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债风险管理

外债风险管理

【课题引入】: 一、我国企业外债现状及管理 纪录片《华尔街》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建立初期如何利用外债,实现国内经济迅速崛起的故事。从世界经济来看, 外债正日益成为推动一国和单个企业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适当的外债可以有效缓解一国和企业资金的不足状况,促进企业和国家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外债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债务是需要偿还和有借贷成本(即利息)的,这就产生了潜在的偿债风险。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风暴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管理。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外债风险管理。 一、定义 (一)外债: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债务,包括本金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 2、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 包括:(1)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外国政府贷款;(3)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4)买方信贷;(5)外国企业贷款; (6)发行外币债券;(7)国际金融租赁;(8)延期付款;(9)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10)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 3.我国外债定义的特征 (1)借款形式为货币 (2)外债的币种是外币而非本币 (3)对中国境内的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债务视作非居民管理 (4)外汇担保只有在实际履行偿还义务时才构成外债 4.外债的经济分析 (1) 经济收益与成本 外债的经济收益: 投资、技术与设备、就业、贸易 、银行或金融机构 借外债的成本: 债务偿还 、附带条件的外债、 外资供应的不确定性 、对外债的依赖性 (2)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 外债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反过来,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活动的周期,表现在贸易顺差可以用来偿还外债的本息。 债务周期:贸易逆差--逆差减少--顺差增加--逆差--头寸缓和 (3)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 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转换能力 1.负债率 2.外债饱和 3.债务率 4.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应≤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5.偿债率 6.当外债饱和后,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应≤年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二)、外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982年8月,墨西哥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从而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国家由于外债的结构不合理,中短期的外债过多,引发整个亚洲的经济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外债危机,2001年从阿根廷开始的席卷包括巴西、乌拉圭的金融危机也都和外债有关。我国虽然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外债风险较小,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扣除2001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国际债务危机 1.国际债务危机简介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债权国(贷款国家)与债务国(借款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地偿还债务本息,致使债权国债务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如期了结,并影响债权国与债务国各自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 2. 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 债务规模巨大 卷入危机国家之多、涉及面之广是历史上罕见的。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家外汇储备居减。 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高度集中 债务结构对债务人不利 3.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 外债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发生变化 债务国不适当的发展战略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4.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宜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借债国要根据本国的外债承受能力,适当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外债的合理增长。 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外债国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外债管理。 (三)外债风险管理的衡量标准 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和考核一国偿债能力及外债负担的指标: 偿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出口创汇收人额的比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25%; 债务率是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通常认为该指标不能超过100%; 负债率是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DP之比,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20%。纵观学者们对各个时段外债数据的分析,我国的外债清偿资金较为充沛,外债清偿能力较强。 外 债 风 险 指 标 单位:% 年 份 偿 债 率 负 债 率 债 务 率

1985 2.7 5.2 56.0 1986 15.4 7.3 72.1 1987 9.0 9.4 77.1 1988 6.5 10.0 87.1 1989 8.3 9.2 86.4 1990 8.7 13.5 91.6 1991 8.5 14.9 91.9 1992 7.1 14.4 87.9 1993 10.2 13.9 96.5 1994 9.1 17.1 78.0 1995 7.6 15.2 72.4 1996 6.0 14.2 67.7 1997 7.3 14.5 63.2 1998 10.9 15.2 70.4 1999 11.3 15.3 68.7 2000 9.2 13.5 52.1 2001 7.5 14.7 56.8 2002 7.9 13.6 46.1 2003 6.9 13.7 39.9 2004 3.2 13.9 37.8 2005 3.1 12.6 33.6 2006 2.1 12.3 30.4 2007 2.0 11.5 27.8 2008 1.8 8.7 23.7

注:1.本表资料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 2.偿债率指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3.负债率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2007年末中国对外债务简表-2007年 单位:千美元

债务人/债务类型 外国政府贷款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国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贷款 买方信贷 向国外出口商、国外企业或私人借款 对

国务院部委 27,251,620 684,976

中资金融机构 30,056,763 250,487 5,851,714 6,630,331 20,574

外资金融机构 15,555 38,401,751 608,975

外商投资企业 826,513 9,197,108 779,014 58,262,351

中资企业 27,050 475,234 104,953 290,836

其它 359 314,761

贸易信贷

合计 30,056,763 28,371,225 54,611,142 7,514,298 59,497,497

三、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 (一)我国外债基本情况 我国自1979年恢复对外举债以来,到1997年底,外债余额已达1309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务国。虽然我国有关外债风险的指标如偿债率、债务率和负债率目前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但外债规模的迅猛增长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0年6月末中国外债数据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138.10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072.10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066亿美元。

从债务期限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00.22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3.0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437.8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6.91%,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371.8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066亿美元。

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82.09亿美元,占12.44%;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230.94亿美元,占40.07%;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58.16亿美元,占31.19%;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38.06亿美元,占14.26%;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58亿美元,占1.94%;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7亿美元,占0.10%。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372.5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7.23%,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2.8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99.6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2.77%。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2.10%,比上年末上升4.34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10.11%,比上年末下降1.78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51%,比上年末下降1.87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