏器发生气血不足、血脉不畅的情况,有的 

还会造成气滞血瘀症状。治疗方法大多针灸神门、内关、关 

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时平补平泻,并使用顺经按 

摩法相互配合,可以滋补脾胃,有益心肾功能,调节气血运 

行,消除疲劳等。神门,手之少阴,用“输”代替“原”能 够安神定志,维持心律正常化;内关,手厥阴络,能够通阴 

维脉,此穴可以使胸中气息顺畅,保持心脏安宁并有和胃功 

效;关元,足三阴经和任脉交叉构成的穴点,是元气所系, 

对其针灸既有补阳益气,也有补充三阴经气的效果。足三里, 

针灸此穴能够健脾益气、防止疲劳过度。这些穴位再按照一 

定进行手法,按照经络加以按摩,能够调节经其补充元气, 

补肾止痛,消除疲劳,增加睡眠质量[3J。针灸按摩并用具有 

调节内在脏器功能,改善免疫力等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谭涛,孑,J、庆,周翔.腹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 .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11):39-40 

[2]鄂建设,文碧玲.针灸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 

2005,23(2):349 [3]彭华容.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_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 

刊),2011,2(2):182-183 

编辑:李妍编号:ER.13011102(修回:2013.0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