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第3卷 2007年7月第7期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ResearchMagazineOfChineseBasicEducation ,ro1.3 No.72OO7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朱笑雄 上海金融学院附属东辉外国语高级中学上海200000 很多人都还记得在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 公大喊"祖国,我爱你"然后拥抱的镜头,认为这样 让人啼笑皆非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产 物,其实这里不仅折射时代的烙印,还有中国传统审 美习惯和抒情方式的体现.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含蓄内敛,"发乎情,而止乎礼" 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反映在文学上讲究温柔敦厚,典 雅深沉,所以文学欣赏就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何能寄旨深远,突破纸张与笔墨的局限,诗人们可 谓各显神通.在平时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发现古代诗 文较少有直抒胸臆的,更多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这种功力尤其集中在诗文曲折委婉的结尾艺术上. 1.借典故说话.用典是古诗文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 则为了言简意赅的需要,再则又可以将自己的感情推 远一步,造成一种艺术之距离,三则更可以增加诗歌形 象或意境的内涵和深度,有时还适宜于表达难言之隐. 辛弃疾最善于用典,他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更是典范之作.我们知道古"诗,多 半是借历史事实抒发自己的怀抱,辛弃疾就用以表达 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愿望以及悲叹朝廷无能, 不胜身世之慨.词的结尾尤其力透纸背,"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 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 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难怪杨 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为第一."再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巧用李广的典故,借古讽今,委婉 地指责唐统治者用人不当,慨叹缺乏良将,抒发爱国 之情.李白向来恃才傲物,他的诗虽直抒胸臆较多,但 也不乏以用典来结尾造成言约义丰,深沉委婉之作,如 《行路难》其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 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 时候.全诗情感迭变: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 执着追求,这个结尾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 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 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 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2.借"虚自"说话.宗白华认为沈复所说的"大 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虚白"正是中国诗词重要的 美学特质之一.虚白不是无,不是空白,而是强调空 白中的包容与内涵,故而"虚白"二字,充满灵动, 内涵丰富.诗词要表达无限的,含而不张的作者情感, 历来诗词作者都注重在表达中留有"虚白",使诗词具 有多样的审美感受,借"虚白"说话包括两方面的做法: 着意营造"虚白"情境.这样的诗,在语言之外, 留下了可以任凭读者驰骋艺术想象的一大片空白.如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 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 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笑声是无意的,姑娘们消遣够了,就走了, 留给"墙外行人"的只剩下懊恼和惆怅.读者在"艺 术再创造"的心灵反应中去扩大诗的审美效应,这墙 外的行人,不分明是诗人自己吗?诗人自作多情,因 为墙里佳人是无意的,这多情无疑是多余的,无益的. 从这一小小的"误解"中,又使我们触摸到了诗人的 深深的幽怨!诗人的九曲回肠,就是在这清丽,婉约 的词句中表达出来的;诗的意境,就是在这平妥之中 开拓至深的.香草美人,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借以比 喻君臣之遇合,已经司空见惯.屈原就有"惟草木之 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张九龄《感遇》的 立意也是如此.在"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背后, 我们不是又隐隐地感到了诗人的失意和不平吗? 化实为虚,扩大了诗词的内涵和寄寓.情感的最 重要表达方式是交流,这应该是个互动双向的过程. 书信可以在一来一往中思想内涵得到完备,但诗词不 同,每首诗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世界.比如陶渊明 《饮酒》组诗二十首,可以互为补充却并不彼此依附. 所以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其实只是倾诉,本来呈现单向 平面的不足,但诗人在结尾处的妙笔生花却能使情感倾 诉更有张力.柳永的《八声甘州》下阕"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 处,正恁凝愁."结尾寥寥数语却异峰突起,"想佳人妆 楼颓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明明自己登高思归, 偏说佳人也正在登楼遥望,甚至还有细节"误几回,天 际识归舟".如此情感倾诉就突破了单向性,实现虚拟 的互动,增加了情感的内涵和厚度.而"争知我,倚阑 干处,正恁凝愁."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 这样的愁思深重.更使双方情感有了交叉,在时空和内 涵上拓展了无限空间,呈现立体多维状,诗人的感情表 ?55?

第3卷 2007年7月第7期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ResearchMagazineOfChineseBasicEducation ,r0l-3 No.720cr7 达得蕴藉含蓄,跌宕起伏.再如我们都熟悉王维的Oh 月九日亿山东兄弟》的结尾"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同样也是在虚拟中使感情表达实现交流, 使全诗在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虚无的统一中得到升华. 3.借问句说话.以问来结尾,无论设问,反问, 疑问,都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想象和联想,也 增强诗的吸引力.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把其衷情托寄于得不 到答案的疑阿句中,实为画龙点睛之警句,使此阕词 余韵不绝.郴江之水源出于湖南省郴县的黄岑山,出 山以后,北流而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 入于潇湘之水,这本是自然界的山川地理形势,作者 却对自然景物提出找不出答案的询问,其实是反思自 己命运的喃喃自语:究竟是为什么?要结束从前的生 活,独自一个人,离开妻儿亲友,沦落天涯,尝遍离 情思愁之苦,到底是为什么?但他闭口不诉自己的幽 愤,借一句看似无理的发问,注满腔情思入无情的郴 江之水,其悠悠的流动似乎也显得无奈,让人不禁联 想,人生有多少际遇,也是如此身不由己,无法选择, 以致堕入哀怨之境.词句念至此,读者也不禁被感染, 而生身世无奈之感,无怪乎苏轼对此二旬词如此珍爱, 而书之于扇,因为他自己也是屡遭迁谪,与秦观同是 身不由己的天涯沦落人,故而能对这样的词句心有戚 戚焉.其实不仅是苏轼,后世定也有许多读者,因此 二旬一问,而引发许多哀伤的联想.李商隐《夜雨寄 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安石《泊 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 长?"还是李白韵《春思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在作者用心一问中,或跨越了时空,或沟通了物我, 无不在审美空间上做了拓展,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于是在情感内涵上也就增加了无限的意蕴. 4.借静景说话.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结 尾就很有意思,"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 声抒情,感情在第三句时已被琵琶撩拨得纷乱复杂难 以言说,到了结尾诗人突然轻轻宕开一笔,"高高秋月 照长城",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明月 无语,长城静默,但它们分明又在诉说着千百年来戍 边将士的一腔热血无限悲凉,这些感情若直接抒发难 免沉重而压抑,由壮阔景象代为说来却悲而不伤,只觉 眼前顿时开阔,情绪从内心腾越出来与秋月长城对接, 情感指向无边空间,秋月长城一出场,听不尽的边愁就 有了交代,充满广漠时空,而情感因为有了的空间更显 丰盈.像这样以景结尾的例子很多,正如王国维所说"一 切景语皆情语",由静景说来往往既空灵又蕴藉. 同样,《项脊轩志》的结尾也历来为人称道,文章 写到最后,那种物在人亡,世事沧桑的痛如大石头堵 在心口不知如何消解,作者轻轻一句"庭有琵琶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戛然而止. 我想,归有光的哀思也必像那颗树一样层层叠叠了吧, 但他只让琵琶树说了一下生命,琵琶树枝繁叶茂生机 勃勃,而种树的有情人早就香消玉殒,物本无情,无 情物说有情人啊,读者的感情终于找到一个宣泄口奔 涌而出,这就是四两拨千斤了. 古诗文的表达技巧有很多,用在不同的位置产生 迥然不同的效果.结尾本是作者最着力处,是曲终人 散还是余音绕梁那就真的要看匠心了,以上所说的几 种方法无疑都使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欧晓凤 贵州省贵阳二十六中贵阳550005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的说 明了传授知识不如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习惯 和能力,可让学生终生受益.而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 的基础.且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发展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