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管弦乐配器》教案教材选用:《管弦乐配器法教程》—杨立青编著授课对象:作曲、指挥、视唱练耳专业(本科四年级)授课时限:第三学期/共三个学期每周一次大课每周一次改题辅导授课教师:***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三章铜管管乐器性能分论教学目的:熟谙各管乐器的音响特性,及演奏技巧性能。
教学重点:圆号乐器法;小号、短号乐器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圆号一、音响特性二、记谱与音域三、各音区音色特性四、演奏技术第二节小号(细项划分同圆号)第三节短号一、记谱、音域与音色特性二、演奏技术及在乐队中的运用音响谱例: 28例。
------------课后作业:1、为圆号、小号各写一首华彩段。
2、通读“五本”总谱中的圆号、小号声部,并各写出分析表格(要求细项同弦乐)。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三章铜管乐器性能分论(续)教学目的:熟谙各管乐器的音响特性,及演奏技巧性能。
教学重点:长号乐器法;大号乐器法。
教学内容:第四节长号一、音响特性二、记谱与音域三、各音区音色特性四、演奏技术第五节大号(细项划分同长号)音响谱例: 22例。
------------课后作业:1、为长号、大号各写一首华彩段。
2、通读“五本”总谱中的圆号、小号声部,并各写出分析表格(要求细项同弦乐)。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一)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铜管乐器组的基本特性,及线条组合中的音量平衡。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铜管乐器组的基本特性二、音量平衡与混合音色三、铜管乐器组的编制与声部排列第二节线条性因素的构成一、铜管音色构成的线条同度/八度/双八度及多层八度/和声性线条二、混合音色构成的线条同度/八度、双八度及多层八度/和声性线条音响谱例: 20例。
------------课后作业:1、为下面的旋律片断作同度、八度、十五度、多层八度等各两种不同质(纯铜管、铜管+木管+弦乐)的线条处理。
(用-同前“弦乐线条性因素构成”之作业-旋律)[ 编制:木管(2+1)、铜管(4、3、3、1)、弦乐 ]2、自行设计旋律片断(4-6小节),并做两种不同质(纯铜管管、铜管+木管+弦乐)的和声性线条处理。
3、分析“五本”总谱中的铜管组及多乐器组的线条处理,并找出若干较常见或有特点的片段。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二)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铜管和声组合中的音量平衡。
(音区对等)教学内容:第三节和声性因素的构成一、同类铜管音色的和声结合二、不同类铜管音色的和声结合三、带有重叠声部的铜管和弦1,部分重叠的铜管和弦2,所有声部并置重叠的铜管和弦四、铜管组与其它乐器组的和声结合1,铜管组与木管组的和声结合2,铜管组与弦乐组的和声结合3,铜管、木管与弦乐三组乐器的和声结合音响谱例: 22例。
------------课后作业:1、为下列和弦,各做两种不同质(纯铜管、铜管+木管+弦乐)的配置处理:F大:辉煌、明亮(强)/ C大:柔和、透明(弱)/ E小:丰满、结实或沉重、压抑(强)[ 编制:木管(2+1)、铜管(4、3、3、1)、弦乐 ]2、分析“五本”总谱中的铜管组及多乐器组的和声处理,并找出若干较常见或有特点的片段。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三)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不同类型织体结构中,不同(纵向)层次之间的音色对比处理。
教学内容:第四节不同类型织体的构成一、不同织体因素的音色配置基本原则二、同质性结构织体的构成1,齐奏型与和弦型织体2,分部写作型织体音响谱例: 8例。
------------课后作业:1、齐奏型织体写作;改编肖帮《叙事曲》No.1引子(g小调)1-7小节。
[编制: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可在每组乐器中任选2-3种乐器)] 要求:可采用音色的转接、加入强调性因素,同时注意“主导音色”的选择。
2、分部写作型织体写作:改编巴赫《圣咏》片段。
[ 编制: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 ]4、分析“五本”总谱中的铜管组及多乐器组的齐奏型织体、分部写作型织体处理,并各找出若干较常见或有特点的片段。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四)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不同类型织体结构中,不同(纵向)层次之间的音色对比处理。
教学内容:第四节不同类型织体的构成(续1)三、异质性结构织体的构成1,对比性复调写法音响谱例:例。
------------课后作业:配器分析: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二重赋格”配器处理。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五)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不同类型织体结构中,不同(纵向)层次之间的音色对比处理。
教学内容:第四节不同类型织体的构成(续2)三、异质性结构织体的构成2,模仿性复调写法①由同类音色构成的模仿性复调②由对比音色构成的模仿性复调③不同规模模仿性复调结构中的音色布局音响谱例: 6例。
------------课后作业:模仿性复调结构配器:改编《巴赫平均律》(Ⅰ- No.16)g小调赋格(调性移为a小调)。
[乐队编制:木管组(2+1)、铜管组(4+3+3+1)、打击乐(Timp.)、弦乐组]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六)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不同类型织体结构中,不同(纵向)层次之间的音色对比处理。
教学内容:第四节不同类型织体的构成(续3)三、异质性结构织体的构成3,旋律与伴奏型织体①音型化写法的多样化②音型化因素的多层次化音响谱例: 5例。
------------课后作业:将《肖邦练习曲》No.13(Op.25.No.1.A b大调)1-42小节,用四组乐器(但不一定用全奏)构成多层性的音型化写法。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四章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七)教学目的: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的组合各种形式,通过相当数量的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铜管乐器(及多乐器组)写作(组合)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过配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不同类型织体结构中,不同(纵向)层次之间的音色对比处理。
教学内容:第四节不同类型织体的构成(续4)三、异质性结构织体的构成4,微型复调及其它复杂复调织体5,点描型写法6,多元复合型织体音响谱例: 8例。
------------课后作业:将下列片段,用木管(双管)、铜管(4+2+3+1)及弦乐配置:亨德米特《调性游戏》FugueⅠ片段(6小节)。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五章管弦乐配器的若干技术问题(一)教学目的:较系统而归纳性地介绍管弦乐配器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及其技术处理,通过相当数量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管弦乐写作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晓管弦乐组合的基本规律,提高其写作技术能力。
教学重点:管弦乐队全奏。
教学内容:第一节乐队的全奏一、全奏的规模二、全奏的作用三、不同类型全奏的音响特征四、全奏处理的一般原则五、全奏比例及相互对比音响谱例: 15例。
------------课后作业:1、用三管制管弦乐队(包括打击乐)为下列片段配器:舒曼《狂欢节》1-25小节。
2、分析“五本”总谱,丛中任选一首,分析其全奏类型、全奏所占比例及处理上的特点。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五章管弦乐配器的若干技术问题(二)教学目的:较系统而归纳性地介绍管弦乐配器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及其技术处理,通过相当数量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管弦乐写作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晓管弦乐组合的基本规律,提高其写作技术能力。
教学重点:强调的手法。
教学内容:第二节强调的手法一、节奏性的强调二、色彩性的强调三、力度性的强调四、结构性的强调音响谱例: 15例。
------------课后作业:1、用四组乐器(编制可自定,三管或双管)为下列片段配器,并运用适当的强调手法:舒曼《狂欢节》1-25小节。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间:90分钟授课章节:第十五章管弦乐配器的若干技术问题(三)教学目的:较系统而归纳性地介绍管弦乐配器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及其技术处理,通过相当数量音响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管弦乐写作技术的历史发展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通晓管弦乐组合的基本规律,提高其写作技术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性装饰手法。
教学内容:第三节色彩性装饰手法一、色彩性的局部强调二、同质异音的装饰层次三、附加共鸣的装饰四、骨架音的色彩性修饰五、独立的色彩性装饰层次六、特殊的色彩性装饰层次音响谱例: 11例。
------------课后作业:用色彩性的装饰手法,改编下列乐曲(用四个乐器组乐器,编制不限):1、林华《阳关三叠》1-7小节;2、赵晓生《太极》1-6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