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节20种情节是一个过程,一种力量,而不是一个物体。
确定情节模式,获得引领行动的动力;确定人物模式,获得了解和塑造人物内心和动机的动力。
情节是一系列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让读者不停追问“为什么”。
情节需要记住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推理事件和人物的关系,设法预测结果。
情节的共同特性:通过对抗制造压力,通过压力推动情节,随着对抗增加压力也增加,情节也更为紧凑,结局必然是人物的某种改变(故事的意义所在)。
当事件发生时,确保这件事是重要的(为达到什么目标而必须经历的一个事件过程)。
让故事中的因果关系看似随意一些。
高潮部分的核心活动务必让核心人物去完成。
情节分为动作情节和头脑情节。
前者是靠行动来支撑的历险故事;后者更注重探索内心、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
选定一个情节。
开始写作时要弄清楚写作重点是动作还是人物,只有明确这点,才能明了书中的强力是什么,才能有一个中心,在动作和人物之间形成平衡。
我们有权选择我们想要描绘的任何道德体系,并从该体系中得出我们想要的任何结论,但必须令人信服。
左右为难:最精彩的故事不是善恶相对,二是善善相对,两种观点都合乎逻辑,有理有据并让人兴致勃勃。
作为作者,对待问题的两面都要公正,要让读者理解人物,理解他所处困境的复杂性,让读者明白问题不好解决。
人物,情节,事件三角关系:当你要展开作品深层次结构力量交锋的时候,首先确定你希望人物作用力处于何种层面。
作者的第一要务是创作一系列事件,确定情节节奏,其次创作让这些事件发生的人物。
“人物成型是为了让事件更真实”。
人物通过行动才能鲜活起来。
情节和人物互为功能,行动是二者的基础。
在展开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读者想理解你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做,即动机。
多读,读的越多,越能理解情节的本质,你才会知道每个情节的“规则”,然后知道如何打破规则,赋予情节新的特色。
学会使用情节的秘诀不是照抄,二是根据自己故事的需要改写。
当你详读经典情节时,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情节使用的基本概念对应起来。
情节一:探寻探寻情节是找一个人、一个地方或是一样东西,需注意:主人公的意图和他要找的东西。
第一幕:应包含一个激励事件。
要读者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真正的寻找。
在行程中有旅伴和帮手。
第二幕:探寻情节要经常变换场地,见很多人,去很多地方,但不能让人物飘来飘去,而是根据计划的因果关系精心安排活动。
情节呈现圆圈式的形式,始于起点,终于起点。
第三幕:旅程的目的是表现主人公自我实现的智慧,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
人物经历了整个探寻过程从而脱胎换骨。
人物在放弃寻找或是成功后得到启发。
最终发现的和最初想要寻找的是不一样的。
情节二:探险探险重在旅程本身,而非踏上旅程的人。
通常含有罗曼史。
第一幕:人物被某人某事激励开始探险。
通常是寻宝。
第二幕:探险之地是大千世界,新鲜陌生的地方和事件。
每一幕的事件取决于同样的因果关系,一环连一环,环环相扣。
第三幕:故事结束时人物不必非得有什么重大改变。
情节三:追逐追逐比参与追逐的人更重要。
追逐者有合理的机会抓住或者暂时抓住被追逐者。
一旦被抓住就会有真正的危险。
第一幕:确定追逐的基本规则,确定赌注,以一个激励事件开始比赛。
第二幕:追逐过程。
多靠肢体行动。
情节惊险刺激,引人入胜,打破常规。
在地理空间上对追逐加以限制,范围越小,紧张感越强。
第三幕:被追者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永远束手就擒。
情节四:解救重点是拯救某人或某物,包括主角,反派,受害者。
强调行动和鲜明的道德论。
第一幕:分离。
主人公被迫和受害者分离—激励事件。
第二幕:追逐。
主人公痛失所爱,开始追逐反派人物。
主人公的行为和去向取决于反派人物的行动。
主人公遭遇的障碍通常是反派人物的杰作,但主角无坚不摧。
尽量使这个过程有趣。
第三幕:对抗和团圆。
主角和反派不可避免的正面交锋,最终胜利解救受害者获得团圆。
情节五:逃跑重点是受害者的自救。
道德论点黑白分明。
作者的责任是通过不断改变逃跑的条件让读者感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意外连连。
第一幕:主角锒铛入狱。
或罪行落实,或莫须有。
反派控制局面。
第二幕:牢狱生活和逃跑计划。
牢狱生活不好,逃狱计划曲折有效。
反派控制局面。
第三幕:实施计划和成功逃狱。
主角控制局面。
情节六:复仇受伤—官方渠道求助无果—正义的野蛮复仇(罪罚相当)——成功或失败。
第一幕:罪行。
主人公幸福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犯罪对手终结,主角亲眼目睹无能为力,身体,情感受伤严重,对主角各方面生活都影响重大。
主角官方求救无果只能自己复仇。
第二幕;复仇。
主角谋划复仇计划并追寻对手,对手不断逃避,对立的二人不共戴天。
第三幕:对抗。
大反派罪行最重(罪魁祸首),主角与其对决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情节七:推理确定目标读者;重在智慧,隐藏显而易见的线索;矛盾源于故事真相和表象的冲突;读者在答案揭晓前尝试揭开谜底。
第一幕:交代故事的普遍元素(人物,地点,事件)。
第二幕:交代故事的具体细节(人物,地点,事件之间的联系)。
第三幕:谜底被揭开,反面人物的动机和事情的真相。
情节八:对手戏本质是正反人物的权力之争,双方势均力敌,但优势、特长不同。
冲突起源于不可抗力和某种无法被撼动之物的碰撞,一般是反派先对正派发起挑战,即导火线。
斗争的过程是双方在权力曲线上的较量过程,此起彼伏,你强我弱。
第一幕:反派占上风,正派处劣势,痛苦。
(明确的道德论点)第二幕:正派由于命运转机在权力曲线图上逆转。
(反派时刻关注,正派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发起挑战)第三幕:正反对决。
正派胜利,生活恢复正常,世界重回正轨。
情节九:落魄之人双方并不旗鼓相当。
但能以寡敌众,以小胜大。
确保你设计的正面人物的情感和学识与读者相当或者低于读者水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同情。
明晰落魄之人想要实现目标的动机,看到人物行为背后的推动力。
第一幕:反派占上风。
落魄之人每况愈下。
第二幕:正派日渐得势,挑战对手,实现权力逆转。
第三幕:双方实力均衡,正派公开挑战反派。
情节十:诱惑该情节是关于人物描写的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动机,需求和性格冲动。
情节的冲突是内心戏,表现故事主角的挣扎(知道如何做但没有做到)及其外在的行为。
通常以伦理道德为准绳,结局需要主角完成低道德向高道德的过度。
第一幕:塑造正派本性和反派本性。
介绍诱惑本质,展现主角内心斗争(屈从,短暂愉悦—为屈从寻找借口—屈从后感到后悔)。
第二幕:屈从诱惑带来的不良后果。
主角设法逃离责任和惩罚,但越是如此,后果越严重。
第三幕:解决主角内心冲突。
主角忏悔,得到宽恕和原谅。
情节十一:变形记变形源于诅咒,读者知晓诅咒来源。
爱能破之。
变形人扮演主要人物,悲剧角色(生活受到束缚,想逃离困境,唯解脱可得,但需要反面人物的行为配合,但主角不能加快或者解释这件事的发生。
)第一幕;变形人无法解释自己之所以被诅咒的原因,我们只了解此刻他被诅咒的现状。
诅咒的解除需要反面人物的推动,反面人物是不幸的角色但冥冥之中成为解救的不二人选。
第二幕:主角和反面人物关系的实质变化—通常是情感上彼此吸引。
第三幕:诅咒解除的条件实现,诅咒解除,变形人摆脱束缚,要么回归原形,要么死亡。
情节十二:转变着重描述主角经历生活发展某个阶段时所作出的改变及具体过程。
以转变的本质为核心,描述它是如何从头至尾对主角产生影响的。
第一幕:讲述导致主角陷入危机从而开始发生转变的意外事件,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第二幕:描述主角转变后带来的后果。
第三幕:为我们讲述一件使整个故事明晰化的事件。
主角理解了他真正经历的一切,并且了解这些转变对他个人造成的影响。
至此,主角得以真正成长。
情节十三:成长确保你创造的年轻人形象令人信服,不要让成长瞬间发生。
第一幕:描述主角在所有事件发生前的生活状态。
(通常是纨绔,性格,地位,所思所为)。
导火线—一场意外或者亲人离世,婚姻破裂或者被逐家门。
前后生活的对比。
第二幕:主角对导火线做出反应。
挑战主角信念(关于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以武为尊)使其接受考验,在付出一定代价(度由作者把握)后才能吸取经验教训。
展示人物经历变化的整个过程,逐步缓慢。
第三幕;主角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并且成功经受住考验。
主角得以在道德和心理方面成长。
情节十四:爱情故事阻碍多:外在家庭社会反对,内在身份外形不配。
至少一方主动。
结局并非一定圆满。
重点在于构思角色要招人喜欢并令人信服,要感受角色的感受。
强调情感,蕴含多种情感纷争(恐惧,厌恶,吸引,失望等)。
第一幕:恋人相遇相恋。
两位主角现身并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关系建立的过程),彼此深深相爱并且私定终身。
结尾处意外出现将二人分开。
第二幕:一方努力寻找,拯救或与另一方重新结合。
挫折重重是中心,考验强大严酷。
第三幕:恋人再续前缘。
一方找到终极道路克服所有障碍,二人重新在一起幸福生活。
情节十五:不伦之恋(乱伦/正派魔道相恋)不伦之恋有悖社会习俗,将遭受社会压力,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一幕:交代恋人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加以描述。
(触犯了什么样的社会禁忌,如何应对,周围人如何回应,是耽于幻想还是直面压力?)第二幕:恋人关系加深加强,但社会和心理的压力会使其爱情逐渐消退。
第三幕:恋人关系走到尽头,同时解决所有的道德冲突,恋人因死亡,压力和被抛弃而分开。
情节十六:牺牲做出牺牲意味着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自我牺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主要角色往往会犹豫不决,但在付出代价牺牲某些后总会经历重要的改变。
以牺牲为主题的故事情节,其基础也在于故事人物的刻画,牺牲行为本身就是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牺牲需要代价和风险,角色的道德水准由低到高,事情的发展迫使角色做出决定。
确保故事角色做出的牺牲行为有足够的铺垫,讲述角色牺牲行为的动机,描述角色的心路历程来展示其行为轨迹。
第一幕:故事角色一般是自私,孤僻,难以相处且内心脆弱,这样牺牲才会显得困难。
对角色的铺垫让读者相信他所做出的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重在描绘潜在的紧张气氛反映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刻画角色思想活动的一系列变化。
第二幕:道德困境。
没有其他途径可供选择。
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承受巨大的风险,牺牲通常涉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第三幕;侧重描写角色为其牺牲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注意二点;角色做出了什么牺牲并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他的牺牲行为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
这一阶段极具感情色彩,但不可陷入感伤主义或让情节太夸张。
情节十七:自我发现之旅围绕人探寻自我的诉求展开,以角色探寻和理解个人基本状况为目的。
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真谛,重点在于人物而非其行为。
作者要增强作品中世界和人物的真实性以便读者在语句和信念间架起桥梁。
第一幕:主角满意当下生活不愿意寻求改变。
意外(导火索要有意义)出现迫使人物做出改变并对自己的现有生活的美好产生怀疑。
第二幕:主角设法重获安宁,但事与愿违(置角色于现时与过往的冲突中并以此为紧张形势的根本)。