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引导学生仿写

如何引导学生仿写

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仿写 执教人:江西省上饶县清水小学王春根 教学课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仿写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仿写。 2.结合教材,从哪些方面进行有的放矢的仿写。 3.指导学生寻找教材中一篇课文的仿写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从哪些方面对经典文章进行有的放矢的仿写。 重点突破:寻找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仿写点。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经典课文的原材料,进行仿写,仿写出新意。 难点突破:教师亲自进行仿写引导,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学方法:读文、悟理、仿写、学法迁移。 教学准备:PPT课件及相关音视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仿写

问题导入 1.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仿写。 2.什么是仿写,仿写的意义是什么? 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文章与题目所提供的文章、句式、修辞等,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文题相同相近的句子或文题进行学写。 仿写要注意文章的手法,寻找仿写的目标,像修辞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等,我们旨在通过仿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会仿写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3.从哪些方面对经典文章进行仿写? 互动学习 仿写有哪些方面? 1.仿写文章的开头。 《燕子》这篇课文是这样开头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文章开门见山,直写燕子的外形,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其他小动物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开头形式。我指导的一个学生在《奶奶家的鹅》一文中这样写道:“一身洁白光亮的羽毛,一对大蒲扇似的翅膀,一张扁扁的褐色嘴巴,一对枫叶似的脚掌,走起路来一摇三摆,那就是奶奶家的大白鹅。”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惊人仿写能力。 2.仿写文章的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表示连接或中断的方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由这层意思转换成另一层意思,或由这段落内 2

容向另一段落内容发展,在中间要用话语串联起来,这就是文章的过渡。常用的过渡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特殊过渡四种形式。 例如:《赵州桥》一文中有个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句子过渡形式,这个过渡句子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一文是采用空行过渡形式;而自读课文《百泉村》是采用小标题过渡形式;《信箱》是采用序号过渡形式等。 3.仿写文章的结尾。 一篇好文章,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常见文章的结尾方法也有多种。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是这样结尾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的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这是自然结尾法;《小马过河》一文是这样结尾:“„„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不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应该自己去试一试。”这种结尾适合于童话、寓言故事,写作时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不要把话表露无遗。 4.仿写文章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用比喻与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 5.仿写文章的词语。

A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关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火烧云》,排比,用实物加颜色来写颜色。 其中“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事物+颜色”仿写词语;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是句子仿写。 B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鸟的天堂》,用词准确。 6.仿写文章的线索。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颐和园》,移步换 3

景写景,先点明地点,再详细写。 7.仿写文章的修辞。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世纪》运用了设问手法。 8.仿写文章的结构。 A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如何来安排内容与材料的。从结构上一般可以分为这几种形式:总分形式、分总形式、总分总形式。从线索上一般可以分为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以时间变化为线索等几类。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路上——洞口——外洞——进洞——内洞——出洞”的地点转换顺序写的,一般游记类文章都可以采用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来安排材料与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的,写出了小兴安岭四季之美,写出了它的物产丰富。 B《百泉村》是一篇组章式文章,全篇采用小标题安排结构,分为“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 9.仿写文章的标点。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白杨》,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 10.仿写文章的体裁。 文章的体裁就是文章表达内容时采用的形式。传统上我们把文章分为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四种形式,其实这种分类形式过于粗干化,还可以再分成细枝细叶,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再逐一指导学生去仿写,有利于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类文章写法,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用采访对话形式写的,《延安 我把你追寻》一文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半截蜡烛》一文是剧本形式写的,《打电话》一文是相声形式等。 11.仿写文章的标题。 (1)采用新奇的比喻。如《香港,璀璨的明珠》。 (2)采用鲜明的比对。如《严母慈父》。 (3)采用词语反复。如《老师啊,老师》 (4)采用巧妙的象征。如《灯光》《乡间那条小路》。 (5)采用语意的回环。如《“老师”和“学生”》。 4

(6)采用倒装句子。如《再见吧,母校》《再见了,亲人》。 (7)运用双关语。如《野菊》、《校园的早晨》。 (8)运用拟人。如《小河在微笑》。 (9)运用设问、反问。如《你知道吗?》。 (10)成语翻新。如《不知足者常乐》。 (11)化用诗词。如《我想再拍灵山500年》。 (12)词语并列。如《冬阳.童年.骆驼队》。 (13)短语为题。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自己的花是让他人看的》。 交流展示 1.出示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段落,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该段写的好,好在哪些地方。 2.让学生进行尝试仿写。老师巡视指导,加以指点。 3.小组派代表展示仿写的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对仿写出的内容进行评价. 巩固拓展 1.仿写有哪些方面? 2.说一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你认为要从文中哪些方面进行仿写? 作业布置 1.仿照下列句子,写一写灵山或你家乡的美。 原文: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用比喻与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 仿写段落:

﹍﹍﹍﹍﹍﹍﹍﹍﹍﹍﹍﹍﹍﹍﹍﹍﹍﹍﹍﹍﹍﹍﹍﹍﹍﹍﹍﹍﹍

﹍﹍﹍﹍﹍﹍﹍﹍﹍﹍﹍﹍﹍﹍﹍﹍﹍﹍﹍﹍﹍﹍﹍﹍﹍﹍﹍﹍﹍ 2.仿写词语。 A 仿佛 梧桐 源源 ———— ———— ———— ———— ———— B 雪白 灰黄 桔黄 ———— ———— ———— ———— ———— C 黑白相间 青黄不接 ———— ———— ———— ———— ———— 3.仿写句子。 历史是一本书,时间是一支笔; 历史是一艘船,时间是一张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