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于风电场功率预测的逐时风速预报

用于风电场功率预测的逐时风速预报

第41卷第4期 2013年8月 气象科技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I.41,No.4 

Aug.2013 

用于风电场功率预测的逐时风速预报 白龙 。 吴息 丁宇宇 丁杰 江燕如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南京210044;2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清洁能源发电研究所, 南京210009;3福建省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福州350001) 

引言 摘要为满足风电场精细化风速预报的需要,利用MM5模式的格点输出数值预报产品以及福建沿海地区两座海 上测风塔的逐时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将MM5数值预报产品与测风塔实测气象资料要素指标值共 同引入回归方程,拟合两座测风塔特定高度的逐小时风速预报方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通过一年的 预报效果指标以及15日的独立样本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逐小时风速的预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逐时风速预报测风塔 MM5模式 

鉴于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及其带来的环境污 染,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其 中,风力发电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 一。

风电开发由陆地起步,而由于沿海近岸良好的 

风力资源环境和较低的建设成本,近年来风力发电 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海上I1]。 海上风能资源比陆上大,少有静风期,能更有效 地利用风电机组以提高发电容量。海水表面粗糙度 低,海平面摩擦力小,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不需要 很高的塔架,可以降低风电机组成本。海上风的湍 流强度低,又没有复杂地形对气流的影响,作用在风 电机组上的疲劳载荷减少,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在陆 上设计寿命为2O年的风电机组在海上可达25~30 年l2]。鉴于以上种种优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长 迅速。但风力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的 特点,风能资源是具有不确定时空变化的不稳定能 源。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大,风电不稳定的弊端 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提高近海海面风功率预报的准 确性将会为风电的人网提供指导,加速风电的产业 化进程。 风速预测是风电场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 对风电场做短期风速预测,再由风功率曲线得到风 力发电功率的预测值,这是进行风力发电功率预测 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可以从预测风速技术人手。 风是一种很难精确预测的天气要素,风速变化除大 气环流外还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地形起伏、植被、 大气层结,甚至附近树木的叶片数量。风电预测的 要求是对风电场范围内、近地层风机高度上、未来一 段的逐时或几十分钟的风力数值(m/s)做出预测, 属于时空高分辨的精确预报,加之风速的湍流特征 和随机性,技术上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各气 象台、研究所采用的海上风速预报方法常见的有:经 验预报 ]、统计预报__4 ]、数值模式预报E 和统计动 力(数值产品的释用)等。统计动力预报(数值产品 释用)常见的有完全预报_8](Perfect Prognosis,简称 PP)法和模式输出统计l_g ](Model 0utput Statis— tics,MOS)方法。林良勋等[8]根据梯度风原理,用 经验和统计方法挑选相关因子,形成了一套应用日 本数值预报模式输出、适用于广东海面强风预报的 PP方法;叶燕华等 详细介绍了用MOS方法建立 预报方程的流程,建立了运行效率较高的甘肃低端 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预报量的24~120 h预报 

http://www.qxkj.net.cn气象科技 1 、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020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资助 

作者简介:白龙,男,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电场发电功率的预测,Email:bailong0307@126.com 收稿日期:2012年3月22日;定稿日期:2012年1O月9日 。 *通信作者,Email:wuxi57n@sina.com 第4期 白龙等:用于风电场功率预测的逐时风速预报 没有该指标,根据边界层气象原理,常用测风塔观测 的近地层风、温廓线构成的指标以及风速脉动标准 差来反映。 2.1 测风塔周边格点选取 近地层风速受气压梯度、温度层结、湍流强度等 的影响,基于此对MM5数值预报产品的站点读数 进行转换,来作为表征天气系统的特征量,对高度场 (^)、气压场(声)、温度场(f)进行组合。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读取两个测风塔周围16个 格点阵的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其中,1号塔格点位 置以及编号如图2所示,2号塔类似,图略。 l3 1。4 [15: 9 o 5 6 7 8 1 2 3 4 1 19.5。 1 l9.75。 120。 120.25oE 图2 1号塔在周边格点阵的经纬度位置 2.2相关因子的选取及计算 2.2.1 MM5数值预报产品因子 MM5数值预报产品的时间分辨率为3 h,首先 用线性插值方法得出逐小时的要素预报值,对逐小 时要素预报值进行简单处理得到风速影响因子。 (1)高度梯度及温度梯度因子。表示测风塔附 近区域气压梯度力的指标,以700 hPa高度梯度 为例: △Hs 一『 一(坠 字 )] △H w—f I_± 堕 ± _型 ~ L 0 (H3+H4+H7+H8+Hll+Hl2+H1 5+H16)f 8 I 高度梯度:△H7。。一 ̄/(△HsN) +(AHEw) 公式中H代表700 hPa的位势高度的格点要素 值,下标的数字代表测风塔周边16个格点的序号。 700 hPa温度梯度,850 hPa、925 hPa、i000 hPa的高度 及温度梯度,地面气压梯度均用相同方法计算。 (2)等压面垂直温度差。因子反映了测风塔周 围区域的近地层温度层结,以1000 hPa和925 hPa 的垂直温度差为例。 垂直温度差: △1、 一l ±! ±! 一 4 

±! !±! 4 

公式中丁代表温度,下标的数字代表格点序号,小 括号右下角的数字代表1000 hPa、925 hPa,表示括 号里面是1000 hPa、925 hPa等压面上的温度。 1000~725 hPa、1000~850 hPa垂直温度差用同样 方法计算。 以上预报因子都是由MM5数值预报产品转化 而来。 2.2.2测风塔因子 在以往MOS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除引人 MM5数值预报产品因子以外,还使用测风塔实测 资料经转化后作为预报因子共同拟合风速预报方 程。文中所用测风塔因子如下: (1)测风塔平均垂直温度差,即顶层和第一层的 温度差,AT=T 一T 。 (2)测风塔理查逊数,表征大气湍流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 △丁 R 一手 I J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AT、AZ、△ 、f分别为测风 塔顶层和第1层的垂直温度差、高度差、风速差、平 均温度。 在边界层气象学中,理查逊数物理意义明确,是 常用的指标。但从实际计算值看,由于近海面风速 梯度很小,随机性强,所以R 的观测值很不稳定,数 值波动很大。实际计算时采用与R 成正比的另一 

湍流消长指标.ri一 。 (3)测风塔平均风速标准差,即顶层和第1层的 平均风速标准差。 2.3预报模型的建立 以测风塔顶层风速(1号塔顶层离平均海水面 70 m、2号塔顶层距离平均海水面82.8 m)的小时 平均风速为预报量,各预报因子为自变量,采取逐步 回归方法,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拟合风速回归预 报方程。 气 象 科 技 第41卷 考虑到海陆热力特性的季节变化,影响因子的 权重会有所变化,针对各季节分别拟合预报方程。 福建沿海地处亚热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 风气候特征,风速也具有较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 季受冷高压影响,平均风速较大,秋季为全年最大风 速季节,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平均风速最小,春 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风速一般小于冬季、大 于夏季。因此将资料按照自然季节划分为春(3--5 月)、夏(6-8月)、秋(9~l1月)、冬(12至次年2 月)四季。考虑到模式起算点时间到实际发布时间 的滞后,只选用13~24 h预报时效的MM5数值预 报产品因子与对应的实测风速值,且由于在实时预 报中无法得到测风塔的即时气象要素资料,仅选用 距离起算点时间12 h的测风塔因子。考虑昼夜的 热力差异,利用08:()()和2O:O0起算点发布的资料 分别建立12 h时效的预报方程。即利用距离08:OO 起算时间13~24 h的数值预报场MM5因子、 2O:()(】的测风塔因子以及21:O0至次日08:O0的测 风塔实测风速,拟合21:()O至次El 08:oo的预报方 程;利用距离20:o0起算时间13~24 h的MM5因 子、次L1 08:O0的测风塔因子以及次日09:OO一 20:OO的测风塔实测风速,拟合次Et 09:0O一2O:O() 的预报方程。拟合资料时期为2009年12月1日至 2010年11月30日。最终进入各季度预报方程的 因子共12个,如下所示。 X :700 hPa高度梯度;X2:850 hPa高度梯 度;X3:925 hPa高度梯度。 x :925 hPa温度梯度;X5:1000 hPa高度梯 度;X6:1000 hPa温度梯度。 X :地面气压梯度;X8:1000~850 hPa温度 差;X9:1000~925 hPa温度差。 X 。:测风塔垂直温度差;X 测风塔湍流消 长指标;X 测风塔风速标准差。 限于篇幅,预报方程不全部给出,仅列出1号塔 冬季预报方程如下: V( )一5.436X7(f)+4.377X]2(f。)一1.366X (f)+ 2.279Xl( )十0.286X。(t)4-3.822X (t)一 2.164Xl J(£。)+0.798X (t)+ 0.486X】o(z。)一O.578 t=1,2,3,…,12 h,起算时间为20:O0。 ( )===7.599X12(t。)+4.171Xj(t)+ 5.324X3(t)+2.69X1(t)4- 0.657Xl。(t。)+0.74X4(f)+ 0.411X9(f)0.226X8(t)+ 0.497X】l(t。)一1.646 t一1,2,3,…,12 h,起算时间为08:O0,09:(JO, 10:O0,2O:OO。 3预报模型的效果分析与检验 3.1预报效果分析 利用风速预报方程以及各预报因子,对上述预 报方程进行预报方程拟合效果和新增部分样本的效 果分析,采用下列指标作为效果指标: ①平均绝对误差: 

∑j V--V I ②均方根误差: r——— ——————————一 ,/l 1~Vm) 

③相关系数: ∑[(V一 )・( 一V )] 

^/∑(V一 ) ・∑(V 一V ) 其中,V指实测风速,V 指预报风速。 表2给出了两个测风塔各季节风速预报方程的 拟合预报效果指标。全年平均,1号塔平均绝对误 差为1.87 m/s,略好于2号塔的1.94 m/s。从季节 上看,冬季预报误差都是最小,1号塔夏季预报误差 最大,而2号塔则是秋季最大。我们分别选取了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