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
(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确立下来,是1994年7 月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法》, 受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劳动用工制度 改革进程的历史局限,《劳动法》确立的 劳动合同制度逐步显示出了先天的不足。
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大量的具体 问题需要由部颁规章或地方立法来解决, 甚至由规范性文件来规定,导致立法层次 不高甚至相互冲突;
劳动合同法在立法目的上采用的是“单保 护”表述。在立法过程中争论激烈,一种 观点认为,劳动合同也是合同,对双方当 事人应当平等保护。
之所以采用“单保护”表述,这是劳动 关系完全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
人身性——出让劳动必然牺牲人身自由; 使用劳动以劳动者健康为前提;劳动过程 有人身风险;人格尊严,体面劳动。
二是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充分发挥协调 劳动关系的功能;
三是原制度规定滞后。当时市场经济远 未成熟,国有经济和公有企业的比重很高, 很多制度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同样处于改革 完善的阶段。因此,当时的立法不可能解 决后续发展、改革中的新问题,《劳动法》 所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必然带有旧体制和 过渡性的痕迹。
四是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 践中大量存在用工不签劳动合同,劳动合 同权利义务不对等,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 和劳务派遣,约定的内容违法,合同中免 除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排除劳动者 应当享有的权利,劳动合同短期化,随意 解除劳动合同等突出问题。
立法本质:利益调整 权利义务重新分配 对用人单位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劳动保障部门还是用人单 位,学习研究劳动法(广义),首先必须 全面学习研究《劳动合同法》;要把握劳 动法律制度,首先必须把握劳动合同法律 制度;《劳动合同法》对原劳动合同制度 有一系列新的规定和突破,必须认真学习 研究。
财产性——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交换; 隶属性——管理与被管理。
结论:劳动者处于弱势且双方强弱分明。
学者:我国资本至上 力量强大 无对手制 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情况将会给 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办法:立法保护 力量制衡 执法干预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保持劳资双方力量制衡 的制度安排:
独立工会 组织罢工的权利 业主面对 的是职工整体;
高票通过:《反国家分裂法》《劳动合同 法》
三、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义
劳动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体系庞大, 内容纷繁。但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制度、 标准、程序、罚责。
制度部分是主体,内涵丰富;劳动合同 制度属基础性的制度,它率先单独立法, 说明其在劳动法律制度中的位置。
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 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就业质量、劳动事 业全面发展。必将在劳动保障领域产生深 远的影响。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九次会议进行初审;
初审稿在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收到建议 案191849件。全国人大法律委、法工委进 行梳理研究;同时印发各省市区和中央有 关部门征求意见。带着各方意见和问题赴6 省市调研。
2006年12月,全国人大第二十五次会议 进行了二审;
2007年4月,全国人大第二十七次会议进 行了三审;
因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使劳动者举证 困难,维权成本高。
因为劳动合同短期化,职工缺乏归属感, 严重影响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可能 与单位同舟共济,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
民主立法 科学立法
2005年1月,劳动保障部将草案报请国务 院审议;
2005年11月,国务院提请十届全国人大 审议;
因为以上原因,劳动争议大幅度上升, 因侵害劳动权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 生,劳动信访案件占全部信访案件三分之 一。
这种状况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严重 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
1、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不仅创造了财富,劳动还创造了人 类和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 于生产活动连续、有序的持续进行。
2007年6月,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进 行四审并审议通过,于6月29日颁布。
立法过程特点:
周期长。从起草算起长达近4年;
争论大。不同利益、不同观点博弈,四 审通过不多见;
关注度高。该法涉及数亿劳动者,上百 万户用人单位,一审稿后近20万件建议;
立法进程后期全力加速。4至6月一个季 度进行了两次审议并通过。
《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目的、意义和调整范围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现实:劳动条件差,工资收入低,拖欠 工资;农民工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滥用劳 务派遣侵害劳动者合法权利;工伤后得不 到补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劳动者 举证不能,维权成本高等。
四、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 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 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立法目的属统率性条款,是立法的指导 思想,是理解和解释具体条款的依据
几个目的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完善劳 动合同制度的结果有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 义务;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 下,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成为构建和谐 稳定劳动关系的关键。可以看出:立法的 基本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对等谈判 三方协商机制 利益平衡
如何理解“单保护”表述
1、“单保护”表述是基于劳动关系的特 殊性,偏重或倾斜保护劳动者
2、建立劳动关系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 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相结合
二者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建立劳动关系
3、就业是劳动者及其家人生存的基础, 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融入社会、实现人身 价值的唯一通道
现代社会:通过建立劳动关系实现就业, 是绝大多数劳动者就业的方式。
结论: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 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人为 本必须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基本 道德观念;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劳资双方 的利益关系,保护劳动,保护劳动者,实 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