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探究与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 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西夏货币
北宋货币
辽 货币
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探究与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 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开宝寺塔(北宋 今河南开封)
大明塔(辽 今内蒙古宁城)
播放杨家将的片段视频,讲述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赞颂。
自主学习:宋夏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 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 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战争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 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谢谢指导!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 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 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 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 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 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 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 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 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 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和战的历史,正确认知战争与 和平是民族交融的两种不同形态,树立正确的 民族观; 2.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体现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时间轴的设立,展示辽 与北宋的对峙局面;通过表格梳理,再现不同时期辽与北宋和 战的复杂关系;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辽与北宋的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交流来突出我的重点;
拜寺沟方塔(西夏 今宁夏贺兰)
课堂练习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B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辽的崛起
一、辽与西夏的崛起
2.西夏的崛起 1.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澶渊之盟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 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确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的演示,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学生 对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认知; 2.通过列表与归纳,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 建立的基本情况及相互的关系; 3.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初一的学生听过《杨家将》的故事,对于 “北宋”“契丹”“西夏”有一定的概念,但并不能从 历史角度了解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与国家关 系走向。如何从史实出发去重新解读他们之间的力量的 此消彼长十分重要。
能力背景: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 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问题 的抽象能力,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思考问题缺乏深 度。在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背景过程时,我将 通过文字史料研读,地图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说课流程
1 2 3 4 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课 标 要 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要求
课 标 解 读
通过让学生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崛起,知道辽、 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北宋与 辽、西夏的关系。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对北宋政府而言: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2.对社会经济而言: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 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 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 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燕云十六州?辽太宗怎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最终的命运又如何?
不同历史时期,北宋与辽的和战关系
和 宋太祖晚期 战 宋太宗→辽
宋真宗(澶渊之盟以后)
宋真宗←辽
3.澶渊之战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 1.时间: 1004年
难点: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展示、合作探究的方 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交融与发展,通过解读澶渊之盟及 宋夏和约的历史影响通过来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图示法、问题探究法、学习指导法。
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916年 辽的建立
960年 北宋的建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介绍了辽 宋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 内容介绍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如辽、西夏 等政权和北宋政权并立存在,这一时期,各民 族之间有和有战,各民族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 行交流融合。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上承《北宋的政治》下启《金与南宋的对峙》,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038年 西夏的建立
新课讲授 一、辽、西夏的崛起
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初步形成政权并立的概念
政权名称
辽 北宋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都城
上京临潢府


960年
1038年
东京
兴庆府
党项族
辽和西夏是怎样崛起和强大的?
(1)辽: ①发展生产。 ②创制文字。 (2)西夏: ①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并鼓励垦荒。 ③发展农牧经济。 ④创制西夏文字。
2.交战双方
攻方: 辽
守方: 北宋
3.交战地点: 澶州(古称澶渊) 4.关键人物 寇准 宋真宗
5.战争结果: 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小小辩论家: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