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电信技术与传输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笔者在充分对比国内外电信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通讯网所使用的mstp传输技术和dwdm传输技术,并全面比较了ip骨干网的最新技术方案,旨在探索出国内外的电信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的通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电信技术;传输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近年来,电信网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ip业务的发展最为迅速,且长期保持着指数式的增长趋势。
此外,光纤骨干宽带也已达到了每7-8个月就翻一番的地步。
1电信技术发展趋势
电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网络业务向ep化汇拢。
近年来,电信网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
笔者经研究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以ip为代表的网络业务,将占网络业务总量的89%[1]。
(2)网络的交换技术逐渐向ip 化和分组化演变。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演变的速度也不断加快,部分厂家甚至开始在骨干网中使用ip路由转换器,并决定将全部的atm机替换下来。
(3)mpls软件的发展。
为了加大宽带的传送容量,提高服务质量,软件qos也日益成为了下一期传送网的演变方向。
同时它还是电信技术的努力方向[2]。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mpls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了现阶段最先进的电信技术。
(4)网络容量面临挑战。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基础设施已得到了
全面的升级和更新,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所以,在未来10年中,网络容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笔者预计,10年后骨干网在网络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十倍,甚至上百倍。
2mstp传输技术
就目前的传输技术而言,以sdh为基础的mstp技术是发展最快的多项业务传送技术,这款技术不仅支持vc交叉,而且还支持多种业务接口,也拥有多种完备的保障机制设施。
mstp技术开始于太网业务,而如今已具有了实现二层交换的功能,并且还进一步增加了适配层的容量[3]。
mstp传送层的本质是为了解决多项业务的传输。
目前,这款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城域间的多种传送,并在汇聚点或核心点传送业务。
但是,由于城域间传送网的状态各不相同,因此就要求使用者要根据每种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选择。
2.1dwdm传输技术
随着网络光节点的不断演变,单纯的点对点的传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传输技术已开始建设以oadm(光分插类复用软件)为基础的环城域光网,并已投入使用。
同时,我国的传输技术也将oxc(光交叉连接技术)应用于提供小模式产品,这款技术可以形成具有选择性的长波路由格光形网络。
因此,有关光纤通信的所有系统和各种技术都要得到开发与推广。
我国目前使用的传送网大都采用wdm网络系统,由于这种系统多是点到点的服务网络。
因此,它比较适用于网上语音业务。
同时,也可以为客户建立所需要的所有点到点的链接。
就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输技术而言,传输技术的
发展趋势也将以wdm系统内的otn为基础。
例如:oxo技术和odam 技术[4]。
otn技术可以在wdm网路上提供具有上下功能的节点和长波交换,并具有自动配置动态的分配功能,从而适应数据业务自身存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这也说明了,世界范围内的传输技术将转向自主光交换网络。
2.2骨干网的技术选择
笔者经研究发现,目前使用范围比较广的骨干网技术方案主要包括:(1)ip骨干网技术方案。
此方案是指,技术研发者在具体的ip网中,应以ip网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并从业务的发展动态和应用需求出发,综合分析网络新技术、网络的具体情况和业务定位[5]。
除此之外,ip骨干网技术方案还包含:技术的特点、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的成熟性。
因此,这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技术研发者在组建宽带时应采用的技术。
(2)对比ip网组的技术。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以太网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以太网对信息的保护速度慢。
由于扫描树不能建立多节点环形拓扑结构,同时用户局限于二层隔离内。
这些都限制了以太网的扩展性和可靠性。
而pos技术和rpr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太网的上述不足。
例如:这两款技术不仅具有以太网所体现的经济性,还可以向用户提供服务。
此外,rpr技术通过一套高效机制,也提供了网络需要的抖动保障,还提供了高质量的语音业务[6]。
而相比之下,sdh技术的经济性较差,尤其是随着网络容量的增加,非工作的静态宽带分配是无效的,提供服务的质量也相对较低。
因此,大多数使用者偏向于
使用pos和rpr技术。
3结论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并根据国内外的电信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得出:技术研发者应更加注重对mstp和dwdm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为ip骨干网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案,提高世界范围内的通讯和网络质量。
参考文献
[1]舒丽,杜维.浅谈钢铁企业电信技术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2):68-68
[2]简伟,于海滨,盛庆华.基于同轴电缆的多路视频混合传输技术的研究[j].电子器件.2012(4):412-416
[3]孙大勇.无线通讯技术在邮政系统中的应用浅析[j].现代邮政.2012(10):48-49
[4]张返立.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和发展方向[j].信息通
信.2012(4):204-204
[5]张哲.海上风电场电能传输技术研究[j].电工技术.2012(9):5-7
[6]齐男.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无线互联科技.2012(8):49-49
作者简介:张达,男,(1983.3-),吉林长春人,任职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本科,研究方向:通信传输技术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