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综合评价与找煤工程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自然资源部提名意见:本项目围绕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聚焦制约找煤突破的煤炭聚集赋存规律和绿色安全科学开发的关键地质科学问题,历时八年研发,五年多工程应用,30多家单位3000多人产学研联合攻关,投入研究经费上亿元,在煤炭地质理论、综合评价方法和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原煤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
研制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生态环境效应。
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多元地质物探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开展全国多层次煤炭资源预测,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
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应用项目成果,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亿元,实现煤炭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
组织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为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21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高速增长,煤炭资源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重大科技问题,依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重点项目和找煤勘查工程,在煤炭地质理论、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和预测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对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煤炭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为煤炭资源预测评价和科学找煤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2)研制出煤炭资源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环境效应。
(3)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提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从煤田、省(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煤炭资源预测和潜力评价。
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比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源量增加3300亿吨。
(4)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研发了新的煤炭资源数据模型,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为我国能源工业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序、科学和动态数据。
2、技术经济指标组织制定规范标准2项,软件著作权6项。
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煤炭学报》、《地质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3、应用推广与效益情况本项目历时8年,产学研30多家单位、3000多人参加研究,投入经费上亿元。
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勘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多亿元。
研究报告应用于各级煤炭工业、国土资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和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被有关部委采纳。
煤炭资源聚集赋存规律研究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研究水平。
为新时期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资源动态管理、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四、客观评价(一)评审、鉴定意见1、《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以陈毓川院士为组长,彭苏萍院士、裴荣富院士为副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评审验收,认为项目在以下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1)项目在中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属性的含煤地层划分、对比格架;提出了全国各聚煤区层序及体系域的对比方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厚煤层聚集模式;采用赋煤构造单元概念完成全国三级赋煤单元区划,进行了聚煤盆地分类,总结了控煤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归纳了中国煤质分区分带特征,深化了对中国煤类分布规律的认识。
研究成果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综合煤炭资源赋存、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煤炭供需等因素,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三带六区四级”区划方案;研制了煤炭资源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全面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理念下我国现有煤矿区和区域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3)系统总结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和方法。
全国共圈定预测区2880 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 万亿吨。
综合预测评价结果,全国2000 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5.90 万亿吨。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级(95分)。
2、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聘请了陈清如院士为专家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鉴定。
认为本项目在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组织了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认为该项目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煤、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查新情况本项目进行了查新工作,查新机构为煤炭信息研究院(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查新结论为:在检索范围内,除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外,国内外未见有与本课题查新点综合研究内容相同的有关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的文献报道。
(四)专著和论文本项目出版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2016)、《中国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2018)、《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2010),“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2016)、《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论文集》(2010)。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
(五)学术评价和报道《人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地质勘查导报》、新华网、人民网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并高度评价了大型煤炭基地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科技成果》、《中煤地质报》等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进行了报道评价,认为本项成果全面深化了我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的认识,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潜力,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五、应用情况本项目周期较长,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很多阶段性成果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结束后,加大了项目成果应用推广力度。
主要应用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各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煤炭地质局、地矿局及其勘探队,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1、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工程,取得找煤重大突破。
在东部缺煤地区,西部沙漠、厚层黄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找到了大型、特大型煤田,新发现煤炭资源量约3000多亿吨。
其中,333资源量达到2000多亿吨,大型以上煤产地占90%。
如新疆发现三塘湖、艾丁湖、卡姆斯特等特大型煤田,资源量达1476亿吨。
陕西府谷矿区马家梁-房子坪普查探获煤炭资源32亿吨,获2016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全国很多地方政府、煤田地质单位和企业应用本项成果实施找煤工程,投资进行矿业权经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其中,333及其以上资源量约2000多亿吨,按照每吨2元计算,探矿权价款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
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获得巨大的资源资产,通过探矿权转让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在山西临汾白额矿权的勘查中共探获煤炭资源量29亿吨,根据矿业权评估机构评估,该探矿权价值近70亿元,而勘查投入仅2亿元,预计新增利润68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利润55755万元,新增税收8874万元。
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和贵州等省区地方政府应用本项目预测成果,投资开展煤炭普查工作。
应用材料证明,形成巨额煤炭探矿权价款约2800亿元,很多已经转让,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新疆三塘湖查明资源量1171亿吨,经评估,探矿权价款就达332亿元。
3、提出了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划分方案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建议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采用,据此公布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为大型煤炭基地煤、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地质支撑。
4、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十二五、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煤炭工业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
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研究》(2013)、《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研究》和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研究》也应用了该项成果。
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几十家单位将该项成果应用于战略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矿产资源形势与勘查开发战略研究》、《发展矿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采用了该项成果。
5、本项目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其中,1000米以浅煤炭资源1.43万亿吨,通过找煤工程实施,实现找煤突破,为我国煤炭资源量从2000年的1万亿吨跃升到2017年的2.5万亿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煤炭消费从2000年的10亿吨跃升为2015年的37亿吨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6、应用预测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疆等地发现了特大型煤田,新的煤炭资源的发现,改变了我国煤田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到我国煤炭工业战略布局,为我国实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煤炭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