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 病因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 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 张仲景 B. 陶弘景 C. 陈无择 D. 巢元方 E. 刘完素 2.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 两者互不转化 B. 两者相互作用 C. 两者互不关联 D. 两者 对立制约

E. 两者静止不变 3. 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 疠气 B. 六淫 C. 七情 D. 瘀血 E. 劳逸

4. 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 暑邪 B. 燥邪 C. 风邪 D. 火邪 E. 寒邪 5. 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 暑 B. 湿 C. 寒 D. 风 E. 热

6. 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寒邪 B. 火邪 C. 风邪 D.燥邪 E. 湿邪

7. 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 寒邪伤于肌表 B. 寒邪入中经脉 C. 寒邪自内而生 D. 寒邪

直中脏腑 E. 寒邪侵及血分 8. 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 寒邪 B. 火邪 C. 风邪 D. 暑邪 E. 湿邪 9. 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 火邪 B. 燥邪 C. 湿邪 D. 风邪 E. 以上都不是 10.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 损伤阳气 B. 阻遏气机 C. 粘腻重浊 D . 凝滞收引 E. 易 袭阴位 11. 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热(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2.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 津液 B. 气血 C. 肾精 D. 肝血 E. 阳气 13. 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 夏末秋初 B. 近冬深秋 C. 长夏季节 D. 冬末春初 E. 春 末夏初 14. 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 风邪 B. 湿邪 C. 火邪 D. 燥邪 E. 寒邪 15. 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 易伤津耗气 B. 易生风动血 疡 E. 易阻遏气机 16. 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 寒邪 B. 湿邪 C. 暑邪 D. 热邪 E. 风邪 17.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 上炎 B. 耗气 C. 伤津 D. 动血 E.

生风

18. 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湿邪 E. 暑邪 19. 虚邪是指:

A. 微邪 B. 较弱的邪气 C. 瘀血 D. 贼邪 E. 致病邪气的通 称 20. 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邪 B. 燥邪 C. 湿邪 D. 暑邪 E.

热邪

21. 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 燥邪 C. 热邪 D. 暑邪 E. 寒邪 22. 伤于风者: A. 上先受之 B. 下先受之 C. 阳先受之 D . 阴先受之 E. 外 先受之 23. 异气是指: A. 六淫邪气 B. 异常气候 C. 情志变化 D . 气机失常 E. 乖

戾之气 24. 怒则: A. 气缓 B. 气上 C. 气下 D. 气消 E. 气结

25. 恐则: A. 气消 B. 气上 C. 气泄 D. 气耗 E. 气下 26. 劳则: A. 气上 B. 气下 C. 气收 D. 气耗 E. 气缓 27. 寒则: A. 气结 B. 气缓 C. 气收 D. 气泄 E. 气上 28.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 恐则气下 B. 惊则气乱 C. 怒则气上 D. 喜则气缓 则气消 29.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 肝气 B. 脾阳 C. 肾精 D. 肺津 E. 心神

C. 易扰乱神明 D. 易致肿 E. 悲 30.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 发病急 B. 病势重 C. 症状相似 D. 传染性强 E. 老少皆 能致病 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 A. 气 B. 血 C. 肉 D. 精 E. 筋 32. “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 A. 致病广泛 B. 病势缠绵 C. 阻滞气机 D. 阻碍气血 E. 扰 动神明 33. 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A. 痰可扰乱神明 B. 痰可化火化风 C. 痰阻碍气血运行 D. 痰 似风善行数变 E.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34. 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A. 脾 B. 心 C. 肺 D. 肾 E. 三焦

A. 胀痛 B. 灼痛 C. 刺痛 D. 隐痛 E. 冷痛 38. 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 寒凝 B. 气虚 C. 气滞 D. 血热 E. 湿热 39. 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 A. 寒湿内停 B. 气血不足 C. 恣食厚味 D. 过度劳累 E

湿热内积 40. 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

A. 寒为阴邪 B. 寒性黏滞 C. 寒性收引 D. 寒性凝滞 E. 易 伤阳气 41. 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A. 气候反常 B. 环境污染 C. 社会因素 D. 暴饮暴食 E. 饮

食不洁 42.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 致病广泛 B. 变化多端 C. 扰乱神明 D. 局部刺痛 E. 阻 滞气机

43. 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

A. 饮之凝聚成痰 B. 水乃湿聚而成 C. 水液积聚成饮 D. 水聚 稠浊为饮 E. 湿乃水液弥散之态 44. 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 A. 痛处固定 B. 刺痛 C. 疼痛喜按 D. 疼痛拒按 E. 疼痛夜 间加重

35. 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 A. 胀痛 B. 掣痛 C. 隐痛 36. 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 A. 出血量多 B. 出血颜色鲜明 E. 出血色淡质清稀 37. 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

D. 灼痛 E. 刺痛 C. 出血量少 D. 出血伴有血块 45. 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 A. 恶血 B. 败血 C. 衃血 D. 蓄血 E. 溢血 46. 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A. 脐周疼痛 B. 时发时止 C. 寐时磨牙 D. 脘腹剧痛 E. 皮下 结节 47. 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 A. 肛门奇痒 B. 食欲亢进 C. 形体消瘦 D. 大便中有白色虫体 节片 E.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 48. 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 A. 有异食癖 B. 脐周疼痛 C. 初起见皮肤瘙痒 D. 手足皮肤直 接接触粪土 E. 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 (二) B型题 A. 易耗气伤津 B. 易损伤阳气 C. 易袭阳位 D. 易袭阴 位 E. 易阻滞气机 1. 风邪致病 2. 暑邪致病 3. 寒邪致病 A. 上先受之 B. 外先受之 C. 阴受之 D. 阳受之 E. 下先受 之 4. 伤于风者 5. 伤于湿者 6. 犯贼风虚邪者 A. 风邪 B. 湿邪 C. 暑邪 D. 燥邪 E. 火邪 7. 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8. 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9. 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A. 气消 B. 气结 C. 气下 D. 气收 E. 气耗 10. 悲则: 11. 劳则: 12. 寒则: (三)D型题 1. 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 B.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辨证求因 C. 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思维演绎 D. 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 E. 以五行 为依据推衍 2. 广义之火是指: A. 宿食滞留 B. 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 C. 火热之邪 D. 血运不 畅的病理产物 E. 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3. 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8. 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 A. 内生寒湿 B. 损伤脾胃阳气 C. 阴虚火旺 D. 损伤心肺气 血 E. 损伤肝肾精血 9. 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 A.时聚时散 B.柔软喜按 C.腹胀喜暖 D.位置固定 E.质 硬拒按 10. 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

A. 婴儿阶段喂养不当 B. 婴儿阶段体弱多病 C. 婴儿阶段 发育不良

A. 均为阴邪 B. 易伤阳气 易袭阴位 4. 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 均为阳邪 均可致疮痈 5. 虚邪是指:

A. 五邪之一 B. 较弱的邪气 气的通称 6. 过度安逸可致:

A. 伤津耗液 B. 耗损肝血 气血运行不畅 7. 偏嗜饮酒可致:

A. 损伤心肺 B. 损伤肝肾 滞血瘀

C. 耗气伤津 D. 粘腻重浊 E. C. 均可挟湿 D. 均伤津耗气 E. C. 微邪 D. 贼邪 E. 致病邪 C. 全身虚弱 D. 损伤肾精 E. C. 损伤脾胃 D. 内生湿热 E. 气 D. 胎儿早期, 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 E. 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 影 响胎儿发育 11. 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 A. 病位游走不定 B. 风为百病之长 C. 风有向外的特性 D. 风 有向上的特性 E. 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12. 六淫中属阴邪的有: A. 寒邪 B. 火邪 C. 湿邪 D. 风邪 E. 暑邪 13. 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 A. 风 B. 寒 C. 湿 D. 燥 E. 火 14. 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 A. 燥邪 B. 风邪 C. 湿邪 D. 寒邪 E. 暑邪 15. 劳神过度则耗伤: A. 心血 B. 肺气 C. 肝血 D. 脾气 E. 肾精 (四)X型题 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 外感性 B. 季节性 C. 地域性 D. 相兼性 E. 变化性 2. 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A. 风邪 B. 燥邪 C. 暑邪 D. 火邪 E. 寒邪

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8. 陈无择将病因分为: A. 内因 B. 其他病因 C. 外因 D. 不内外因 E. 病理产物 形成的病因 9. 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3.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 发病急骤 B. 病情较重 于流行 4. 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 A. 脾胃损伤 B. 饮食停滞 化生内热 5. 形成瘀血的原因有: A. 气虚 B. 气滞 C. 血寒 6. 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 A. 外感六淫 B. 饮食不节 利 E. 肺脾肾功能失常 7. 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 A. 外感病因 B. 内伤病因

C. 症状相似 D. 传染性强 E. 易 C. 气血衰少 D. 聚湿成痰 E.

D. 血热 E. 内外伤 C. 七情内伤 D. 三焦水道不

将病因分为: C. 外伤病因 D. 其他病因 E.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