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重境界湖南省教科院严伯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治学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巧教乐学、少教多学、不教而学是我们应追求的境界。

一、巧教乐学治教学贵在得法,得法之妙在于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同理,无巧调动不起学生乐学的兴趣。

曾国藩曾说:“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如何才能教得巧,而学生乐于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呢?关键在于落实:“学路优先,因学巧教”。

“学路优先”是相对于“教路优先”提出来的。

在我们习惯的教学中,钻研教材,准备资料,制作课件,都是精心设计“教路”,以力求把自己知道的、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然而以“教路”作为思考点和出发点的教学,往往忽视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游离教学之外。

“学路优先”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前的预设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路进行,课中的生成始终围绕学生的习得和变化展开。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会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某一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的?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 从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把学生的乐学落实在具有的教学设计中。

因学巧教,是“致力于乐学的教学”,在动态的课堂中巧妙地激励、唤醒、鼓舞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导语巧设,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调动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心海的波澜,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兴趣巧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简便易记的歌谣、各式各样的活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巧提,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重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问题的卡壳处、练习错误的疑难处等选择启发点,巧提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难点巧破,如信用卡是经济生活教学中的难点,布置学生看看父母的信用卡,在超市、银行用用信用卡,比纯粹讲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巧排,对各类活动周密计划、科学组织,灵活安排。

收尾巧收,通过提纲挈领、构建知识框架,概括总结、强化重点难点,问题讨论、引发课外探究等多种方式,圆满结课,使教学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少教多学“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2004年在新加坡国庆大会上,总理李显龙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着眼于未来、富有睿智的教学理念,也是根治应试教学顽痼的良方。

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

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

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殊不知,教与学不一定成正比例,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不照单全收是一种常态。

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是学生因学养成的而不是苦口婆心“教”出来的。

“少教多学”,要改变传统教育下存在的教师作用“半径”过长,侵占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时空的问题,合理勘定教师作用的边界,为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学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的保障机制。

要确立“洗课”意识。

一“洗”目标,精心筛选最重要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节课扎扎实实解决一两个问题。

二“洗”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把那些讲不清的内容删除、讲了对学生无益的内容删除。

三“洗”形式,“洗”去表演的成份,重视课的实质,克服教学“华而不实”弊病,提炼课的含金量。

“简约而不简单”,只有“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语),通过对课程的化繁为简、深度挖掘,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还学生的操作权、猜想权、思考权、表现权、计算权等,形成学生自主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保护学生求知的天性和探究的本能。

三、不教而学最好的教是不教,最好的学是自学。

2009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强调,教育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用心,善于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奋发向上,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叶圣陶),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志向。

爱因斯坦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然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但是如果渴望达到这个目标的信念是强烈地活跃在我们的心里,那么,我们就不会缺少干劲去寻找达到这个目标并且把它为行动的方法。

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进取的求知态度,的前提。

其次,要善于“铺路搭桥”,让学生掌握“自决”、“自辨”、“自奋”、“自探”的方法,激励学生在自学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要搭好合作学习的平台。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次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并表现为一种可贵合作的品格。

合作学习能力不会自然而然形成,需要学校、教师的进行专门的培训,或在课堂上随时养成。

合作学习能力培训到位,小组集体学习的优势才能有序发挥。

同时,生活处处有学问。

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是学习社会,要读自然、人生这浩如烟海的无字书,要把自己的脚印投放到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顿悟、去历练,以增进经验,取得知识,丰富人生。

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我相信唯一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

顺应学情,铺路搭桥,导不露痕,不教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催生学习的智慧,去“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是教师大智慧的体现。

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和有意义的学习,既可以避免为知识而知识的异化,为书本而读书的浪费,既保护了学生求知激情,又锻炼了自我探索能力,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工作开辟了道路。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四种“课堂话语”其实,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

但朱永新认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研究不辍,出现了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桌面上的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

”朱永新表示,“这两种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话语。

”而后两种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

它们是以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叶澜、钟启泉、王荣生、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实验”的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和尊敬”。

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课堂占有率”还很小。

“但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对以上四种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性理解、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调和。

目的是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

”朱永新说。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这是王阳明在数百年前描述的一种可怕状态。

为了让学生远离这种状态,新教育人开始了研究:2002年,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正式提出;2004年,“构筑理想课堂”成为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有效课堂”“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和“风格与个性化课堂”的研究目标确立;2008年,有效课堂的框架正式在学校进行田野探索,并锤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三重“理想境界”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事实上,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

“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

”朱永新说。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

“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

”朱永新表示。

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

“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

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