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扎染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扎染手帕】 目标: 1 .尝试自己设计图稿,选择材料扎染手帕。
2 .能大胆操作,并积极向同伴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扎染作品和经验。
3 .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图案与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对扎染产生 兴趣。
准备: 1 .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 .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作品若干,相对应的方法图谱 (图 1) 。
3 .扎染材料:白色手帕、剪刀、各色食用染料、玩具、牛皮筋、 塑料抽拉
带、细铜丝等。 4.师幼共同设计的图稿和据此扎染的手帕一块 (图 2) 。
过程: 1 .欣赏用不同方法扎染的手帕,迁移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与其 对应的扎
法。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块扎染手帕,你最喜欢哪块 ?为什么 ? 幼:我最
喜欢这块手帕,它的颜色像块绿草地。 幼:我最喜欢这块手帕,它的花纹像鸡蛋,是椭圆形的。 幼:我喜欢这块手帕,它的花纹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喜欢这块手帕,因为它的花纹像火车道。 师:像火车道的花纹在哪里呢 ? 幼:在手帕的角上。 (2) 师:你知道这些好看的花纹是用什么方法扎出来的吗 ? 幼:像大海波浪
一样的花纹是把手帕对边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圆形花纹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来的。 幼:斜形花纹是把手帕对角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像火车轨道一样的花纹是在四个角上扎皮筋做出来的。 ( 教师根据幼儿交流情况,在手帕的下方出示相应的方法图谱,见图
1。)
2 .回忆经验,明确设计图稿与作品的关系,产生设计、扎染手帕 的愿望。
(1) 出示设计图稿,
引导幼儿观察设计的花纹,猜测扎法 (见图 2)。 师:昨天,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张手帕的图稿,看一看,上面都有哪 些花纹 ? 幼:手帕中间有一条斜线,斜线两边都有一个圆形,两个角上还有 弧形的、像太阳一样的花纹。 师:怎样才能在手帕上出现这些花纹呢 ? 幼:先把手帕对角折,然后扎上皮筋,就会出现中间的斜线了。 幼:在手帕两边用包珠子的方法扎。 幼:在两个角上直接扎上皮筋。 (2) 出示扎染好的手帕,引导幼儿比较 (见图 2)。 师:这是我们扎染出来的手
帕,看看和设计图一样吗 ? 幼:有点不一样,我们设计的两个圆一样大,可是这两个圆一个大、 一个小。 师:想一想,这两个圆怎么会一个大一个小的呢 ?怎样才能让扎染 出来的两个圆一样大呢 ? 幼:可能它里面包的珠子一个大一个小,只要选两个一样大的珠子 就行了。 3 .设计、扎染。
(1) 共同讨论制作要求。 师:今天我们来做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图稿,扎染
一块漂亮的手 帕。大家先要想好在手帕的什么地方染出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把它 画下来,再根据图稿上的花纹选择合适的材料扎、染。 (2) 设计图稿并制作。
( 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设计图稿,根据图稿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材料进 行制作。 ) (3) 染色。
( 教师帮助幼儿拧干手帕,并到水池里冲洗多余的染料。 ) 4 .欣赏作品。
(1) 展示设计图稿及扎染的手帕,自由欣赏 (见图 3、图 4) 。(2)将手 帕与设计
图稿进行对比,分析成功的地方。 师:你们都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稿扎出来了吗 ?你是怎么扎的 ? 幼:我先在手帕中间包了一个珠子,再把四个角一 起扎起来。 幼:我设计了好多条线。我先把手帕对边折扎皮筋,可是发现太慢, 就把手帕再对折扎皮筋,扎一根皮筋就会出现两条线,这样就很快 了。 师:看看我们扎染的手帕和设计图稿一样吗 ? 幼:我发现这块手帕和设计图稿不太一样,圆有点扁了 (见图 3)。 幼:我发现这块手帕的设计图稿上的线是直的,可是扎出来的线是 歪歪扭扭的 (见图 4)。
( 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析原因,使幼儿知道在扎染手帕时要看清楚设 计图稿上
花纹的位置,并把手帕折叠平整。 ) (3) 产生继续探索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扎染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用皮筋和一些玩具设计、扎染了漂亮的手帕。老师还 带了一样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 幼:是根小棒。 师:小竹棒也能帮助我们扎染出漂亮的花纹呢,以后我们一起来试 试好吗? 活动分析: 活动中,教师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注重培养幼 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按照图稿选择材料、在相应的位置匹配扎染方法 的困难,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了几块手帕引导幼儿 欣赏、匹配扎染方法;然后过渡到让幼儿根据设计图稿讨论在手帕 的什么位置运用什么方法来扎染,进一步明确图稿与作品的关系: 最后,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设计与扎染,体验成功的快乐。整个活 动层层递进,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材料方面,教师不仅提供 了皮筋、各种珠子及小玩具等,还提供了封口带、细铜丝等一些用 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儿根据需要使用。 虽然个别幼儿在设计图稿与扎染方法的匹配方面还有些懵懂。但在 实践中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如设计的 “线条 ”图案就是扎一根皮筋 所出现的图案等。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 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他们在拆开皮筋、展示作 品时都能主动地和图稿对比,体验到了设计、制作的快乐。 【篇二:大班美术教案扎染】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花手帕》 活动意图: 新《纲要》提出: “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传统的美术 教育大多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与创 造力。大班幼儿在知识能力水平方面已经处于较高的阶段,其精细 动作发展也日趋成熟。因此,我选择了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 手动脑的扎染活动,让幼儿在自主印染 “花手帕 ”,体验扎染艺术的 魅力以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活动目标; 1 、了解扎染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 、能够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大胆操作,感受扎染的奇妙;
3 、通过欣赏与进一步感受图案与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体验制作的 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捆、扎的技巧与方法
2 、 物质准备:
( 1) 扎染手帕成品; (2) 扎染制作步骤图谱; ( 3) 扎染材料:白色棉布手帕、剪刀、各色染料、大小不同的珠 子和玻璃球、不同形状 的玩具、牛皮筋、塑料抽拉带、细铜丝、水桶、盐、抹布等; ( 4) 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小朋友仔细看 了。 教师先出示一块白色的手帕,放到身后,偷偷换成扎染手帕成品。 提问: 1、小朋友们觉得哪一块手帕比较漂亮?漂亮在哪里? 2 、小朋友们猜一猜,白手帕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花手帕的?
二、教师示范:(出示扎染材料) 1、 初步讲解扎染制作过程,出示制作步骤图谱;
2、 示范扎染手帕的基本过程,选择材料 ——捆扎 ——浸泡—— 清 洗—— 晾
干; 3 、 引导幼儿观察制作材料,共同讨论不同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三、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们也来当个小小魔术师,我们一起把白色的手帕变成漂 亮的花手帕吧!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材料,小朋友们可以选择自己 喜欢的材料,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 1 、分发材料,教师作适当卫生要求;
2 、教师巡回并适时指导。
四、展示总结: 将幼儿的作品粘到展示班上,根据不同的图案与幼儿讨论其使用的 材料与方法。 活动延伸: 1、 可将扎染材料投放至手工区角;
2、 可将成品放至娃娃家的商店。
【篇三: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幼儿扎染方法 一、游戏法 —— 用形象化的联想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民间扎花的方法多种多样,材料程序繁简不一,其中,对幼儿来说, 最基本和简单的扎花方法就是用捆扎的方法制作出丰富的图案来。 通过前期的探索尝试,我们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材料和方法,即 “包珠 子”的方法,就是将幼儿游戏中用的小串珠、塑料雪花片等包裹在棉 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环形 花纹。但绕皮筋的技能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于是教 师利用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被包裹在白布里的 小珠子看起来像什么 ? 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 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 “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 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 ”这样, 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花游戏,边操作边和同伴交 流: “我包了一个大大的 ‘棒棒糖 '”我“种了好多 ‘小蘑菇 '”?? 二、验证法 —— 用比较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操作经验 幼儿的扎染经验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但是零散的操作经 验需要及时地提取和整理,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可迁移的新经验。 如在扎染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用 “包珠子 ”方法产生的环形花纹大 小、形状会有不同,细心的幼儿还会发现,用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 产生的花纹也是有变化的,有的环形很粗、有的环形花纹很细,一 圈一圈的。另外,在卷折扎花时,幼儿发现自己只用了一根皮筋捆 扎了一圈,但染色后却出现了好几道线形花纹。幼儿的这些发现都 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扎染中需要提升的操作经验。于是,教师特 意安排了一次比较实验,幼儿两人一组,用相同制作方法完成扎花、 染色的程序,接着在拆解前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捆 扎情况,尤其细致地观察皮筋捆扎时的疏密变化和布料的折叠方法, 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扎染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 在 布料的什么位置 ?然后再一圈一圈地拆解皮筋,观察所产生的纹理效 果;同时,一层一层地展开布料,观察花纹的位置变化。最后,请 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据花纹的差异来分析两人在折 叠、缠绕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 幼儿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如果扎花时皮筋一圈一圈缠绕得很紧密, 就会出现一圈粗粗的环形花纹,而皮筋缠绕时每一圈都有空隙的话, 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环形花纹;再有,如果把布料卷折了一次进 行捆扎,就会出现两条线形花纹,而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 线形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密集。 三、添加法 —— 用开放的过程丰富幼儿的创作思维 我们一般鼓励幼儿首先想象并确定中心花纹或主要扎花方法,当幼 儿完成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剩余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想设 计一个太阳的图案,太阳有一圈光芒,下面是大海,海上有一道道 的波浪。在实际扎花的过程中,当他捆扎出太阳和波浪后,发现周 围的布料还剩余很多,于是,他给太阳又增加了两圈光芒,在波浪 的空隙中又添加了许多小泡泡,这样一来,作品图案变得丰富起来。 还有的幼儿并不确定要扎什么样具体的图案,而是就用包珠子的方 法来捆扎许多的圆形花纹,他先用大珠子,都捆扎满以后,又用小 珠子在空隙中来捆扎,直到剩下的空隙再也包不下一个珠子了。这 时,教师引导幼儿改变方式,用棉线将这件半成品随意地缠绕成团, 染色后拆解开来,发现大珠子变成了一朵朵的花朵,小珠子变成了 小花苞,而最后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深浅不一、朦胧晕染的 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山野上盛开了一片烂漫的花朵,产生 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 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特别之处。 四、情境法 —— 用事实的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 当幼儿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扎花方法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尝试 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制作了。我们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和游戏活动等, 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幼儿营造一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