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作者:盛中华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3期盛中华[摘要]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之策。

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通过建设智慧校园,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在充分发挥技术性的同时,应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需要科学处理智慧校园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张力”;建立科学的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数据的收集,充分分析数据、合理使用数据。

[关键词] 高校内涵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张力”[作者简介] 盛中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杭州 311121)“十二五”规划以来,是我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式发展的时期。

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

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协同论的角度讲,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内涵发展。

因此,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之策。

[2]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有一个便捷及时、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来提升高校运转效能。

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关于高校智慧校园的论述,其重点大多集中在技术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上,并未从高校内涵发展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导向的顶层规划上做深入的分析。

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重硬件建设、轻实用性管理系统和资源建设;重投入资金一哄而上,轻常规使用服务师生,导致智慧校园不“智慧”的情形。

高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内涵发展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等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诞生。

其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逐渐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

那么何为智慧校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智能”观。

沈洁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在信息化背景下,将人才、设备、环境及资源和社会性等因素进行有机整合的校园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技术、核心是信息的相关性、传递手段是双向交流的多平台资源库、目的在于提供结合网络、服务、技术的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学校变得更智能[3]。

二是“教学”观。

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教育教学。

三是“实用”观。

宓咏认为,智慧校园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其建设应该依靠应用驱动与价值驱动来实现,突出应用和服务。

[5]四是“人本”观。

胡钦太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是回归“以人为本”并体现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本”,通过人才、设备、环境、资源等有机整合,改革和促进教育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胡钦太等人的“以人为本”更多地强调向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不够的,其原因在于:一是“用户”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学院、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等等;二是“校园”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育人”,它除具有感知性、互动性、灵活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智慧性和目的性。

由于前五种特性均已有论述,限于篇幅,在此,仅对智慧性和目的性作简要分析。

智慧性。

“智慧”一词,从不同角度理解具有不同的含义[9]。

在计算机领域,它处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一智慧”这一过程的最后一阶段。

从理解的角度看,“智慧”是数据挖掘的过程;从语境的角度看,“智慧”强调对多个相对独立整体之间的联结。

在英语语境中,“智慧”有Smart、Intelligent、Wisdom三个单词相对应。

Smart强调通过技术的应用来调整决策,Intelligent强调学习力、理解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Wisdom强调知识的适用性。

但在智慧校园这一语境中,更多的是强调计算机领域和英语语境中Intelligent的层面。

这是智慧校园所谓“智慧”而应有的一个含义——智能化。

此外,智慧校园的“智慧”还应该包括智慧及其转化的层面,即具有战略的眼光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智慧校园应该有助于,至少不能阻碍人尤其是学生深度认识、深度学习和深化思维的形成,更不能停留于信息的获得。

深度认知和深度学习需要经过“信息-知识-智力-理解性知识-智慧-转化”逐步深化的过程。

转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是自我组织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和冲力。

这种转化的教育既是个体意识(认知)的进展,同时也是个体存在的进展,是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合。

智慧校园应有助于促使信息向知识、从知识向智力,从智力向理解,从理解向智慧这样一个向深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转化,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目的性。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通过建构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精确管理与服务,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逻辑,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核心,也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更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是高校追求的最终目标。

正如美国学者阿斯汀(Alexander Astin)指出的:大学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而大学是否卓越、本科教育质量的好坏应该直接地把教育对本科生所产生的影响视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但资源导向的质量观、声誉导向的质量观、结果导向的质量观、教育内容导向的质量观等传统的质量观,从实质上来讲偏离了大学的核心目标,于是,这些质量观对大学质量的改善难以有所贡献。

[11]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人才培养而建设。

如果脱离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这一目标,智慧校园就失去了“校园”的意义。

二、智慧校园对高校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我国高等教育要进行内涵发展。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支持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13]。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后期,学生数量增速放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

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

所谓高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学校,基础是立足自我,着眼点在于高校的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动力是内源的——来源于高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力资源观、教育质量观以及学校内部各子系统的动态协调,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一种组织主体自我优化完善的过程,目标是增强实力、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实现“高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

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激发高校内部办学活力。

目前,高校内涵发展不仅存在着路径依赖和单一认同的局限,还存在着过度控制和“孤岛”现象的问题。

因此,在突破路径依赖,创新高校改革向度,摆脱单一认同,构建高校多元评价标准的同时,还要打破过度控制,推进高校自主管理,消除“孤岛”现象,实现多元主体合作。

我国高校,从外在控制上讲,主要表现是受到外部过多的条条框框、有形无形的约束,导致高校发展手脚受限、独立思考不强。

长此以往,把外在的控制、约束转化为内在控制,循规蹈矩,难以突破已有的范式。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学术模式从本质仿照西方的局面。

“从学校模式到课程、教学和有关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都是西方的。

采用一种从根本上说是外国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当然,那些从来没有正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泰国等,其学术模式的选择要比那些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多一些。

然而,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其政治思想或取向如何,还没有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的大学模式。

”因此,一方面,外部控制因素对高校的控制要有合理的限度与维度;另一方面,高校自身需要积极探索,激发办学活力,形成办学竞争力。

“孤岛”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它不仅包括功能孤岛、空间孤岛、制度孤岛,还包括信息孤岛、资源孤岛等等,使得“确实存在一种超于个人之上,并具有集体性、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一种隔离状态”[19]。

这种隔离状态,不仅存在于马伊里所说的政府机构间,也存在于学校及其内部。

因此,应注重校内共同体的形成、校际间的合作、政校企的合作,也应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增强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总之,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自主办学和消除“孤岛”提供了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高校教育监测评估的实施。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有效手段。

它“不是单一的评估模式,而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监测与评估的有效对接,以及评估机构、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多元复合模式”。

学校内部评估是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最为重要的一个。

它在评估导向上,注重评价的组织、目标、结果的阐释与应用;在此过程中,评估逐渐从依靠经验的主观评价,逐步过渡到依靠完善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有标准、有数据的客观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提升教育质量;在评价的形式上,随着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效果的知晓的关切性和及时性的增加,以及技术手段的发展,监测评估逐渐从静态性监测、总结性评估转变成过程性监测和发展性评估。

无论是从监测评估的导向上还是从监测评估的形式上,都不难看出,监测评估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这就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持,需要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时采集数据,充分满足高校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发展状况的需要。

此外,智慧校园的建及其应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与学生多样化成才。

智慧校园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增加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发掘和开发自身潜能的可能性,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内涵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