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部超早熟大豆重茬种植减产原因及解决途径

北部超早熟大豆重茬种植减产原因及解决途径

■ 技商推广 

中图分类号:¥3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3547(2012)02—0059—03 

北部超早熟大豆重茬种植 

减产原因及解决途径 

付文刚 

(黑龙江省孙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孙吴 164200) 

摘要:针对北部地区超早熟大豆多年重茬种植的情况,着重从生产实际出发分 析其减产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及根本解决途径,使北部地区农业生 产尽快进入合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豆;重茬;减产;解决途径 

北部高寒地区大部分属半 湿润气候,初霜9月6日至9月 

12日,终霜5月17日至6月7 日,无霜期85天至120天,年平 

均气温一2 2℃,≥10℃积温 

1 650~2050℃,一年内结冰期 长达6个月,由于广大育种科研 

人员与推广科技人员不懈的攻 关、努力,打破了大豆不能在 

高寒地区种植的禁区。大豆的 生长发育对≥1O℃的积温要求 

十分严格,北部地区栽培种植 

的大豆生育期多在82~110天, 所以生产出的大豆被誉为“超早 

熟大豆”。 北部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 呈逐年增加趋势,最近几年来 

春小麦连遭旱灾的影响产量大 

幅度下降,促使大豆种植面积 迅速扩大。占总播种面积的比 例过大,导致大豆不能合理轮 

作和及时倒茬,必然会产生北 部产区大面积重迎茬现象,因 

此,大豆生产中不可置疑的暴 

露出一些问题:品种退化问 题,杂草群落问题,重迎茬问 

题等。其中重迎茬的危害问题 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 

锐。连年重茬与迎茬种植大豆 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分析了解长期重迎茬种植大豆 造成的危害,有利于在生产中 

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北部 

超早熟大豆更好地良性生产奠 定基础。 1重迎茬危害的影响 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与 在工作中有目的地对大豆重迎 

收稿日期:2012—02—17 第一作者:付文刚,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茬造成的危害进行调查、研 

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由 重迎茬危害造成的各种影响。 

1.1 重迎茬导致土壤养分失 调,破坏土壤理化性状 大豆重迎茬种植的年限加 长,在北部地区土壤中水解氮 

含量增加,速效钾与速效磷含 

量大幅度降低,而且土壤中微 量元素钼、硼、锌等含量及有 

效性也在降低,据孙吴县土肥 站2004--2008年对大豆重迎茬 

地块采样化验,结果表明,重 迎茬地块的水解氮含量较正茬 

地块平均高80 200 ppm,速效 钾与速效磷含量分别较正茬地 

低1O~65 ppm、5~25 ppm,使 

土壤中养分出现偏耗,造成养 分严重失调。 

1.2重迎茬对产量、品质及种 植业结构的影响 重迎茬种植大豆的直接影 响是单产的下降,据有关部门 

调查,连续四年以上的种植地 技】I【推广 一 

块减产幅度在20.4%一32%,进 而影响大豆的总产与稳产,通 

过生产中实际调查表明,重茬 年限越多,减产越明显。据孙 

吴县推广站2001年至2008年调 查,重茬在八年以上的种植地 

块平均减产55%一67%,最高减 产幅度在75%以上。重迎茬大豆 

的籽粒饱满度差,籽粒颜色暗 

淡无光泽,病斑粒与虫食粒增 加,严重影响大豆的商品价值。 

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的扩 大,(小麦受干旱影响面积下 

降,大豆经济效益好转)必然压 缩其他作物面积,致使种植比 

例失调,高产密播作物小麦、 亚麻、油菜及杂粮面积的减 

少,影响到粮食总产,也造成 饲料的不足;再有,面积过大 

一旦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洪 

涝、干旱、冻害、雹灾)和病虫 害大发生年时,会大幅度降低 

单产与总产,给农民带来风险 与损失。 

1.3重迎茬加重病、虫、草害 大豆长期重迎茬种植,使 

土壤中有益真菌数量减少,各 

种放线菌与细菌受到抑制,导 致大豆根腐病加重,同时重迎 

茬使地块中胞囊线虫基数增 加,并随着年限成倍递增,危 

害十分严重,加之大豆菌核 病、大豆食心虫等危害日趋严 

峻,现已经成为影响北部超早 熟大豆生产产量提高与品质提 

高的限制因素。据孙吴县推广 

站2006-2008年调查,根腐病 与胞囊线虫危害最重的地块, 

大豆单产仅为30公斤/亩。 

重迎茬种植大豆不仅加重 病虫害,还加重大豆伴生性杂 草的发生机率,据调查,北部 

地区大豆因多年重茬致使大豆 田杂草群落发生明显变化,由 

原来不具有优势的杂草如:铁 

苋菜、蓟、鸭跖草、苣莫菜 等,已发展成北部大豆田具有 明显优势的杂草群落且密度 

大、面积广,成为北部大豆生 

产中极难防除的恶性杂草群 

落,是农民中耕除草时的难 点,加重了治理负担。 1.4重迎茬对大豆生长发育的 影响 通过大量实际调查与田间 

试验表明,重迎茬大豆根系人 土浅,主根短,侧根少,根干 

重减少,有效根瘤数明显减 

少,而根际周围的胞囊线虫数 

量明显增高。大豆重迎茬延缓 了叶片生长速度,导致冠层叶 片分布不合理,中层叶面积减 

少,使大豆地上部植株矮小, 

严重时黄叶甚至落叶,造成大 豆结荚部位升高,节间长,有 

效荚少,籽粒小,使大豆抗逆 性明显降低。 

2解决途径 为减轻重迎茬所造成的危 

害,根据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 

的部分技术措施提出几点暂缓 的解决途径以供参考。 2.1合理土壤耕作 

重迎茬地块一是要大力推 

行深松、深翻耕法,此种耕作 技术有利于加深耕层,打破犁 

底层,改善土壤结构,能做到 虑实并存,抗旱,抗涝,同时 

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病虫的基 

数;二是大力推行秋翻、秋 耙、秋整地技术,以此吸纳更 

多的秋雨冬雪,利于增墒防旱 保春苗,并能有效减少、控制 

大豆田难除恶性杂草的发生。 

2.2合理施肥,适当补充微肥 生产实践证明,增施农家 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功 

能,协调土壤理化平衡,降低 土壤中酸性危害,增强通透性 

和蓄水性,提高耐重迎茬与抗 

灾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与种植绿肥作物,以达到养地 

肥田目的。在化肥的应用上应 加大合理施肥力度,氮、磷、 

钾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搭配施 用,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坚持 

在大豆苗期与花期适时追肥和 叶面喷肥,利用大豆生长空间 

达到立体平衡施肥目的,开垦 

久远的地块要适当补充硫、 钙、钼、硼、锌、铁等中微量 

元素的投入,建议生产中可选 用由孙吴县佳禾肥料厂研制生 

产的“大豆微复肥拌种剂”(豆 乐)。其含有硼、钼等微量元 

素,生根粉、沸石及多种有机 酸等有益物质,对缓解重迎茬 

危害有一定的功效。 

2.3药剂防治 (1)应用30%、35%的多克 

福大豆种衣剂按种子用量的 0_3%或1:75的比例进行拌种, 

用来防治地下害虫及根腐病。 (2)应用2.5%适乐时杀菌 

剂250—300毫升//厶\顷,对水 600~800毫升搅拌均匀后拌 

种,用来防治地下病害。 

(3)应用35%的甲基硫环 磷,按种子用量的0.5%拌种, 

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 技7Ic推广 

中图分类号:sl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3547(2012)02—0061-02 

大豆根瘤菌的使用技术 

魏鲁玉 

(黑龙江省鹤岗市65426部队农副业基地,黑龙江鹤岗 154107) 

摘要:对大豆根瘤菌的应用情况和使用根瘤菌的好处进行了介绍,指出使用大 豆根瘤茵具有节省氮肥、增加产量、增加效益和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良好作 用,并提出了选好菌种、保持足够菌数、做好储藏、播前拌种和拌种与施肥配 合等五点使用根瘤茵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使用技术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与大豆共 

生的生物菌,它固定空气中游离 的氮供给大豆,以满足大豆对氮 

素的需求,是大豆增产、节肥、 减少污染的好措施,受到世界各 

地研究人员的重视。大豆根瘤菌 

因菌株和环境的不同固氮量有很 

大的差别,美国为116~192公 

斤/公顷,加拿大为33—151公 

斤/公顷,中国为67~140公斤/ 

公顷(李新民1999),在中国一 

在北部地区,生产中单一 根腐病、胞囊线虫(火龙秧子) 响,并能有效减少、抑制大豆 

应用种衣剂较多,但是由于长 等防效显著;③辛硫磷拌人种 田恶性杂草的蔓延发展,这样 

期在重迎茬地块使用多克福种 肥施用时,种子还可选用多菌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豆重 

衣剂,致使土壤中害虫与病原 灵拌种(此做法生产中投入低, 迎茬所引起的各种危害与不利 

菌产生较强抗性,其防效明显 也能收到良好防效)。 影响。 

降低,据孙吴县农业中心 在目前生产实际中要想彻 参考文献: 

2002--2005年田间试验与生产 底解决重迎茬对大豆造成的危 [1]刘丽君主编.中国东北优质大豆 

实践证明:①多克福种衣剂与 害,必须合理搞好作物间轮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适乐时(咯菌腈)同时拌种,可 作,至少3—5年以上的合理轮 uu 有效减轻因重迎茬导致的病害 作,通过与小麦、玉米等禾谷 言 

影响;②以多克福种衣剂和适 类作物轮作,与亚麻、油菜等 析料199o 

乐时进行拌种,待播种时将辛 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中虫口 [3]刘丽君,胡立成,杜维广编.高油 硫磷混人种肥中施人耕层内, 与病原菌基数,减轻土壤中因 大豆栽培关键技术【M].哈尔滨:科 

对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引起的 大豆根系分泌酸性物质的影 学技术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2—03—12 

第一作者:魏鲁玉,中国人民解放军65426部队农副业基地副主任,助理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根瘤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