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和三个代表》(1).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在党的(A )A. 十六大B.七大C. 十五大D. 一大(2).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C )A. 十六大B.七大C. 十五大D. 一大(3).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B )A. 十六大B.七大C. 十五大D. 一大(4).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起源于他对(A )A.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思考B.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思考C.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考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考(5).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是在党的(B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 十二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三大(6). 从1982–1987年,我国出现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局面,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B )A. 初步形成阶段B.形成轮廓阶段C. 完成体系阶段D. 丰富发展阶段(7).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形成阶段,时间大约在(A )A. 1978—1982年B. 1982—1987年C. 1987—1992年D. 1992—2002年(8). 从1978–1982年,全国拨乱反正,农村改革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起步,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A )A. 初步形成阶段B. 形成轮廓阶段C. 完成体系阶段D. 丰富发展阶段(9).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形成轮廓阶段,时间大约在(B ) A. 1978—1982年B. 1982—1987年C. 1987—1992年D. 1992—2002年(10). 从1987–1992年,我国改革进入攻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C )A. 初步形成阶段B.形成轮廓阶段C. 完成体系阶段D. 丰富发展阶段(1).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走向成熟、完成体系阶段,时间大约在(C )A. 1978—1982年B. 1982—1987年C. 1987—1992年D. 1992—2002年(2). 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辩正关系和指导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在(A )A. 2001年《七一讲话》中B. 2000年2月考察广东党建工作时C. 2002年5月31日讲话中D. 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A )A. 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C. 执政为民D. 立党为公(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B )A. 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C. 执政为民D. 立党为公(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标志是必须牢牢把握(A )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 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和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就是(B )A. 扎实推进反腐倡廉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 不断提高发展速度D. 精心打造都市形象(7).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中邓小平理论更突出的重要特征是(B )A. 破除迷信B.解放思想C. 与时俱进D. 开拓创新(8).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9).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在(B )A. 1949年B. 1978年C. 1989年D. 1992年(10). 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是(D )A. 1978年B. 1991年C. 1989年D. 1992年(1). 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 )A.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 .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 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2). 邓小平关于判别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形成于(D )A.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时期B.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C.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中D.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3). 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系统而精辟的论述,是在中国共产党(B )A. 十二大B.十三大C. 十一届六中全会D. 十二届四中全会(4).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不断提高民主化程度C.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D. 不断加强法制建设(5). 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改革是___,发展是___,稳定是___( A )A. 发展的动力稳定的基础发展改革的前提B.稳定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改革的前提C. 发展的动力发展改革的前提稳定的基础D. 稳定的基础发展改革的前提发展的动力(6). 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速度是___,比例是___,效益是___。
(B )A. 前提中心条件B.前提条件中心C. 中心前提条件D. 条件前提中心(7).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在(A )A. 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五大C. 中共十六大D. 中共十三大(8). 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C )A. 供求机制B.激励机制C. 价格机制D. 竞争机制(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C )A. 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B.主要应该由计划形成的价格机制C. 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形成的价格机制D. 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10). 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 )A.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D. 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1).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B )A. 改革和开放的关系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D.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以(B )A. 直接调控为主B.间接调控为主C. 结构调控为主D. 总体调控为主(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A )A.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B.坚持国际普遍性原则C. 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D. 借助国际力量的干预(4).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 )A. 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C. 集体主义D. 为人民服务(5).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或总要求的提出是在(C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三届四中全会C. 十四届六中全会D. 十六届三中全会(6).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D )A. 香港问题的B.澳门问题的C. 南沙群岛问题的D. 台湾问题的(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C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 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8).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B )A. 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 为人民服务D. 为社会主义服务(9). 在党的_______上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B )A. 十二大B.十三大C. 十三届七中全会D. 十四大(10).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
A. 各民族区域自治B.各民族一律平等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各民族相互团结(1). 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D )。
A. 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讲话》中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C.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D.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2). 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 )。
A. 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B.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C.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D. 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3).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精髓是(B )。
A.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D. 革命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4). 邓小平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在(D )。
A. 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C. 党的十三大D.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5). 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B )。
A. 李大钊B.毛泽东C. 刘少奇D. 邓小平(6). 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是(A )。
A. 南方谈话B.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D.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A )A.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B.党的十二大C. 党的十三大D. 党的十四大(8).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D )A. 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9).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 )A. 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B. 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C. 发展经济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D. 姓“资”姓“社”问题(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下列时间提出的(B )A. 1999年十五届三中全会B.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C. 2001年的“七一”讲话D. 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共党史》(1). 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C )。
A.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C. 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2).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依据是(D )。
A. 中国革命力量相对薄弱B.十月革命成功经验C. 中国阶级关系D. 中国的社会性质(3). 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