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陪审团制度的比较
陪审团制度(Jury System)是美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鲜明的美国诉讼制度特征,也被认为是美国法治民主化的标志。陪
审团制度作为英美法系国家重要的司法制度之一,是司法民主化影响
最深远和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模式,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陪审团制
度一些固有的弊端不断显现,但其对于保障公民自由、提升司法公信
力,推进法制教育等仍具有重要意义,相对而言,我国的陪审制度却
不尽人意,因此,借鉴美国陪审制度的优势来逐步完善我国的人民陪
审员制度成为必要之举。
一、美国与中国陪审团制度的共同点
1、两种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为了使
公民有效的行使一部分权利从而防止法官的独断专行,以此来达到司
法正义;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使公民参与案件审理也是想让案件得
到公正的裁决,从这一角度来讲,中美的陪审制度的目的有异曲同工
之处。
2、作为二者制度设计基础的司法理念是一致的。美国的陪审团
制度基础理念是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活动,把普通公众的理性
和社会价值观引入司法领域,使司法更贴近社会;我国的人民陪审员
制度也是为了完善司法监督体制,基于司法民主的理念,将社会公众
引入司法行使过程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二、 美国与中国陪审团制度的不同点
1、历史起源与发展的差异。我国古代没有陪审制,陪审制度并
非中国原生,清朝末年,沈家本主持修订法律,在其编成的《大清刑
事、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陪审制度,但在法律实践中没有施行。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曾颁布关于政治案件的陪审暂
行法,但在实践中也没有施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在颁布的条例中
具体规定了陪审制度,但没有在全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
了前苏联的做法,陪审团以参审的方式进行陪审,直到现在。由此可
见,中国的陪审制度相比美国的陪审制度,缺少一脉相承的制度演进
过程,从而造成了陪审理念和共同意识的缺乏。
2、陪审团制度文化基础。我国陪审制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缺少陪审制度的文化基础,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形成了
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法文化传统,不可能注重人权,也就不可能使民
众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这本身就使中国缺乏了陪审制度的
精神寄托。
3、从功能上来说,我国的陪审员在理论上与审判员具有同等的
权利,既包括事实审又包括法律审,但在实践中,陪审员的法律素养
普遍较低,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容易追随审判员的观点,在法庭审理
过程中,由于审判长长期由职业法官担任,而法庭审理又是在其主持
下进行的,因此,陪审员作为合议庭的成员,主要职责是被动的“听”。
陪审员虽然作为合议庭的成员参加庭审,但其职责与职业法官并不相
同,陪审员不能把社会的道德、习惯、经验、伦理渗透到案件中去,
不能发挥其作用。
三、美国陪审团制度对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首先,严格限制人民陪审员参与的案件范围。在法律专业化趋势
日趋严重的今天,只有严格限定陪审员参与的范围,人民陪审员制度
才有存在的意义,不至于只流于形式。其次,应当充分尊重人民陪审
员的判决权威性。在美国,陪审员是得到法庭尊重的,在我国,由陪
审员参与的案件中一审、二审程序应严格的区分为事实审和法律审,
二审法官不得重新认定案件事实,以此来保证人民陪审员参审作出判
决的权威性。 再次,应当充分保障人民陪审员的话语权,排除法官
的不当压力。美国坚持认为人民才是最终的审判者,陪审团的评议是
秘密进行的,不受法官的影响,在我国,只有确保陪审员自己的意志
独立,不受法官干扰,才能保证人民陪审制度设计目的的实现。 最
后,应当强化审判制度对公民民主、自由的保护,提升司法公信力等
功能。美国陪审团制度具有对公民民主、自由保护的功能,反思我国
的司法审判,公信力缺失,甚至严重危及公民的民主和自由,有些判
决还有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改革司法制度时,必须注重
提升司法审判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