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小学语文教学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知识与乐趣,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互联
网进入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开拓视野,达到更优的
学习效果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
一、在预习中,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热情,我要求学生每单元
找出一篇以上自己喜欢的课文,通过上网查资料做好预习工作。如可以查找有关
作者生平、课文写作背景之类的资料,也可以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还可
以查阅作家的名言名作……总而言之,只要跟课文内容沾上边、有关联的知识都
可以成为学生作业的内容。
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十七世纪意
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是怎样以极大的勇气,冲破当时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
里斯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弄清伽利略当时所处的社
会背景,我便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通过上网查阅课文中出现的关键人物
伽利略及亚里斯多德的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的资料。
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课前搜集到了伽利略、亚里斯多德以及比萨斜塔等
大量资料。在正式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用自己从网上下载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布置出一个全面而又详细的展板,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学生对于伽利略的生平
简介、科学成就甚至趣闻轶事几乎已耳熟能详。一篇有一定难度深度的课文就这
样被学生攻克了。
二、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对于鲸——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的知识,学生们很
感兴趣,对于课文中关于“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一说,学生们读完课文后
出现了争论,以致仍心存疑问。于是以“鲸究竟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一题便成了
学生们课后的研究作业。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出色的完成
了对鲸的研究探寻工作,他们搜集了从鲸的外部性征、演化、生长、生活史到鲸
的适应、生殖周期等等大量资料,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书中观点。同时他们也涉
略了有关鲸的许多知识。
三、互联网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
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
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
读课文知道大榕树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于是,我利
用互联网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视频,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
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这种教学手段直观、形
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
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
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那棵大榕树,也知道
了那里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
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先播放桂林的
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
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地
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
秀、险。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利用好
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开拓视野,了解世
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