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平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与办法

浅析新平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与办法

浅析新平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与办法

摘要:

以新平县历年来发生的较大地质灾害为案例,对新平县地质灾害的历史现状、成因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新平县的自然环境和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规律;防治措施

一、新平县的基本概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玉溪市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桂山街道办事处海拔1480米,距省会昆明市180公里,玉溪市政府驻地红塔区9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4223平方公里,占玉溪市国土面积的27.6%,居全市首位,其中山区面积达4139.6平方公里,占98%,是一个山区民族大县。

新平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哀牢山主峰大磨岩峰3165.9米,最低海拔漠沙镇南蒿村422米。由于地形地貌及海拔差异的影响,全县分河谷高温区、半山暖温区和高山寒温区3个气候类型,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特点。全县辖6乡4镇2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居)委会、1465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彝族、傣族、回族等16种民族。全县总人口27万余人,其中彝族傣族人口17.17万人,占总人口的64%;农业人口23.2万人,占总人口的86.6%。

2011年新平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72亿元,其中一产业8.8亿元、二产业47.1亿元、三产业16.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8.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亿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9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667元。2012年预计完成

1 指标:实现生产总值86.4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近年来,新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省29个民族自治县中居首位。

二、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历史案例

新平县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境内群峦叠障,林海苍茫,河流纵横,峰高谷深。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哀牢山与红河两条深大断裂,经过多期的构造变动,至今仍在活动,导致区内岩体结构异常破碎,风化强烈,地势险峻,山高坡陡;县域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单点暴雨突出,属全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的县份之一。据专家调查,截止2010年,新平县境内共发现并登记在册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716处,其中滑坡433个,崩塌4个,泥石流63条,不稳定斜坡216个,涉及全县12个乡镇(街道)123个村(居)委会209个村民小组,威胁人口99064人,威胁财产14亿元。

新平县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重灾区主要分布在戛洒江西岸、哀牢山东麓的水塘镇、戛洒镇、平掌乡和者竜乡范围内。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决定新平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县份,近几年几乎“无灾不成年”,自2000年至今,全县共发生较大地质灾害5起,造成10万余人受灾、57人死亡、23人失踪、67人受伤,房屋损毁5530间,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

1、“6·2”滑坡泥石流灾害:2001年5月中下旬至6月2日,新平县境内持续降雨,6月1日——2日普降大暴雨,导致全县12个乡镇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袭击,全县共造成人员死亡6人、伤29人,倒塌房屋1560间,冲毁田地1.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2、“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2002年8月以来,新平县境内出现连续降雨天气,特别是哀牢山东麓几个乡镇连续出现大雨天气,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在水塘镇、戛洒镇、者竜乡一线出现大暴雨,

2 激发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民房被冲毁、掩埋,农作物受损,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据调查统计,因灾害死亡40人,失踪23人,受伤24人,房屋倒塌3196间,田地受损1.8万亩,受灾人员24782人,直接经济损失1.05亿元。

3、平掌“8·7”中型滑坡地质灾害:2005年8月5日以来,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我省滇中及以南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天气,8月6——7日平掌乡出现局部大暴雨天气,降雨230.1mm,7日凌晨2——4时降雨量达175mm,最大雨量63.8mm/h,导致平掌乡政府驻地出现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死亡7人,受伤4人,房屋倒塌3幢500m2,受损8幢1320m2,受灾948户3874人,冲毁农作物3100亩,直接经济损失0.035亿元。

4、漠沙“8·4”泥石流灾害:2007年8月4日,新平县普降暴雨,漠沙镇当日降雨量达89mm,在强降雨的激发下,安甸、背阴山小组后山发生滑坡,安甸箐、那板箐发生泥石流。共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倒塌房屋2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0.02亿元。

5、漠沙“8·27”滑坡泥石流灾害:2007年8月27日下午,漠沙镇胜利村委会突降单点暴雨,诱发多处浅表层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2人死亡,12间房屋毁坏,受灾人口91人,直接经济损失0.018亿元。

三、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及规律

(一)新平县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新平县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橦带的东缘附近,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县域内各类新构造活动强烈、深层破坏性地震频繁、近地表岩层结构面发育、风化差异性大,广泛存在的不稳定岩土体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县域内气候类型复杂,干湿季分明、雨季多局地暴雨和点暴雨,受地形影响,山区河流水位暴涨暴落,丰、枯流量相差悬殊,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异常强烈,降雨常常成为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溵发因素。伴随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造成了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地形扰动

3 破坏严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使本来就已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下,质量进一步降低,不自觉地加剧了地质灾害的活动和危害。

1、地貌条件:新平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相对高差2743.9米,属中高山侵蚀构造峡谷地貌。山脊宽缓,山坡陡峭,河谷横断面多呈“V”型,两侧谷坡坡度也相当大。由于受地壳运动和长久的雨水侵蚀的影响,山坡上常见被雨水侵蚀形成的细沟、切沟,沟谷沿岸崩塌、滑坡发育,沟口有泥石流堆积扇。由于长时间的泥石流活动,影响了河道的形态,当泥石流活动强烈时将主河逼向对岸;当泥石流活动减弱时,主河向沟口侵蚀。

2、地质构造:新平县内地质构造的时空差异明显,哀牢山、红河、绿汁江三大断裂带变形强烈,其余地区变形较弱。哀牢山断裂带北东侧为中深变质的下元古界哀牢山岩群,南西侧由浅变质的古生界马邓群所组成。在深浅变质岩系间,存在宽1——3km的千糜岩、糜棱岩带,构造面理总体向北东陡倾。在千糜岩、糜棱岩带北东、南西两侧的深、浅变质岩系中,不对称褶皱发育。不对称褶皱轴面向北东倾斜,北东翼较长、南西翼较短,反映了褶皱形成于北东南西向挤压机制。红河断裂带位于者竜——戛洒——漠沙一线,断裂带南西盘为中变质的下元古界哀牢山岩群,北东盘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红层所覆盖,其下零星出露有变质不均的下元古界大红山岩群。在断裂带内,糜棱岩化现象普遍,河流阶地十分发育,断层三角面屡见不鲜。在糜棱岩带中,水平拉伸线理、不对称残斑、倾坚褶皱等发育;在断裂带内发育的洪冲积扇中,可见明显的右行水平移位现象;这均反映出红河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剪切断裂带。绿汁江断裂带位于大开门——扬武一线,呈北东走向,断裂带北西侧为未变质的中生代红层,南东侧集中出露浅变质的中元古界昆阳群,反映了绿汁江断裂带对滇中中生代拗陷的形成与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3、水文气候: 新平县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垂直分带现象明显,海拔1900m以上的地区气候温凉,海拔1300m以下的河谷地带气候湿热。据县气象局27年资料统计,新平县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3.9℃、

4 最低气温2.7℃。全县年平均降雨量946.6mm。全年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平均降雨量732.6mm,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7.39%。旱季为11月至次年5月中旬,平均降雨量为214mm,占年平均降雨量的22.61%。县内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日照数2230小时,旱季月平均日照数200——250小时,雨季月平均日照数130——150小时。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70.8mm。6——10月为湿润期,降雨量大、蒸发量小,是土壤和水利的蓄水期。11月至次年5月为干燥期,降雨量小、蒸发量大,是土壤和水利工程的失水期。

4、人为因素:全县平均人口密度为40人/km2,而中低山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在150人/km2以上。新平县为典型的山区县,农业耕作技术较为落后,前几年为了生存大量开垦坡地,导致了许多陡坡也变成了耕地。特别是中低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很低。土壤侵蚀严重,一下雨山地表面层滑塌的现象随处可见。

近年来,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433km,公里密度1.05km/m2。高等级公路的修建,主要以山体为对象,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滑坡、泥石流地带,其开挖又要破坏原来的山体状态,使地应力和凝聚力降低;废弃的土石弃于沟谷中,又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境内戛江及其支流开发了多级水电站,由于水电站的爆破施工,围岩受到强烈震动,破坏了岩体结构,裂缝增大,有利于地下水的渗透,降低了岩体的抗剪强度,易引发崩塌、滑坡;而坝上水位的抬高,会淹没坡地,软化和泥化河流两岸的坡脚岩层,降低抗滑及抗剪强度,在雨季地表径流冲蚀下易引发坍塌、滑坡、泥石流。

新平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矿山企业数十家,从业人员几千人,工矿用地近千亩,矿业开发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矿山开采也给新平县的地质灾害造成了负面影响,形成和引发的地质灾害已逐渐成上升趋势,其主要危害表现在:破坏原有的土质体,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大量的废石、废土和尘埃;露天开采排土场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

(二)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5 新平县发育的滑坡规模均属中小型滑坡,大规模的岩体滑坡目前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见活动;崩塌多数发生在新旧公路沿线,由于开挖形成临空面而又未采取相应措施,公路上常可见到滚落的石块;泥石流发育规模不等,在大小不同的沟口均可见到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

通过调查资料显示,新平县的地质灾害从其灾害的类型、规模、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此外还有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缓变性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是新平县主要的地质灾害,它给全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社会影响广泛。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办法

按照新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分期实施治理,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相结合,尊重自然、依靠科学、因地制宜,防治工程最优化,长期防治与应急措施相结合,走“群专结合、群测群防”之路,遵循超前预见性、防治中心转移的原则,进一步深入调查了解县内各灾害点和隐患点的成因和发育规律,并对具有较大潜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必要的全面监测、预报,以便防避或抑制,努力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尽可能的避让隐患点和灾害点。

由县人民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非资源型的重要工业区,对已存在的应限制其发展规模。目前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区域,尽可能的争取项目,选择对当地群众继续发展生产有利的地点实施搬迁,让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

(2)建立一套自下而上观测的群测、群防预警体统。

继续采取聘用地质灾害监测员的方式对各隐患点进行监测,加强各层各级的监测设备的配置完善工作,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结合气象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