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 SHANXI SCIENCE AND I'ECHN0L0GY 2013年第28卷第3期
文章编号:1004—6429(2013)03一ooO4一O3
关于城 市公共安 收稿日期:2013—02—25
全实现持续性管理的思考术
卫秋云,秦小红,张玉军,闫 伟,李治俞
(长治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分析了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及现状,阐述了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的重要
意义,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的需求及保障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
中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集聚和传播中心。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
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
年的52.6%,年均增长1.O2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
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危及人们的生活及生命安全,而且严
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如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城
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l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及现状
1.1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
城市公共安全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内
涵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得以深化及拓展。公共安全
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预防和控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广义
上的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及其人员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
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是对城市居民及其生命财
产安全需求的满足,是城市依法进行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以及
生产、经营等所必需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保证,是人民
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所在,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因素对于城市和谐以及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当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
生物安全等。也有学者将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围确定为包括
公共场所、公共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道路交通、工业危险源、恐
怖袭击与破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个领域的安全问题。
1.2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2l世纪以来,城市灾难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国际上,200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安全保障型城
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系统研发》(课题编号:
2011BAKO7B03)。
4 年9月11 Et,美国遭受恐怖袭击;2005年7月7 Et,由数名自
杀式袭击者针对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发起的重大恐怖袭击,造成
700余人死伤。除此还有自然灾害事件,如:2005年8月“卡特
里娜”飓风横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等,造成100万
人流离失所,1 800余人死亡;2009年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
7.7级地震,地震共造成1 117人死亡,99.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
损失达2.33亿美元;2011年3月日本的9.0级强震,导致2.7
万人遇难或失踪,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及放射
性物质泄漏,危及人民生活及生命安全,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造
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使城市公共安全受到前所未有
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
时期。((2012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2000--201 1年,我国城
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据世界银
行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前后,中国城镇人口应达10亿人左
右,城镇化率将超过70%。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公共
安全事件也呈现出面广、多发、复合链式的特点:2003年我国多
座城市爆发“非典(SARS)”疫情,引起大面积恐慌;2005年中石
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流人松
花江,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8.0级
大地震,近7万人死亡,多座城市严重受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
事件不断发生,并涉及卫生、环境、生产、自然灾害等多个领域,
这预示着中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因此,如何保持城市
系统在突发事件中的持续运行和快速恢复,使我国城市可持续
高速运转,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2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将持续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城市安全管理中,通过
系统化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涵盖预防、监测、研判、救援、恢复、评
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安全目的
的管理过程。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一方面依靠在硬件设施
中进行事先规划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从组织设计等软环境的 卫秋云,秦小红,张玉军,闰伟,李治俞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实现持续性管理的思考 本刊E-mail:sxkjzzs@163.corn 决策参考
角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共同保证城市系统持续运行和快
速恢复,是一个循环往复、动态的、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过程。
2.1 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预案提供
新的思路
自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
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各地方、行业也已经初步建立了“纵向到
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的编制为各地方政府
及行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行动指南,但多数预案从编制以来
经历的一些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考验,暴露了诸多不足。城
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的研究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了新的思
路,可对城市运行的风险进行更完备、更系统的分析,对系统的
恢复顺序和时间目标等进行预测,可使当前的应急预案更具体
化、体系化。
2.2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可实现综合风险治理
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可提前对突发事件进行界定,确
定其在整个风险管理的工作范围和基本参数。通过设置确定风
险问题的基本范围,系统查找隐患和薄弱环节,分析各种风险来
源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进行识别。而通过风险评估,将风险等
级和预先设定的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比较,确定管理优先级,为进
一步行动提供依据,最后做出决策,确定通过降低风险、规避风
险和转移风险等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这样可从社会整体
角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或降低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保
障城市公共安全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3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可实现组织机构重组
在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过程中,应对突发性事件,要实
现各部门的信息和资源的整合,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
沟通,推动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
众多元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从而强化预防和应对风险的
效果,达到组织机构重组。
3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的需求及保障建设
3.1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法制建设是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公
共安全持续性管理系统需要事故预防、监测预测、灾害预警、应
急反应、灾后处理、评估总结形成一个整体,而各个环节的协调
一致都需要从立法上给予保证。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才能
在突发事件处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证政府公共
安全管理的长期战略地位。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没有综合性城
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理法规,因此应在以往部门法的基础上加
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立法体系的研究,特别是持续性城市公共
安全管理体系的立法研究,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法制化,强化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确保
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和有序。
3.2组织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城市公共安全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 杂多变,同时,突发事件导致影响公共安全管理因素有多元化趋
势。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城市公共安全纳入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统筹规划,使
各行业、各部门全面协调发展,并制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可持
续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和政策。同时,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性管
理中还要引进人才,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并要落实最高
责任人、第一响应人等,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职责和管理权限。
此外,还要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家队伍,作为政府
决策的智囊系统。而这些都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人才招募、统
一协调。
3.3技术保障——把科技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
城市公共安全的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
水平,因此要加强城市安全持续性管理方面的技术研究,对持续
性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预测;要加大科
技投入力度,积极科研攻关,增加管理科技含量,促进城市运行
持续性管理的科学性,增强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
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快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结
合“数字化”城市建设,尽快建立起基于3s技术(遥感Rs、空间地
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公共安
全数据库和网络规划,充分借鉴网格化城市管理思想,搭建城市
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的技术平台,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
术支持。建立公共安全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系
统、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公共安全危机处理系统、综合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等信息系统,使管理对象可透明地
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目
的。
3.4社会保障——动员社会公众力量
城市公共安全需要每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要保障
城市公共安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思想
意识教育。首先,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可持续
发展及生态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民众的社会综合素质,增强组织
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认
识,使每个公民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管理系统中来。其次,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突发应急管理着重提高全社
会的避险救助能力,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这就需要城市基础设施
核心机构和企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具备业务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中,应向相关企业、组织逐步推行业
务持续性管理思想,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的社会体系,提高全社会的
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12012—02—22j.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t20130221_402874525.htm.
[2]李力.关于新形势下沈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对
策研究EJ].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2010:1151-115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