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专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大专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大专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审计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

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
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
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
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
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

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
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
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
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一)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
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
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
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
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
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
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
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
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
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
最大化。

而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
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
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
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
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
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
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

同理,在管理评价
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
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
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

因此,具体对评价
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
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
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

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
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优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
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劣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
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
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

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优
质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
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劣质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
劣质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

根据郑焕刚、
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
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
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二)管理审计的内涵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
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
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
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
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
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

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
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
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
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
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
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
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大专工商管理论文范文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盲目进行品牌授权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

本文对品牌授权经营的好处和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
此基础上就如何正确地进行品牌授权经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品牌授权,创造三赢局面
品牌授权又称为品牌许可,最初起源于欧美国家,是指品牌的拥有者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别、商品销售的地区和
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协议,允许被授权商使用授权商的
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并向品牌授权商支付商定
数额权利金的一种经营方式。

有关专家同时也指出,品牌授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可以为市场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从品牌授权商的角度看。

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来说,这些容易被消费者识别的品牌作为有效投资授权出去意味着品牌的扩展,即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不用投入厂房、设备、办公设备、人员等
烦琐事宜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市场。

品牌授权的风险
品牌授权虽然可以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风险。

授权监控的风险。

被授权者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品牌使用权,所以被授权者必须考虑投资的短期收益,不会注重品牌的维护与发展,因此很可能出现一些短期行为。

另外由于品牌授权者并不直接
进行产品生产,大多授权者远在国外,甚至有的品牌授权者还是二
道贩子,无法对具体的授权企业进行产品质量上的监督,一旦出现
质量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品牌。

授权产品冲突的风险。

某些授权产品由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及实际操作的结果,消费者已经在某一领域认同了该品牌,使其可延伸
性变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授权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关联性较差,
甚至产生抵触,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不适,有损原来的品牌形象。

例如品牌的原有产品是食品,而授权产品是药品,就会使产品的可
信度降低。

授权变圈钱的风险。

据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发现一些不法之徒打着品牌授权的幌子,有的甚至连商标都未注册,便搞起了所谓的品
牌授权,在大肆圈钱之后,然后拍屁股走人,换一个招牌继续招摇
撞骗。

一旦加入了这样的联盟,其后果不堪设想。

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品牌的商机,也凸显了没有品牌的危机。

因此,作为授权方,应构建一套成熟的品牌授权体系。

(1)考查合作者的资金实力。

潜在合作者的资金实力将是至关重
要的考察因素。

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担起
对品牌的建设和提升的重任,而只会从品牌原有价值中分享利益。

(2)是否拥有经营团队。

除了品牌之外,经营团队是企业的灵魂。

即使投资者拥有资金,如果其没有操作过实业(如张海收购健力宝),或者不拥有一支精干的经营团队,指望雇佣职业经理人是很难以成
功的。

毕竟,中国职业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都还不成熟,更不要
说职业经理人团队。

(3)对所选项目的操作方式。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有的合作者会要求控股新公司,那么授权方要提前设定商标授权
的使用范围和退出机制,否则会留下后患;有的投资方会选择以OEM
的方式介入新的延伸业务,那么就要考察合作者的真诚度,要知道OEM是被授权方轻易进入的一种方式,此种操作方式产品质量、发
货流程是很难以控制的,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度也是有限的。

此外,品牌的授权经营,还应考虑被授权方是否具有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要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

品牌授权的基础是开发品牌形象并维持该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地位,具体来说,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

品牌授权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
主要是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不能让低劣的商品影响品牌的形象。

(3)加强对授权方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授权方对被授权方在
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要进行指导和管理,以防被授权者的品牌授
权经营偏离了企业原有的轨道;要坚决杜绝授权方在授权后成为地主
的现象:只顾收租金,对被授权方在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不管不问。

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是中国发展品牌授权业的优势。

即将到来的2015年北京奥
运会是我们进行品牌授权经营的好机会,对于缺乏品牌的中国民族
制造业,现在正是了解品牌授权经营、与国际授权品牌合作、发展
自己品牌的关键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