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标准变革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标准变革历程

第14卷第1期2013年1月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Jan.2013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标准变革历程研究张先治,贾兴飞(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会计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却鲜有提及,该领域的研究亟需拓展。

文章在论述会计两大职能的联动作用以及双重属性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发展决定会计标准变革、会计标准变革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对建国以来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历程的剖析,验证了两者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充分关注会计变革的宏观影响,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会计标准变革方向,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会计标准变革;经济发展;动态演进;宏观影响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2X(2013)01-0040-05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3.01.011会计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微观世界的研究对象。

提起会计,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将其置于企业研究框架之中。

然而,会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

毛伯林、肖德愚对会计与经济具有“血缘”关系的论述将会计的研究视角提升至宏观世界[1];郭道扬认为会计服务宏观经济是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2];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以事实警醒人们关注会计变革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人们开始意识到会计与经济的联系之密、融合之深,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论述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时,往往是“一言以概之”,缺乏细致深入的理论分析;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会计变革、会计变革又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两者的动态演进过程也极少被提及。

本文以此为立足点,深入探讨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个阶段的互动演进。

一、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如改造世界需要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一样,控制需要反映为基础,反映是为了更好地控制。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也可以称之为会计反映和会计控制)这两大会计职能同样具有这种辩证关系。

首先,会计控制规定了会计反映的内容和方式。

会计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反映多少、如何反映,总是由会计控制的需要决定。

其次,会计控制为会计反映的发展提供动力。

会计控制要求和目标的变化为会计反映提出了新议题,推动会计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以更有效地满足控制需求。

再次,会计反映的目的是会计控制。

会计反映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各种各样的会计控制目的不断发展演化。

最后,会计控制是检验会计反映效果的标准。

会计反映本身无法检验其好坏优劣,而是由基于会计反映进行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决定的。

“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为必要。

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马克思的这段话科学的论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反映和会计控制是动态演进的而非静止不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反映出不同的内容,并发挥着不同力*收稿日期:2012-11-07作者简介:张先治(1957—),男,辽宁瓦房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报告应用、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140103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1DJL045);东北财经大学会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102)度、不同方式的控制作用。

会计反映和会计控制还表明了会计的双重属性。

会计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和呈现,代表了其具有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表明了会计的技术性,只有承认会计的技术性才能借鉴国际经验为我所用,国内外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才有据可依。

会计控制则是通过会计反映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以符合人们的主观需求,代表其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表明了会计的社会性,注重会计的社会性才不至于照搬照抄,而是应该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会计标准体系。

享德里克森教授指出,经济环境对会计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管理活动论”则侧重会计对环境的反作用,认为会计是服务特定经济环境的管理活动。

阎德玉、吴贤虎论证了经济发展与会计变革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可见,经济发展决定了会计标准变革的方向,会计不断完善以持续顺应经济发展。

回顾60年来中国会计标准的变迁,从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会计制度,到服务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会计制度,再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中国的会计标准体系建设也确实书写了一本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进的风雨变迁录。

如图1所示。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1949—1978)建国伊始,中国经济可谓千疮百孔、发展滞后,争取财政经济根本好转成为经济改革的重心,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环境主要有如下特征: 1.中国主要学习苏联的经管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统一的经济管理,急需建立与之适应的统一的经管制度。

2.统一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也引发了中央、地方、部门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客观上要求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变革。

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为当时会计制度的发展指引航向。

新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集中、统一的会计制度为之服务与旧中国分散、落后的会计制度难以满足其需求的矛盾成为中国会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为满足统一管理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制度需从之前的“各自为政”向新中国的“上下一致”转变。

这一时期会计改革首先是通过引进苏联的会计理论与模式,建立中国的会计制度。

其后,经管领域开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中央、地方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下放管理权限”的要求下得以调整,企业会计制度也开始“彻底放权、大力简化”。

会计制度不断变革以服务国家统一管理。

1952年,财政部正式颁发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

随后又设计了22种会计报表,制定了6大行业会计制度,以加快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框架。

在1952至1953年间,财政部又先后发布了《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等会计制度,对会计呈报、成本核算等问题予以系统规定。

从而构成了中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型,为建国初期统一经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前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如会计制度生搬硬套、会计程序冗余繁琐等,这一时期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以“放权、简化”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

但由于经济上“左”的错误和“大跃进”的影响,放权、简化演变成放任、废除,会计改革的偏离使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会计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随着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14·张先治,等.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标准变革历程研究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以“算要有用,管要合理”为重点的会计制度改革也重新起步。

基于此,财政部分别提出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预算会计改革要点》,以提升会计核算的有用性、会计管理的科学性,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事实上,新中国经济形势使得会计制度走向统一,而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中国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同时,经济形势的错误引导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科学发展,偏离正轨的会计制度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健康运行。

正如罗绍德、任世驰所言,当会计能够满足实现经济效率的需要时,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

[4]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1978—199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为:第一,经济发展奏响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动了外商投资的增加。

第二,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这一论点的提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命题难掩其重要性。

张先治也指出会计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变化而变革。

[5]因此,外资的增加以及国企改革指明了这一时期会计变革的方向:一是建立满足外商投资者需要的会计制度,服务外商核算要求;二是在国有经济领域,通过完善会计法规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外商投资热情高涨,外资不断涌入。

外商投资者作为独立产权主体,其相关权益需要在制度上得以承认和保护。

然而当时国有企业所采用的资金平衡表未列示资金来源是借款还是权益,没有明确产权,也不关注利润,难以适应、满足外商经营核算的要求。

会计制度亟需变革以服务外商投资需求,推动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前行。

因此,财政部于1979年便开始考虑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在1985年3月正式发布。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淡化了行业色彩,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为中国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适应和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企改革使得各方利益关系矛盾重重、冲突不断,而如此复杂的经济关系长期依靠法律效力不高、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的行政法规性质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和调整,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因此,完善会计法制建设、强化会计法制权威刻不容缓,会计法规也因此变革以推进国企改革。

1979年,财政部开始启动《会计法》的立法工作。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正式通过。

《会计法》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增强了会计规范的法律效力,对加强国企经营管理、发挥会计控制功用卓有成效。

四、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期的会计标准变革与经济发展(1992—2002)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确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这一时期经济环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中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成为新环境下改革的重点。

第二,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形成,证券市场作为国企转制的配套设施受到各界的广为关注,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领域。

伴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中也出现了企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等多项业务单元全面发展,集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联营、合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