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1瑞金简介瑞金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地处赣、闽、粤的结合部,素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

“瑞金”之名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因“掘地得金,金为瑞”命名。

瑞金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由赣入闽通粤的主要通道,现如今仍然保留大路岽、黄竹岭、大隘岭、鸡公寨等数条赣闽边际的盐粮古道。

境内主要河流——绵江,为赣江的主要源头,经赣州、南昌、九江,流入长江。

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为“瑞京”,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开创者长期生活战斗在瑞金,他们创造传播的先进文化与瑞金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互相濡养,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区文化。

至今,瑞金保存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历史上,瑞金是赣粤闽边际地区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和集散地。

汉、晋、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聚集瑞金及其周边成为赣闽粤边的客家先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瑞金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瑞金传统客家文化底蕴丰厚,以客家语言、民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家传统文化融合在瑞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简而言之,瑞金既是一座千年古邑,又是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民主政权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红色故都,遗址众多;共和之根,卷帙浩繁;长征之源,彪炳史册;苏区精神,光照千秋;客家古邑,溢彩流金。

瑞金城市发展虽历经变化,但城市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历史城区,基本保留了临江筑城,一江两岸的传统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较好的保存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征。

1991年,瑞金市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5年8月11日,瑞金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状况、价值及特色瑞金市历史文化悠久,不仅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还留存有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3处,即:廖屋坪--上湖洞巷、粜米巷、沙洲坝。

这3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依旧,保存有完好的古街古巷和形式各异的民居院落。

2.1廖屋坪上湖洞巷历史文化街区2.1.1街区保存状况及现状主要问题该街区位于瑞金古城西门,历史城区绵江以北。

街区现存的民居院落、宗族祠堂、古街商铺等古建筑和传统历史建筑中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约占63%。

街区内保存有历史建筑15处,传统风貌建筑2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5栋),祠堂7处,牌坊1处,古井3处,门楼7处、古树名木26棵。

街区内的传统风貌街巷有10条:庙前巷、下湖洞巷、上湖洞巷、上阳巷、老牧场一巷、廖屋坪巷、烟叶巷、横烟叶巷、通荡巷、横通荡巷。

该街区内的部分历史遗存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对建筑周围历史环境保护不足,部分传统建筑的外貌受到不同水准的破坏,特别是现代材料的运用对建筑风貌有较大的损害。

2.1.2街区的形成廖屋坪巷因清初廖氏在此坪上建居而得名,后逐渐发展成商业街巷;上湖洞巷为清初胡氏从胡岭背迁此而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逐渐形成了传统居住街坊。

2.1.3价值及特色街区内保存有历史街巷、历史建筑、革命旧址等多处历史遗迹。

历史街巷主要有廖屋坪巷、上湖洞巷;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历史街巷两侧;革命旧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

该街区在历史上主要为杨姓和廖姓的的聚居地,杨姓为瑞金大姓,人口众多,有“杨半县”之称。

街区中有7座杨氏宗祠,是瑞金杨姓的公认祖地。

这七座杨氏宗祠,在中央苏区时期是工农红军学校校址和中央工农剧社社址,叶剑英、刘伯承曾先后任校长,共和国一大批开国将领曾在此接受过政治和军事教育;瑞金历史文化名人杨以任、杨枝远和瑞金籍开国将军杨力、杨家华也在此居住。

廖屋坪巷体现瑞金市传统商业街巷的风貌特色;上湖洞巷体现瑞金市客家传统居住街坊的风貌特色。

同时,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体现了瑞金市革命历史文化特色。

2.2粜米巷历史文化街区2.2.1街区保存状况及现状主要问题该街区位于瑞金历史城区绵江以南,沿绵江河南岸延展。

街区现存的古街商铺、民居院落、寺庙宫观等古建筑和传统历史建筑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约占74%。

街区内保存有历史建筑12处,传统风貌建筑18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古桥2处,古寺庙3处,古井2处,古码头2处,古树名木32棵。

街区内的传统风貌街巷有8条:下半团巷、桥下巷、横枝塘巷、桥头巷、溪子下巷、横街巷、吊桥巷、上吊桥巷。

该街区内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但部分历史建筑保存质量较差,历史环境保护不足,均有不同水准的毁损;近现代的一些建筑的现代材料的运用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筑风貌有较大的损害。

2.2.2街区的形成早在明代,此街巷便是繁忙的粜米交易场所和农产品集市,商业氛围浓厚,街巷也因此得名“粜米巷”;街巷两侧店铺毗邻,一直保存至今。

2.2.3价值及特色该街区是一条以历史建筑为主的传统商业、居住区。

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如云龙桥、古树及水塘等)、历史街巷以及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坊。

历史街巷主要有下半团巷、粜米巷等,其中粜米巷是一条明代形成的古商业街。

该街区是瑞金古城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街区中的东门观早在宋朝时,苏轼曾游观于此,并写下《题东门观》的诗作;街区中的天后宫,在中部地区非常少见,专家学者推测可能历史上有很多福建商人来此行商而建。

粜米巷是瑞金古城现存最古老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其个体商业与传统居住融为一体的社会生活方式,是瑞金古城原住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3沙洲坝历史文化街区2.3.1街区保存状况及现状主要问题沙洲坝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村庄、农田和革命旧址群。

街区现存的民居院落、革命旧址、宗族祠堂等古建筑和传统历史建筑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约占62%。

街区内保存有历史建筑13处,传统风貌建筑1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古树名木12棵。

因为缺乏规划引导,村庄内新建了很多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周边的农田逐年减少,沙洲坝的整体历史风貌受到了破坏。

2.3.2街区的形成1933年4月,中央机关因所在地暴露,由叶坪迁往沙洲坝。

当时,国民党一面对苏区红军进行围剿,一面对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妄图使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

苏维埃中央政府一面组织反围剿,一面同当地群众发展鱼水关系,组织群众搞生产。

在这期间,毛泽东领导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和政权建设,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支持了反围剿斗争,使红色政权得到巩固。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沙洲坝中央政府大礼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中国红色政权的建设日臻完善。

2.3.3价值及特色该街区包含了村庄、农田和革命旧址群,所承载的历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是反映苏区政府同苏区人民鱼水情深、共同生产、巩固政权的精神;街区延续了村庄、农田、革命旧址融为一体的特色风貌,具有村民生活、生产与革命纪念地相结合的功能。

目前,沙洲坝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红井、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央审计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与保护模式3.1街区保护内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1、保护和延续街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2、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3、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历史建筑,包括建议历史建筑;5、传统风貌建筑;6、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7、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3.2街区保护模式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风貌并协调周围环境,除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部门划定的保护界线外,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采用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二个层次的保护模式。

二个层次所划定的界线,由内至外保护强度渐次递减。

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保护要求与措施4.1廖屋坪--上湖洞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4.1.1保护界线1、核心保护范围东北至上湖洞巷东30-150M,东南至通汤巷;北至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北50-100M;西北至上湖洞巷西30-100M,西南至向阳路;南至绵江北岸。

面积为9.53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八一南路,南至绵江北岸,北至红都大道南100-200M,西至向阳路。

面积为18.51公顷。

4.1.2保护要求与措施1、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要求(1)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各种修建需在规划、文物等相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建设活动应以环境整治、建筑修缮及内部更新为主;建设内容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专家评审。

(2)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原有的街道、建筑传统特色。

该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应为坡屋顶,色彩以白、土黄、灰为主色调,建筑高度控制为8M,功能以居住及公共建筑为主,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

古井、树木及反映居民生活的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应予以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

(3)廖屋坪巷为传统商业街,要求继续保留其商业街巷的功能,进行交通管制或定性为步行商业街。

沿街建筑以2层为主,对于新建或超高建筑采取立面改造、减少层数等多种办法,恢复原有街巷空间尺度。

需要改造的建筑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建筑立面造型延续传统商业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性复原原则,使街巷保持厚重的历史感。

(4)上湖洞巷为传统居住街坊,要求保护其历史风貌。

对于破坏地段整体景观风貌的建筑,予以改造或拆除,并将拆除后的空地改为绿地,用以改善街坊的居住环境。

(5)整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的周边环境,拆除乱搭乱建房屋,改造与其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清理旁边的池塘及池塘周边环境,进行绿化,创造一个可供居民休憩、交流的场所;绿化布局与植物配置应符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要求。

2、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等相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符合当地建筑传统尺度,色彩为以白、土黄、灰为主色调,建筑高度控制为15米,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