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要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把物理课堂变的生动活泼,生机盎然,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物理知识,在直观形象中感知物理的奥秘,在快乐好奇心情下完成物理课堂。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要做一个导演,让学生做演员,布置好每一节课,利用物理课的特点,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时代气息,为此我有几点体味: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让物理课堂充满思想品质教育。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1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1)应用我国科技的发展史中包含的大量的爱国主义的光辉事例,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如在学习火箭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2)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在瑞典首都领奖时,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
1901年到1976年长期在受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还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热爱祖国的外国科学家。

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
热情。

(3)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电学等知识。

这些伟大的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物理学家的高贵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故事,如牛顿研究问题忘了吃饭;富兰克林为了弄清雷电的成因,大胆实验、不顾自己的安危;阿基米德面对侵略者的屠刀处之泰然,甚至还在说:“在我死之前,先让我把这个题目证完了,免得给世上留下一道尚未证实的难题;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

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二、从生活实例出发,让物理课堂情景再现,融于生活。

1.加强直观教学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
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

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

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

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

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教室里没有,但有电视柜,因此,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

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
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4.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与你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因此,我总是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一部分,再帮他们分析不足部分,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他的答案。

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回答下一个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不懂就问。

老师做到上课随和但不随便,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巧用实验激趣,让物理课堂充满创新和探究理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

把课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仪器易取易读的演示实验改为堂上实验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
论。

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物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既探求科学的精神。

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根据已知的理论,对一些现象过程的存在、原因或规律检验其是否正确而设计的实验,它在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还‘扑扑’地发出声音呢!”“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

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探究学习的动机。

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总之,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在于课堂的几十分钟,不仅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轻老师了许多困难,改善了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一潭死水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