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
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
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
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
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
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
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
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
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
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
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
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
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
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
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
“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
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
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
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
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
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
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
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
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
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
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
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
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
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
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
花缭乱。
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
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
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
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
2
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
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
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
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
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
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
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
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
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
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
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
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
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
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
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
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
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
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
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
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
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
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
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
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
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
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
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
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
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
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
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
被新统服装所取代。
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呼应、装饰得体。
同时在服装设计中要有国际眼光与民族情愫,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式服装的特点,做到既关照
到国际新潮,又表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需要在现代时装中倾入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尤其
是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服饰中的中华风,穿出中国人的气势来。这,才是衣冠大国崛起
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