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渔的戏剧表演理论及现代意义

李渔的戏剧表演理论及现代意义

李渔的戏剧表演理论及现代意义吴威威(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剧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辞赋中。

李渔的戏剧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戏剧结构论,李渔所说的“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二、戏剧人物论,涉及人物个性化、典型性及塑造方法;三、戏剧语言论,包括曲词及宾白问题;四、戏剧功能论,论述了戏剧的娱乐和教化功能。

这些内容包容了戏剧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就,并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闲情偶寄李渔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其作品和戏剧理论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李渔的作品和理论对当代我国乃至世界戏剧和表演的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李渔的生平及其贡献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

曾有夫子自白“少年填词填到老,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

李渔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

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遂不复作此念。

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久之,中落。

”出生时享受了富足生活,之后家道中落,移家杭州时,“卖赋以其糊口”。

康熙五年(1666)和康熙六年(1667)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债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在杭州泯然于世。

李渔一生勤奋创作,除《闲情偶寄》外,他还写了十多种戏曲作品,其中可考的有《风筝误》、《凤求凰》、《意中缘》、《比目鱼》、《蜃中楼》等等,通称“笠翁十种曲”。

此外,他还写过《十二楼》,《无声戏》、《迥文传》等小说,以及《千古奇闻》、《笠翁论古》、诗韵、词韵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十分的渊博。

戏剧创作则是李渔一生最大的“痴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其时有言“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闲情偶寄》成书于康熙十年(1671年),这是一本讲述如何饮食、玩好、花木、居室、声音、词曲等内容庞杂的书。

其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论述有关戏曲创作和表演问题,后人把这两部分编成戏曲理论专著,称为《笠翁曲话》。

它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著作是最为完整系统的一部,直至今天仍有其理论价值。

李渔的戏剧理论中最为可取的是重实践、重上演,强调要为舞台演出写戏。

这一点,今天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时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流行最广的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

其时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被世人抢购一空。

李渔也因此被当时戏曲界誉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十种曲》的题材大多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也是李渔传奇最为突出的地方。

他曾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意思是世人平日里本身各种世事压力就大,花了钱来看戏,就是为了“消遣”二字而来的,而之前的喜剧却时不时让观众伤心流泪,又是何苦。

在《一家言》中他也说“大约弟之诗文杂著,皆属笑资”。

所以李渔一反当时戏曲的常态,也是看中戏曲市场的空档,以喜剧为主攻方向,一下子成为当时很多戏班子愿意以重金聘请的剧作家。

李渔以喜剧创作为特色,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其中《风筝误》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李渔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所讨论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语言也很简明,致使他颇受一般百姓的欢迎,但他同时也十分注意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富有新意的思想去吸引那些文人雅士。

也正因如此,他得以成为那个最为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李渔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给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包括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等,在清初文坛堪称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大名士。

李渔的小说成就亦不容忽视,其《无声戏》《十二楼》构思精巧,语言诙谐,反映社会生活面也较广,孙楷第先生称之“差不多都是戛戛独造,不拾他人牙慧之作”“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风趣,绝无重复相似的毛病”“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笠翁之外,真是没有第二个人了”。

此外,李渔的读史随笔亦堪称一绝,每每自出机杼,独具匠心慧眼,时有新见。

二、李渔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现状李渔在世的时候就有人研究其戏曲理论,在其去世后300多年,对他的戏曲理论进行研究的人日益增多,成果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对李渔戏曲理论研究更加深化出版研究专著若干。

至今,就其研究涉及的方面而言,包括文献整理和理论发掘两个方面。

其中,文献整理有专著11部,理论发掘则包含戏曲理论研究专著4部。

还有约200篇论文。

文献整理方面:解放后仅对《李笠翁曲话》进行整理注释的专著就有5部。

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将《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收录。

1980年陈多注释的《李笠翁曲话》还增加选入了《声容部》有关内容。

陈多的著作是目前能见到的校注本中收录有关李渔戏曲理论较为全面的著作。

此外还有1981年徐寿凯的《<李笠翁曲话>注释》和1988年李德原的《<李笠翁曲话>译注》。

1991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套20卷的《李渔全集》将现存的李渔著述基本全部收入其中,并在此后多次修订。

1998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了杜书瀛评点的《闲情偶寄》。

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江巨荣和卢寿荣校注的《闲情偶寄》。

理论发掘方面:建国后,有大量学者对李渔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如肖荣的《李渔评传》、黄强的《李渔研究》、张晓军的《李渔创作论稿——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等。

以上著作对李渔戏曲理论的研究论述都是书中的亮点。

而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李渔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著有4部。

1982年杜书瀛的《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从李渔论戏剧真实、戏剧的审美特性、戏剧结构、戏剧语言、戏剧导演等方面对李渔的戏曲理论和美学思想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研究和阐述。

1993年胡天成的《李渔戏曲艺术论》是移步别开生面的研究李渔的力作。

1994年俞为民的《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对李渔曲论的各方面都有论及。

1998年杜书瀛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

国外研究现状西洋方面:1940年,德国人艾伯哈德将该书的《声容部》译出,以《范美女人》为名连载于《东亚杂志》第3和第4期上。

1963年,又收入苏黎世出版的(《中国之美》)中。

出生于中国的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授的安杰(Levy Andre)于1970年写了篇评马丁的李渔研究的文章《马丁的李笠翁论戏曲》,登在荷兰的东方学学刊《通报》上。

1967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的玛丽诺夫斯卡娅(ΜалиновскийТ.А.)在《亚非国家的历史语文学》上发表了《〈闲情偶记〉中国戏曲论著》一文。

东洋方面:早在明治时代《支那文学大纲》中对李渔作了专章叙论。

据此大纲而完成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1897年出版于东京的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

1908年创立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的狩野直喜(1868-1947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等处的“中国戏曲史”课程与讲座中也多次深入介绍过李渔的活动与作品。

其讲稿于1917年汇成《中国戏曲史》,油印散发。

汉学泰斗青木正儿(1887-1964年)于1930年脱稿印出的《支那近世戏曲史》和1958年修订成的《中国戏曲史》也都对李渔及其作品作了研析。

1950年,早稻田大学教授目加田诚在《文学研究》第39期上发表了专论《李笠翁の戏曲》。

1951年,法政大学教授长泽规矩也的《支那文学概观》在东京出版。

山口大学教授岩城秀夫在《东方学》杂志1954年第4期发表的《戏曲评论の研究》 1972年岩城秀夫的《中国戏曲演剧研究》1976年,苏英晰的长篇论文《李渔戏曲论》收入《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别册》二辑面世。

平松圭子的长文《关于李笠翁十种曲》完成于1973年而刊载于1977年印行的《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科学)第15期。

现在,李渔的著作已被收藏于世界各地几乎所有重要的图书馆中,已被许多不同民族、肤色、语言的人们所喜爱和阅读。

同样,对李渔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三、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剧表演理论浅析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多人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总结。

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如王骥德《曲律》那样比较有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很少;讨论的问题,除资料性的以外,大多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而且一般对戏曲和散曲没有加以区分。

因此,对于戏剧文学的特殊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

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这一种性质的总结。

《闲情偶寄》内容广博而繁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见《与龚芝麓大宗伯》、《与刘使君》),书中反映出他的文艺素养和生活趣味。

其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

李渔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

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前人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

(章培恒《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八编第三章第二节)1、词曲部A结构第一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